無論是日常使用的普通辦公顯示器,還是遊戲電競顯示器或專業的設計顯示器,在宣傳頁都離不開尺寸、分辯率、刷新率、色域、色深、色準、亮度、對比度、HDR、響應時間等等配置的陳述,復雜繁多的名詞很容易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許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真正滿足自己需求的顯示器,很容易踩坑。
本文從色彩、面板、背光、支架等多個維度詳細講解顯示器相關的配置,辦公、遊戲、設計一網打盡,帶領大傢全面瞭解電腦顯示器,相信閱讀完本文將能夠解決你的這些疑問:
“IPS 屏、VA 屏、TN 屏哪個更好?”
“顯示器 2K165Hz 好還是 4K60Hz 好?”
“有哪些顯示器比較護眼?”
等等…
本文上萬字全為作者的原創內容,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演繹。
如果看後仍不知道選哪款顯示器適合自己,也可以在本文的評論區中按“預算+用途”的格式留言,本人看到後會第一時間回復,本文也將會長期更新,強烈建議收藏一波以防走丟,覺得有用的話還請給文章一個贊支持一下,你的鼓勵是我輸出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考慮到部分朋友想直接抄作業,這裡也提前給出幾款比較值得入手的顯示器吧,不過還是建議先認真閱讀一下全文,好瞭解怎樣的顯示器最適合自己。
最佳辦公顯示器:紅米 23.8 Pro,極佳的色域覆蓋,而且是硬件抗藍光,護眼效果杠杠滴,全功能支架還能把屏幕豎起來作為副屏,配置非常全面,同價位幾乎無敵手。
2K 遊戲顯示器性價比之王:聯想 Y27q-30,擁有與二代 Nano IPS 相近的顯示素質,高色域、快響應、HDR 等面面俱到,甚至還是硬件抗藍光,價格卻比其他 Nano 顯示器便宜好幾百,性價比無敵。
4K 高刷最佳之選:LG 27GP95R,采用當下最好的 4K 高刷面板,畫面通透,色域覆蓋率極高,響應迅速,萬元內顯示器鮮有敵手。
目錄
1. 核心配置
1.1 黃金三要素:尺寸、分辨率、刷新率
尺寸指的是顯示畫面的大小,通常會以顯示器對角線的長度作為衡量對象,並以英寸為單位,目前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尺寸有 23.8 寸、24 寸、27 寸、28 寸、31.5 寸、32 寸、34 寸等等,以下為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尺寸與常見 15 寸筆記本的直觀對比:
分辨率指的是顯示畫面的像素點數量,其與顯示畫面的細膩度息息相關,目前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是 1920×1080、2560×1440、3840×2160 這三種長寬比為 16:9 的分辨率,對應俗稱的 1080P、2K、4K,當然還有 3440×1440 這種帶魚屏常見的分辨率。
在同等的尺寸下,分辨率越高,畫面越細膩,具體使用 PPI 即像素密度作為量化參數,其計算方式為:
PPI=frac{sqrt{分辨率X^{2}+分辨率Y^{2}}}{顯示器尺寸}
而各尺寸常見分辨率下顯示畫面的 PPI 如下表所示:
分辨率尺寸 | 23.8 寸 | 27 寸 | 32 寸 |
---|---|---|---|
1920×1080 | 92.6 | 81.6 | 68.8 |
2560×1440 | 123.4 | 108.8 | 91.8 |
3840×2160 | 185.1 | 163.2 | 137.7 |
