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傢詹姆斯"米德於1951年在其名著《國際收支》中最早提出瞭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這被稱為“米德沖突”,即在匯率固定不變時,政府隻能主要運用影響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來調節內外均衡,在開放經濟運行的特定區間便會出現內外均衡難以兼顧的情形。由於米德較為系統地提出瞭內外均衡理論,他獲得瞭197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假定失業與通貨膨脹是兩種獨立的情況、外部均衡就是經常賬戶平衡,在開放條件下的經濟可能面臨以下的內外經濟狀況的組合。 組合序數 內部經濟狀況 外部狀況 1 經濟衰退/失業增加 國際收支逆差 2 經濟衰退/失業增加 國際收支順差 3 通貨膨脹 國際收支逆差 4 通貨膨脹 國際收支順差 在上表中,第二種、第三種情況意味著內外均衡之間的一致。以第二種情況為例,為實現經濟的內部均衡,顯然要求政府采取增加社會總需求的措施進行調控,這便會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在出口保持不變時,就會使原有的國際收支順差狀況得以改變而趨於平衡。這樣,政府在采取措施實現內部均衡的同時,也對外部均衡的實現發揮瞭積極影響,因此是內外均衡一致的情況。而第一種、第四種情況意味著內外均衡的沖突,因為政府在通過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內部均衡時,會引起外部經濟狀況距離均衡目標更遠。
可見,在米德的分析中,內外均衡的沖突一般是指在固定匯率下,失業增加、經常賬戶逆差或通貨膨脹、經常賬戶盈餘這兩種特定的內外經濟狀況組合。
米德分析的主要缺陷在於,他針對的是固定匯率制度下的情況,同時也沒有考慮資金流動對內外均衡問題的影響。但是,由於在場內外均衡沖突的根源在於經濟的開放性,無論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還是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內外均衡沖突是必然存在的。
浮動匯率制度下內外均衡沖突的性質及表現形式與固定匯率制下會有很多不同。我們把米德分析中的與開放經濟特定運行區間相聯系的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稱為“狹義的內外均衡沖突”,而將一般情況下的實現某一均衡目標的努力對另一均衡目標的幹擾或破壞稱為“廣義的內外均衡沖突”。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