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武功之一:清越戰爭

梅映雪 2024-08-23 02:00 12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古稱交趾,與我國的雲南、廣西壤地相接,隔海與廣東相望。明朝1407年,明朝揮軍欲並吞越南且在越南地方多有橫征暴斂,再加上越南人已建立民族文化,使得反明沖突不斷。1418年,黎利在藍山起義反明,自稱“平定王”。黎利聽從黎隻的建議,於1424年起先占領越南中部地區並大敗明軍,後再占領東都(今河內)黎利於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將明朝逐出越南。明朝放棄直接管轄越南,改封黎利於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永不幹涉越南內政。此後,黎氏世代在安南稱王,並與明朝保持著密切的宗藩關系。1659年,清軍攻占雲南。懾於清朝的強大實力,安南國王黎維祺於次年正式向清軍投誠。

安南投誠以後,從此按時進貢,和清朝一直來往密切。康熙皇帝曾經派人冊封黎維禧為安南國王,並且同意瞭他的請求,將貢期由三年一貢改為六年兩貢並進。從此,安南徹底成為清朝附屬國,雙方的關系一直不錯,但是到瞭1788年,話說越南有個地方實力派,名叫阮惠(又作阮文惠),當時屬於鄭阮紛爭時期南方舊阮的領地之內。因不滿舊阮政府裡權臣當道,政局敗壞,阮惠便與兄長阮嶽、阮侶於1771年,在西山發動起義。阮惠在戰事中表現驍勇以及足智多謀,使西山阮氏兄弟勢如破竹,先後消滅南方舊阮、北方鄭主並且擊退瞭暹羅入侵的幹涉軍。

阮鄭之爭

阮惠毅然向安南國王發起挑戰,並且迅速攻破安南的國都黎城。國王黎維祁狼狽逃走,王室200多人由大臣阮輝宿、黎炯率領逃往廣西向清軍求救,由高平府登舟,逃至廣西太平府龍州鬥奧隘對河求救,並冒死涉水登北岸。過河男婦老幼62人,沒來得及渡河者盡為南岸追兵所殺。阮惠結束瞭越南二百多年來南北分裂之局。

西山軍旗幟

1788年西山朝的北伐攻破後黎朝的都城昇龍(今越南河內市)之後,後黎朝的昭統帝逃往保祿山,派清親信大臣阮輝宿、黎炯向清朝求救,並且宿護維祁母、妻、宗族至龍州(屬廣西太平府),廣西巡撫孫永清及總督孫士毅疏聞,孫士毅很快上書乾隆皇帝調兵援越,孫永清出駐南寧,奏太平設軍需局,以福建延建邵道陸有仁、桂林知府查淳董其事。清朝與後黎世代交好且有約定在先。於是正值鼎盛的大清乾隆帝便派孫士毅為主帥揮師攻入安南境內,欲讓黎昭統帝復位。

師出安南

影視劇中晚年的乾隆皇帝

孫士毅向乾隆帝上表奏稱此事,建議乾隆帝發兵討伐安南,扶昭統帝重登皇位。而孫永清則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當時後黎朝勢力弱小西山朝強大,後黎朝必然會被西山朝滅亡,建議按兵不動。乾隆帝與內閣大學士和珅商量之後,決定出兵安南。其出師的真實目的,中越史料中記載不同,《清史稿·越南傳》稱其目的是興滅繼絕、滅阮扶黎,原非利其土地;但越南《大南列傳前編·偽西列傳》則有在中國史料中不曾出現的說法,稱孫士毅曾向乾隆帝提出出兵安南後,發兵鎮守安南,扶昭統帝繼位擔任傀儡皇帝。

影視劇中晚年的乾隆皇帝與和珅,電視劇中的和珅形象與真實出入較大和珅像

清廷根據奏報,陸續做瞭如下佈置:

第一、妥善安插黎氏眷屬及隨從人員,優給廩膳,勿使失所。並派兵保護,保證其生命安全。

第二、調兵駐守各關隘,整飭兵馬、器械,朝夕操練,造成清朝不日即將出兵的聲勢,以此威懾阮惠,聲援黎維祁,希望黎維祁借此聲援,招集義兵,徐圖恢復。

第三、檄諭安南高平、諒山等處鎮目,應擁戴舊主。廣發檄文,發動政治攻勢,對阮惠營壘予以分化瓦解。

第四、阮氏逐主亂常,不許其進貢納款,於鎮南關對其貢使“大聲呵斥,並諭以天朝已調大兵,分路進討”,同時令進貢夷官歸諭阮惠迅速悔罪自新,迎還故主。對阮氏政權不予承認,施加政治壓力等等。希望通過黎維祁依靠舊臣擁戴,或阮氏悔罪迎還故主的方式達到黎氏復國的目的。

1788年,孫士毅奉旨,調兩廣、雲貴之兵出征安南。孫士毅與提督許世亨率兩廣兵一萬出鎮南關(今中越邊境友誼關),鎮守諒山的西山將潘啟德投降;阮文艷逃往京北(今北寧省),與京北留守阮文和並力守城。

西山朝服飾西山朝鳥銃兵西山朝敢死勇士

孫士毅遂以八千人直搗昇龍,以二千人駐守諒山為聲援。田州知府岑宜棟率軍進入高平。雲南提督烏大經率部八千人取道開化府的馬白關(今雲南文山市馬關),渡過賭咒河(今中越邊境的盤龍河),進入宣化鎮。

雲貴總督富綱駐守都龍(在馬白關之南),負責監督糧餉的運輸。同時移檄安南各路,勸各地西山軍投降,其發兵征討檄文稱:“念安南黎氏,本天朝貢臣,三百餘年執壤奠虔供厥服,一十五路,錫土封奄有其邦。乃於乾隆年間,國酋阮嶽、阮惠等,稱兵作亂,襲破羅城。前黎王憂懼物故……大皇帝矜恤黎氏之喪亡,不忍交州之塗炭,特命督撫佩征蠻大將軍印,調兵五十萬,直抵羅城,明正阮嶽等罪惡,無容得以逃天之誅。該國世戴黎王,久蒙豢養,知能不泯,感發由衷,不可喪其天良,忘君從敵……”

清軍軍事部署為:兩路出擊,兩廣總督孫士毅、廣西提督許世亨率綠營兵一萬出鎮南關為正兵,擔任主攻;雲南提督烏大經率綠營兵八千出白馬關為偏師,配合作戰。兩路大軍皆聽孫士毅節制。

乾隆皇帝明確規定瞭這次用兵的戰略目的:官兵直抵黎城,設法將首惡擒獲,以期一勞永逸,確保黎氏在安南的統治者地位。

晚清時期的綠營兵,此時的綠營兵戰力已經腐化墮落晚清時期的綠營兵西人繪清代中期的綠營軍;大多實戰盔甲都是偏藍色的清代前中期的綠營軍大清會典記載-前鋒護軍及綠營兵用驍騎胄;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軍大多實戰盔甲都是偏藍色的,而閱兵和少數作戰八旗軍則分紅黃白藍西人繪清代中期的清軍日常訓練

初戰告捷

十月,孫士毅、許世亨由諒山分路進軍昇龍,廣西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廣東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進軍。後黎朝遺臣紛紛響應,宣稱清軍數十萬來嚇唬西山軍。沿途原本虎視眈眈的西山軍不知虛實,雖然經驗豐富但在驚恐之下仍然紛紛大敗潰散。唯獨三江一帶的西山軍由阮文和率領,據險頑抗。

十一月十三日,尚維升、慶成率廣西兵千餘人來到壽昌江(今北江,在北江省境內)北岸,阮惠得知後派重兵到壽昌江抵禦清軍,又分兵屯駐在嘉觀。此時西山軍退往南岸。浮橋斷,皆超筏直上。恰好當時是霧天,西山軍草木皆兵無法分辨敵我,自相殘殺;尚維昇抓住戰機趁機率軍渡壽昌江,大破西山軍。與此同時,張朝龍也率廣東兵破西山軍於柱石,此役清軍成功渡過壽昌江,奪得瞭壽昌江之戰的勝利。