不過最終決定畫面實際細膩度的是視距,其指的是人眼與顯示器的直線距離,當像素的點距小於視網膜的視角時,人眼便無法分辨像素的顆粒感,即隻要顯示器把放得足夠遠,無論多低 PPI 的顯示器非常清晰,例如公認顆粒感明顯的 32 寸 1080P 顯示器如果視距達 130cm 以上也不會看出任何顆粒感,隻是雖然畫面是更細膩瞭,但 1 米多以外的顯示內容恐怕也難以看見。
由於普遍都是先有相對固定的桌面空間再挑選顯示器,因此建議根據視距來選擇 PPI 更理想的顯示器以獲得更佳的畫面細膩度,以下為本人所整理的各視距下相對理想的 PPI 以及對應的較為合理的顯示器規格,僅供參考:
視距 | 理想 PPI | 規格 |
---|---|---|
40cm | 190 | 23.8 寸 4K |
50cm | 160 | 23.8 寸 4K、27 寸 4K |
60cm | 125 | 23.8 寸 2K/4K、27 寸 4K |
70cm | 110 | 27 寸 2K/4K |
80cm | 95 | 27 寸 2K/4K、32 寸 2K/4K |
90cm | 84 | 32 寸 2K/4K |
例如如果視距在 60cm 左右的話,建議選擇 23.8 寸 2K/4K 或 27 寸 4K,23.8 寸 1080P、27 寸 2K 等可能會感受到一定的顆粒感,而 32 寸 4K 的 PPI 雖然也高於 125,但 32 寸顯示器在這麼近的視距下超出瞭視覺的舒適區,將難以應暇。
刷新率指的是顯示畫面每秒鐘刷新的幀數,單位為赫茲(Hz),目前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刷新率有 60Hz、75Hz、144Hz、165Hz、240Hz 等等,刷新率越高畫面動態變化越流暢,這也是遊戲場景都比較追求高刷新率的原因。
不過從 60/75Hz 到 144/165Hz 是質變,144/165Hz 到 240Hz 是量變,60Hz 和 75Hz、144Hz 和 165Hz 區別不大,個人不太建議盲目追求 165Hz 以上的刷新率,對於普通人而言 144/165Hz 絕對夠用瞭,但在顯卡性能和預算都充足的情況下,刷新率肯定多多益善。
需要註意的是,顯示器在宣傳頁中的刷新率畫面對比圖都是不寫實的渲染圖,例如 60Hz 和 165Hz 的畫面實際差異肯定不會像下圖那般誇張,參考價值不大。
1.2 色彩表現:色域、色準、色深
色域指的是顯示畫面的色彩范圍,由於人眼所能識別的色彩范圍(CIE 色彩空間)非常寬泛,而當下的顯示技術無法 1:1 完全還原,隻能進行有限地還原,因此衍生出多個不同色彩范圍的色域標準,其中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色域標準有 NTSC、sRGB、Adobe RGB、DCI-P3 這四種。
- NTSC 為美國彩電行業的色域標準,由於相當陳舊其實已經不適用於現代顯示器,如今隻有低端顯示器會使用 NTSC 作為色域容積的參照;
- sRGB 為微軟主導的色域標準,其被互聯網上絕大部分映像、遊戲所應用,是普通用戶首要關註的色域參數;
- Adobe RGB 為 Adobe 訂制的色域標準,其相較其他色域覆蓋更多的青色,能夠讓色彩和印刷圖片更貼近,是設計和印刷首要關註的色域參數;
- DCI-P3 為美國電影行業的色域標準,其相較其他色域覆蓋更多的綠色和紅色,能夠讓色彩更豐富,但需要支持廣色域的 HDR 遊戲/電影才能發揮;
在顯示器參數中都會以百分率進行色域的標註,例如 99% sRGB 表示顯示器能夠顯示出 sRGB 色域中 99% 的色彩,90% DCI-P3 表示顯示器能夠顯示出 DCI-P3 色域中 90% 的色彩。