壽昌江之戰

得知清軍入侵之後,鎮守昇龍的西山朝大司馬吳文楚非常驚恐,遣文官阮衙、陳伯覽、武輝瑨等人前往孫士毅營中求和,請求立黎維祁為監國,以為緩兵之計,等待富春阮惠的援軍。孫士毅拒絕瞭這個請求。吳文楚召集眾將商議,最終接受瞭吳時任的主張,決定保存西山軍的實力,焚毀並拋棄瞭昇龍城,退往三疊山(位於寧平省和清化省交界處),水陸相通,據險以守。同時召集山南(越南語:Sơn Nam )、山西、京北(越南語:Kinh Bắc)各地的西山軍保衛昇龍。潘文璘對此持異議,因此獨自率領一千人來到市球江(越南史料稱之為“月德江”,即今越南北部梂江)抵抗。

再破阮軍

十五日,清軍兵至市球江。根據《清史稿·越南傳》的說法,市球江江面寬廣而且南岸地勢高於北岸,西山軍據守南岸,向對岸的清軍開炮,致使清軍無法渡江,此時阮軍據險列炮,守禦甚固,清軍進攻受阻。孫士毅用計派遣二千人奇兵繞過山的背面潛行至上遊二十裡處宵濟偷襲西山軍;另一方面令人為迷惑阮軍,清軍伐運竹木,於正面搭建浮橋作欲渡之象,建造浮橋以欺騙西山軍。西山軍中計,十七日於上遊渡江的清軍奇兵繞到西山軍陣地的背後,從山丘上沖下並以乘高大呼下擊,向西山軍發起猛攻,正面清軍乘勢搶渡,西山軍大敗潰散。而《大南列傳前編·偽西列傳》則稱潘文璘率西山軍冒寒渡河挑戰,清軍大破之。潘文璘隻身一人逃回,吳文楚隱瞞瞭這個消息,不讓西山軍知道,西山軍得以順利地到達三疊山。吳文楚令阮文雪連夜前往富春告急。

三破重防

十九日,清軍到達富良江(越南史料稱之為“珥河”,即今紅河)。富良江乃是通往昇龍(又作黎城)的門戶,江之南岸即為安南首都黎城(今河內),此為黎城最後一道屏障。西山軍已事先將沿岸的樹木全部砍掉,並將江面上的船全部聚集到瞭南岸,精心佈防。

安南戰艦安南戰船

孫士毅見西山軍守軍軍容不整,因此乘夜夜幕降臨,以到達後艱難覓得幾隻小舟載兵百餘,駛向江心,並奪得戰艦一隻。許世亨親自率兵乘艦渡江,復奪得小舟三十餘隻,更番渡兵,分搗敵營。昏夜中,阮軍不辨多寡,驚慌潰逃,清軍焚其戰艦十餘艘。以奪取的三十餘船將二千餘名士兵分批渡江,並立即對西山軍軍營發動夜襲。西山軍不能辨識來襲清軍的數量,大敗潰散。

乾隆時代清軍渡舟清朝藤牌兵清軍炮手

連破三江之紀念冊

為瞭紀念清軍出兵安南所取得的數次勝仗,同時褒揚在戰爭中廣西提督許世亨,總兵尚維屏、張朝龍等將士效命朝廷的英勇行為,乾隆帝命官廷畫傢創作瞭6幅反映平定安南的重要戰役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圖成之時,乾隆帝按照慣例為此圖冊寫瞭序,略述創作此圖冊的因由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二十八日,兩廣總督孫士毅和廣西提督許世亨統領1萬清軍出鎮南關征討安南。第一場重要戰役是壽昌江之戰。十一月十三日清晨,清軍總兵尚維屏、副將慶成率領廣西兵1000餘名,抵達濃霧彌漫的壽昌江。安南阮惠為阻止清軍過江,事先砍斷瞭江上的浮橋。清軍隻得臨時砍竹編筏,冒著江吞水淹的危險,渡至對岸與阮軍交戰。

圖為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清軍六人一個筏,邊渡江邊持槍向對岸的阮軍射擊,又有荷槍持盾的清兵正急速地渡竹橋。裝備落後的阮軍見狀,未及與清軍正式交戰便落荒而逃。此役生擒阮軍百餘人。