不過由於 Window 糟糕的色彩管理,廣色域顯示器在 Window 中反倒可能會出現的過飽和,為瞭解決該問題,絕大多數廠傢提供瞭隻符合 sRGB 色域的 sRGB 模式以供切換,不過部分顯示器的 sRGB 模式會把亮度鎖死,可能存在亮度過低等問題。當然,廣色域對於 Mac 系統而言不存在過飽和問題。
色準指的是顯示畫面在色域中的色彩準度,即所顯示的紅色是正確的紅色、藍色是正確的藍色,衡量色準如何的是 △E,△E 越小色彩越準確,對於印刷、設計等場景 △E 應盡可能做到 1.5 以內,而目前大多數顯示器都會進行出廠校色,普遍能達到 △E≤3 的高水準。
色深指的是顯示畫面在色域中的色彩灰階深度,其通常使用三原色(紅綠黃)中單元色所對應的數據量 bit 來表示,目前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色深有 6bit、8bit、10bit,數據量越大,則表示同一種色彩在不同灰階間過渡越自然。
不過原生 10bit 的面板成本非常高,因此主流廠傢的做法是使用軟件抖動算法把 8bit 模擬 10bit,即俗稱的 8 抖 10,不過從實際色深表現來看模擬 10bit 和原生 10bit 幾乎沒差異,倒是低端顯示器流行 6 抖 8“以假亂真”,但模擬 8bit 和原生 8bit 實際色深表現仍有一定差距。
1.3 明亮表現:亮度、對比度、HDR
亮度指的是顯示畫面的光線強度,單位為尼特(nit),亮度越高,顯示畫面越明亮,對於室內場景 300~400nit 的亮度一般都足夠,但在室外或環境光高亮的場景可能需要 6、700nit 甚至上千的亮度才能把顯示畫面更好地表現。
對比度指的是顯示畫面的明暗比值,比值越高,畫面的明暗細節更清晰、過渡越自然,不會出現亮部過曝、暗部太暗的問題,目前顯示器中常見的對比度范圍為 800:1~1500:1,高於 1500:1 的非 VA 顯示器屈指可數。
HDR 是高動態范圍(High Dynamic Range)的簡寫,其為動態的對比度增強技術,可以理解為對比度的超頻,從軟件層面達到幾千上萬的對比度,使畫面呈現極佳的明暗細節,不過 HRD 需要顯示器自身的調教和資源上的支持,對於非 HDR 片源、非 HRD 遊戲而言顯示器開啟 HRD 模式很可能會起反作用(不少顯示器開啟 HDR 模式後會畫面過亮)。
目前衡量 HDR 的指標為 VESA 推出的 DisplayHDR 認證,其中 HDR400 最為普遍,隻要達到 400nit 亮度、原生 8bit 色深、95%sRGB 色域、全局調光的都可通過認證,而 HDR500、HDR600 等對亮度、色深、色域、調光等都有更高的標準要求,目前隻有高端顯示器通過這些認證。
詳情可到官網瞭解:https://displayhdr.org/
需要註意的是,HDR10 並非 DisplayHDR 認證,而是一個開放標準,對 HDR 效果的要求極低,完全可以忽略。
此外,目前 HDR 認證還經常被用來側面說明顯示器的峰值亮度,例如具備 HDR400 的顯示器的峰值亮度至少為 400nit、具體 HDR500 的至少為 500nit,畢竟幾乎沒有顯示器會把真實的峰值亮度標註出來。
1.4 遊戲表現:響應時間、防撕裂
響應時間指的是顯示畫面的灰階轉換時間(Grey to Grey,簡稱 GTG),GTG 時間越短,畫面所產生的拖影越少,因此在遊戲場景尤其是 FPS 遊戲中 GTG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目前主流 IPS 遊戲顯示器的 GTG 基本在 3~5ms,對於普通玩傢而言完全夠用瞭。
需要註意的是,顯示器真正的 GTG 基本不會標註出來,產品宣傳頁中所宣傳的 1ms 其實是 MPRT 插黑幀所換取的響應時間,此時畫面質量將會大幅下滑,根本沒法看,因此宣傳頁中的 1ms 響應毫無參考價值。
而由於顯示器是由顯卡推的,當顯卡幀率與顯示器刷新率不匹配時,顯示器會出現兩幀共存的情況,此時將很容易發生畫面撕裂,即顯示畫面錯位不連貫。
主流解決畫面撕裂的辦法有兩種:同步垂直和 VRR。
同步垂直為顯卡等待顯示器刷新,在一幀未顯示完整前不會給顯示器推下一幀,保證幀率與顯示器刷新率同步,因此同步垂直會存在一定的顯示延遲,這對於遊戲場景反而得不償失。
VRR 即自適應刷新率,即顯示器刷新能夠跟隨顯卡幀率而調整,不再是固定的刷新率,不過當顯卡幀率大於顯示器刷新率時仍會出現畫面撕裂,畢竟顯示器的刷新率可無法超頻。
目前主流的 VRR 技術有 AMD 的 Free-Sync 和 Nvidia 的 G-Sync,前者為免費標準,調教效果上下限相差較大,後者則需要相關的 Nvidia 硬件芯片支持,標準和成本都比較高,因此 Free-Sync 幾乎是電競屏的標配,而 G-Sync 屏的占比少得可憐。
在 2019 年後老黃放開瞭限制,使 N 卡也能夠支持 Free-Sync(即 G-Sync Compatible,簡稱 G-Sync 兼容),而 AMD 也推出瞭能夠兼容 G-Sync 的 Adaptive-Sync(Free-Sync 加強版),即如今的 A 卡和 N 卡都可以使用上 G-Sync Compatible 和 Adaptive-Sync,不再存在兼容性問題。
需要註意的是,隻有 Free-Sync 同時支持 DP 協議和 HDMI 協議,而 G-Sync、G-Sync Compatible、Adaptive-Sync 都是走 DP 協議,電腦需要使用全功能 Type-C 接口或 DP 接口連接顯示器才能使用這三 VRR 技術。
1.5 核心硬件:面板、背光板
面板和背光板可以說是顯示器的靈魂所在,面板將決定瞭畫面的色彩表現、響應時間等,而背光板則決定畫面的明亮表現,顯示器最終的顯示表現將取決於廠傢對面板和背光板的調教。
由於 的顯示器都是 LCD 屏,而 LCD 屏的面板有 TN、IPS、VA 這三種,其中 IPS 面板具備均衡的顯示表現,已經占據瞭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色彩差但響應時間優秀的 TN 面板則隻應用於低端顯示器和專業電競顯示器中,VA 面板由於其柔軟的物理特性應用於曲面屏,但響應時間較慢普遍存在嚴重的拖影問題。
簡單總結就是,無論遊戲還是辦公都優先選擇 IPS 屏,打遊戲追求極致響應速度的可選高端 TN 屏,曲面屏都是 VA 屏,並不適合用於打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各類面板下又細分有多種面板,例如目前 IPS 面板中常見的 Nano IPS 和 Fast IPS。
Nano IPS 為 LG 研發,所有 Nano IPS 屏支持 8 抖 10,擁有高達 98% 的 DCI-P3 廣色域,而且均為原廠背光,所謂的原廠背光指的是顯示器的背光板隨面板由面板廠傢組裝後一並交付給顯示器廠傢,而非由顯示器廠傢自行組裝,這樣能夠極大程度避免顯示器出現漏光、色偏等問題,但相對的原廠背光的成本都比較高,而且 Nano IPS 屏的對比度普遍隻有 800:1。目前市面上存在 3 代 Nano IPS ,一代和二代的區別不大,三代在響應時間上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Fast IPS 其實並非特指某廠傢的 IPS 面板,一切快速液晶屏幕其實都可以稱為 Fast IPS,例如常見的友達 1.6、友達 1.8、友達 2.3、友達 6.6、友達 8.2、群創 K7E、群創 K7B、京東方 NF1 等等都是 Fast IPS,甚至 Nano IPS 也完全可以當作 Fsat IPS,不過宣傳上還是會把兩者區分開。
背光板位於面板之後,傳統顯示器的背光大多數都是普通 LED 燈珠,由於燈珠較大難以精準控光,隻能整屏調控亮度(即全局調光),因此畫面的暗部細節需要通過調設三原色的方式還原,此時所顯示的通常會有一層灰灰的感覺,做不到純正的黑色;而少數高端的雖然會采用分區背光設計,暗部細節能夠通過局部調整背光亮度達到更純正的黑色,但由於分區數量有限,對畫面表現的實際提升並不明顯。
而 Mini LED 顧名思義就是體積更小的 LED 燈珠,當作用於顯示器背光時能夠提供更精準的分區控光,可以輕松達到上萬的對比度和上千尼特的亮度,HDR 效果極佳。
不過 Mini LED 的成本遠高於普通 LED,因此采用 Mini LED 背光的顯示器原本動輒上萬,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廠傢投入內卷才把價格打到 3、4000 的消費極水屏,毫無疑問 Mini LED 是當下高端顯示器最火爆的概念。
1.6 護眼設計
總所周知,短波藍光對於人眼是極具危害性的,對於長時間面對顯示器的遊戲黨和打工人而言殺傷力更是倍增,因此減少藍光之於顯示器是絕不可忽視的。
目前顯示器減少藍光的方案可分為硬件抗藍光和軟件抗藍光,硬件抗藍光指的是內置添加一張濾膜從物理上過濾大部分短波藍光,這樣能夠在降低藍光的同時極大程度避免瞭對畫面質量的影響,而軟件抗藍光則是粗暴地設低三原色中的藍色,但這將使畫面色彩偏黃嚴重。即從抗藍光效果來看,硬件和軟件不分伯仲,但從色彩表現來看,硬件是明顯優於軟件的。
除瞭藍光,危害人眼的還有 PWM 調光帶來的頻閃,PWM 調光的原理其實就是周期性地暗亮交替,由於不同人眼的神經感應差異,部分人面對 PWM 調光屏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眼酸、眼脹等現象,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更換使用 DC 調光屏,DC 調光通過直接設定發光二極管的電流來控制亮度,不會出現任何頻閃,目前 DC 調光屏也非常常見。
目前顯示器領域最常見的護眼認證有三個:TUV 萊茵軟件級低藍光、TUV 萊茵硬件級低藍光、TUV 萊茵無頻閃,其中硬件級低藍光認證的標準最為苛刻,軟件級低藍光和無頻閃的要求不高,基本屬於給錢就有,參考意義不大。
當然,沒有認證的顯示器也不一定有頻閃或不抗藍光,例如任何 DC 調光屏都沒有頻閃、群創 K7B 為硬件抗藍光等,而這些顯示器不一定有做相對應的認證(會增加一定的成本,最後隻會體現到價格上),可以說這些認證是充分非必要條件,具體護眼效果還得看顯示器實際的硬件配置。
2. 外圍配置
2.1 支架
支架為許多人選擇顯示器時很容易忽略的配件,但其對於顯示器的實際使用體驗非常重要,一步到位的支架功能能夠省下不少事。
目前功能性最強的是全功能支架,其支持水平旋轉、垂直旋轉、升降調節、俯仰調節,基本滿足所有調整需求。
不過全功能支架同時也意味著有一定成本,不少顯器會選擇配置僅支持俯仰調節、無法升降旋轉的支架以降低成本,此時如果顯示器高度過低的話隻能使用墊書大法瞭。
如果預算不足以選擇配備全功能支架的顯示器,也可以選擇符合 VESA 標準的顯示器,再花上百元左右另購顯示器支架臂被顯示器升級,這樣的花銷其實比同款顯示器全功能支架版的價格更少。
此外,顯示器支架的形狀也是千奇百怪,如果桌面不大的話不推薦使用如下這種雞爪設計的顯示器支架,這類支架相當占用桌面空間,很容易擋鍵盤。
2.2 接口
顯示器常見的視頻傳輸接口就是 HDMI 口和 DP 口,前者走的是 HDMI 協議,後者走的是 DP 協議。
由於各協議各版本所支持的帶寬都有所不同,因此可能會出現由於接口問題導致無法達到期望的刷新率,以下為個人所總結的各協議不同版本所支持的最大顯示規格,僅供參考:
1080P | 2K | 4K | |
---|---|---|---|
HDMI1.4 | 120Hz | 60Hz | 30Hz |
HDMI2.0 | 240Hz | 144Hz | 60Hz |
DP1.2 | 240Hz | 165Hz | 75Hz |
DP1.4 | 360Hz | 240Hz | 144Hz |
此外,目前有的顯示器配備有 USB-C 上行口,能夠支持被電腦的全功能 USB-C 或雷電口通過 C to C 連接線直連(即 Type-C 直連),其實 UBS-C 中走顯示協議仍然是 DP 協議,隻是除瞭 DP 協議外還有 UBS 協議和 PD 協議,即這類顯示器集成瞭擴展塢的功能,顯示器在接收顯示數據的同時能夠擴展 USB 接口和反向為電腦供電,非常適合搭配接口較少的筆記本或追求桌面無線化的朋友選擇。
3. 顯示器推薦
在詳細介紹各顯示器之前,有必要說明一下顯示器的選擇原則,其實不同應用場景所需關註的顯示器配置不盡相同,例如:
日常辦公場景:
- 重點配置:分辨率、色域、亮度、護眼等
- 次等配置:刷新率、色深、色準、響應時間等
設計觀影場景:
- 重點配置:分辨率、廣色域、色深、色準、對比度等
- 次等配置:刷新率、響應時間等
電競遊戲場景:
- 重點配置:刷新率、響應時間、防撕裂、亮度等
- 次等配置:分辨率、色域、色深、色準等
例如顯示器多用於打 FPS 遊戲,那應首先要考慮刷新率是否達 144Hz 及以上、響應時間有多快,至於分辨率是 1080P 還是 2K、4K 的優先級並不高。
以下為本人根據價格從低到高整理多款值得入手的實力派顯示器,盡量滿足不同預算的需求。如果看後仍不知該怎麼選,可以在本文的評論區中按“預算+用途”的格式留言,本人看到後會第一時間回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提示:卡片上的價格不一定是真實價格,價格隨活動變化,以點擊進入到商品頁面的價格為準!以點擊進入到商品頁面的價格為準!以點擊進入到商品頁面的價格為準!
3.1 1080P 顯示器推薦
紅米 1A
推薦理由:
紅米 1A 為性價比極高的百元級顯示器,其采用的是原生 8bit 色深的熊貓光電 IPS 面板,而非低端顯示器中常見的 6 抖 8,色彩過渡更佳,92%sRGB 日常辦公也完全足夠。不過需要註意的是,1A 的峰值亮度僅 250nit,不適合在環境光較強的場景使用。
華為 MateView SE
推薦理由:
MateView SE 為華為的入門級顯示器,也是同價位鮮有的廣色域顯示器,其擁有 90% 的 DCI-P3 廣色域,色彩更豐富,並支持 sRGB 模式,無須擔心過飽和問題,而且相較於紅米 1A,MateView SE 的刷新率更高,加上 Free-Sync 的加持,遊戲性能更強。
紅米 23.8 Pro
推薦理由:
紅米 23.8 Pro 為千元內最優秀的辦公顯示器,沒有之一,除瞭極佳的色域覆蓋,還是千元內罕見的硬件抗藍光,對長期面對電腦的打工人非常友好,而且還配備瞭全功能支架,豎起來作為副屏也相當合適。
海信 24G5F-SE
推薦理由:
海信 24G5F-SE 應該是千元內最值得入手的遊戲屏之一瞭,給到瞭京東方的 Fast IPS 面板,165Hz 的刷新率在 800 檔鮮有對手,響應速度更是千元內的頂級水平,但也受限於價格,色彩調教、做工用料都比較一般。
小米 24.5 165
推薦理由:
小米 24.5 165 堪稱千元高刷屏的標桿,其采用友達 1.8 面板,GTG、色彩都相當優秀,DCI-P3 色域達到 95% 的同時還支持 sRGB 模式,不用擔心過飽和問題,可以說無論配置還是用料做工都是同價位顯示器中的佼佼者。
小米 24.5 240
推薦理由:
小米 24.5 240 與采用小米 24.5 165 同款模具支架,可以看作 165 款的性能升級版,其采用友達 1.A 面板,除瞭最明顯的 240Hz 刷新率提升外,色深也達到 10bit(8 抖 10),能夠同時輸出 240Hz+10bit,而色彩、護眼等調教則與 165 款差不多。
雷神銀翼 LF27F240L
推薦理由:
雷神 LF27F240L 的畫面質量與小米 24.5 240 非常相近,不過由於采用的是更新的友達 3.7 面板,GTG 更快,銀翼的模具設計也更帥氣,而且兩者的尺寸有所不同,27 寸的 LF27F240L 明顯大一圈,但相對的 1080P 在 27 寸下的清晰度略有下降。
3.2 2K 顯示器推薦
飛利浦 245B9N
推薦理由:
飛利浦 245B9N 為比較水桶的入門級 2K 顯示器,采用京東方 IPS 面板,色彩表現、明亮表現都很符合千元的定價,全功能支架也給到位,適合日常辦公想體驗 2K 屏的朋友選擇。
聯想 Y27q-30
推薦理由:
聯想 Y27q-30 為 2000 以內最值得入手的 2K 高刷顯示器,沒有之一,其采用瞭與二代 Nano 素質相近的 LG 面板,顯示表現僅 DCI-P3 低一點,但卻具備硬件級抗藍光,比競品擁有獨有的護眼優勢,響應速度、HDR 也絲毫不差,還配備有全功能支架,結合 1600 左右的定價性價比無敵。需要註意的是,Y27h-30 隻比 Y27q-30 多瞭個 Type-C 直連,其餘完全相同,更適合作為筆記本外接之選,不過價格也貴一些。
雷神 銀翼 LQ27F165L
推薦理由:
雷神 LQ27F165L 采用的是友達 8.2 面板,DCI-P3 色域覆蓋達到 95%,並支持切換 sRGB 模式,響應時間、亮度、對比度也是無可挑剔,銀翼一流的模具設計更是加分不少,唯一不足就是色深僅為 8bit,相比之下同價位的 Nano IPS 屏都達已經抖上 10bit 瞭。
戴爾 S2721DGF
推薦理由:
戴爾 S2721DGF 為二代 Nano 三雄之一(另兩款為飛利浦 275M1RZ、AOC AG273QXP/D,三者價格、配置都非常接近),Nano IPS 擁有響應速度極快、色彩表現出色、對比度較低等特點,而 S2721DGF 的優勢在於傻戴穩如老狗的售後(3 年上門保修+無壞點保證),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二代 Nano 三雄都不支持切換為 sRGB 模式,Window 下可能會出現過飽和問題。
LG 27GP83B
推薦理由:
LG 27GP83B 為市面上罕見的三代 Nano IPS 顯示器,擁有天花板級別的 GTG 和色彩表現,而且還支持 sRGB 模式,不用擔心出現二代 Nano 三雄的過飽和問題,唯一不足的就是隻有 HDR10,但考慮到雙十一史低的 1799 活動價還要啥自行車。
3.3 4K 顯示器推薦
飛利浦 288E2
推薦理由:
飛利浦 288E2 為性價比極高的入門級 4K 顯示器,其采用群創 IPS 面板,88%DCI-P3、10bit 色深對於日常辦公完全夠用,色彩表現優於同價位的其他 4K 屏,還能夠同時輸出滿血的 4K+60Hz+10bit,唯一不足的是峰值亮度僅 300nit。
小米 27 4K
推薦理由:
小米 27 4K 為目前 2000 檔最暢銷的 4K 顯示器之一,其采用京東方 IPS 面板,DCI-P3 廣色域高達 98%,並支持 sRGB 模式,滿血 10bit 色深、HDR400 也不在話下,紙面參數拉滿,而且支持 Type-C 直連,擴展接口數量也極為豐富,不過需要註意的是,Mac 外接的話畫面會發黃,Window 下沒有該問題。
華為 MateView
推薦理由:
華為 MateView 擁有市面上獨一無二的 3:2 屏,縱向顯示量比常規的 16:9 屏多得多,日常看代碼、瀏覽網頁體驗極佳,而在色彩表現上也達到瞭設計級水準,並支持切換為 sRGB 模式,無須擔心過飽和問題。此外,MateView 內置的揚聲器比絕大部分顯示器的更出色,音質絕非聽個響。
LG 27UP850N-W
推薦理由:
LG 27UP850N-W 的紙面參數與小米 27 4K 非常接近,優點在於極為優秀的色準,傲視群雄的硬件校色 4000 以內獨此一傢,非常適合平面設計之類的設計場景。
戴爾 U2723Q
推薦理由:
U2723Q 為戴爾最新的旗艦級 4K 顯示器,其采用 IPS BLACK 面板,對比度高達 2000:1,這在 IPS 屏中絕對是獨一檔的存在,色彩表現也是拉滿,畫面質量與 MacBook 屏幕非常接近,而且還通過硬件抗藍光認證和支持 Type-C 直連 + 90W 反充,是目前 5000 以內最適合 Mac 外接顯示器之選。
有朋友問 U2723Q 相較上一代旗艦 U2720Q 升級瞭哪些地方,U2720Q 雖然也擁有接近 MacBook 屏幕的畫面質量,但峰值亮度僅 350nit,對比度和色域覆蓋也不如 U2723Q,因此價格上比要便宜 500 左右,適合作為 U2723Q 的平替。
LG 27GP95R
推薦理由:
LG 27GP95R 作為曾經的萬元機皇 27GN950 的青春版(兩者僅背面燈條有無的區別),擁有當下最好的 4K 高刷面板,畫面通透,色域覆蓋率極高,響應迅速,除瞭峰值亮度一般外無明顯缺點,如果不是 miniLED 的瘋狂內卷 27GP95R 不可能出現 4000 左右的雙十一神價。
3.4 帶魚屏推薦
小米 34 144
推薦理由:
小米 34 144 為非常暢銷的入門級帶魚屏,雖然已經推出 3 年之久,但價格比同面板、配置相近的飛利浦 345M1CR 和 AOC CU34G2X 便宜不少,而且小米的用料更足、外觀更好看,不過需要註意的是,顯示器的峰值亮度隻有 300nit,不適合在環境光較強的場景使用。
微星 月神 MPG343CQR
推薦理由:
微星 MPG343CQR 應該是目前遊戲性能最優秀的帶魚屏,其 GTG 達到與許多 Fast IPS 相當的 4ms,遠超其他 VA 顯示器,93%DCI-P3 的色域覆蓋在帶魚屏中也算得上非常優秀,而 1000R 的曲率(越小越彎)則帶來瞭極具沉浸感的遊戲觀影體驗,比較可惜的是峰值亮度隻有 300+nit。
華為 MateView GT 34
推薦理由:
華為 MateView GT 34 是個人最喜歡的帶魚屏,沒有之一,其擁有不俗的色彩表現和用料做工,在曲面屏中屬於妥妥的第一梯隊,而且內置瞭人無我有的頂級 SoundBar 揚聲器,音質吊打一切顯示器,要知道無音響版的 GT 34 比有音箱的便宜上千元,可見 SoundBar 揚聲器確實價值不菲。
看到最後啦,覺得本文有用的話還請 點贊+收藏+關註 三連支持一下,你的鼓勵是我輸出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更多閱讀:
Kira:電腦鼠標選購指南,遊戲鼠標/無線鼠標/藍牙鼠標/靜音鼠標/CAD鼠標/FPS鼠標全攻略
Kira:遊戲鼠標排行榜 | 羅技、雷蛇、ROG、達爾優、賽睿、卓威、冰豹等遊戲鼠標推薦清單
Kira:電腦鍵盤選購指南,機械鍵盤/薄膜鍵盤/靜電容鍵盤/遊戲鍵盤/藍牙鍵盤/無線鍵盤全攻略
Kira:有哪些機械鍵盤值得入手?羅技、雷蛇、櫻桃、阿米洛、ikbc、akko、腹靈等全攻略
Kira:筆記本擴展塢(拓展塢)選購攻略,適用於Mac、iPad、聯想小新等設備的接口拓展指南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