壽昌江大捷後,清軍群情振奮。進攻到三異柱右,以槍擊炮轟,箭射刀劈,殺得阮軍無處可逃。此役共斬殺阮軍數百名,生擒100餘名,獲得瞭全勝。

三異柱右之戰後,清軍挺進阮軍嚴密防守的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寬闊,阮軍位於地勢高的南岸,據險列炮,防守堅固。清軍一時無法結筏橫渡。初戰清軍將士即死傷數人。廣西提督許世享見此情景,令士兵壘土築墻,盡力強攻。雙方排列炮位,隔江對轟。為破敵營,孫士毅決定以聲東擊西戰術,命義勇佯裝搬運竹木搭蓋浮橋,作欲渡江之勢。同時命總兵張朝龍領兵2000人於夜半時分,用竹筏及農傢小船陸續暗渡。清軍隨後發起總攻。阮軍積屍江岸或漂流至江面者達千人以上,被擒500餘名,被奪大炮34門。阮軍敗逃者隻一二千人。

圖中市球江之戰為在清軍水,陸兩面夾擊下,阮惠軍營火光沖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十九日黎明,清軍進抵富良江北岸。阮軍在江心駕駛大小船隻施放槍炮,清軍則覓取沿江農傢小船及竹筏與之對擊。二十日,清軍在許世亨、張朝龍的帶領下擊鼓乘筏,勇奪敵船30餘艘。一鼓作氣大敗阮軍,生擒100餘人,殺死三四百人。

圖為清軍主力乘坐從阮軍手中奪取的大船陸續抵達南岸,阮營中許多人已無心再戰,慌忙出城伏地稱臣。這時在江面上展開的另一場戰鬥還未結束,遊擊張純帶領小船數十隻,向被包圍的阮軍船隻上拋擲火球,火燒阮軍。

西山朝的反攻

孫士毅率清軍兵不血刃地占領瞭昇龍,但昇龍已經成為一片廢墟。黎昭統帝得知清軍到來,前往昇龍謁見孫士毅。孫士毅奉乾隆帝的旨意,冊封昭統帝為安南國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二日,兩廣總督孫士毅根據戰前乾隆皇帝的指示,傳旨舉行冊封儀式,代表清廷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並知會廣西巡撫孫永清將黎維祁母妻眷屬送回安南,後黎朝第二次得以復國。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乾隆帝為黎氏復國的戰略目標達成。同時孫士毅自恃有恩於昭統帝,並且以他之前執政迂腐無能又十分輕視他。昭統帝每天都要到孫士毅的營中參謁。有一次孫士毅並沒有接見他,而是派遣傳令兵簡單地宣佈沒有事務,要黎昭統帝回去休息。後黎朝遺臣們對此憤憤不平,但又無可奈何。

孫士毅奏表戰功,並請求繼續進軍攻打阮惠的根據地富春。先鋒的清軍將領張朝龍、李化龍都是勇將,曾在對緬甸、金川、臺灣的作戰中英勇立功,故而所率的廣東兵行軍甚為迅速。而雲南烏大經的部隊尚未到達昇龍,因此乾隆帝十分高興,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各將士也都有賞。

但對於孫士毅進軍的請求,乾隆帝認為安南地區久經戰火,殘破空虛;後黎朝皇帝已經有好幾代沒有實權瞭,能力平庸,其氣數已盡。而且清軍長途跋涉十分勞苦,如今已經將昭統帝扶上皇位,戰略目的達到瞭,乾隆在安南戰略結果就是要有一個臣服的安南政權而已,目的達到瞭也就不需要打瞭,沒有出征的必要,因此下令孫士毅班師回朝,這點乾隆還是很英明的,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規劃,不算是好大喜功。

但孫士毅貪功,沒有立即遵從乾隆旨意班師回朝,孫士毅以為敵軍已經潰敗,無力繼續和清軍對抗,所以任由部下在城內休整。另外,有不少官兵因為水土不服患上疾病,無力繼續去追擊敵軍,孫期冀在此期間養精蓄銳。所以有些麻弊大意率部在升龍逗留修整享樂。他和所率的清軍在升龍度過瞭春節,計劃在正月初六南下進攻富春。

與此同時,阮惠得知瞭清軍入侵的消息,之前他在逃回大本營後,一直惴惴不安,曾經多次向清軍乞降,但是始終遭到清軍的拒絕,於是決定率師繼續北上。由於清朝是以扶黎昭統帝歸國登位為名義的,西山朝諸將紛紛請求正出師之名,於是阮惠於十一月十五日登基即位,改年號為光中,率水陸之軍齊進。二十九日,阮惠的軍隊駐紮於乂安一帶,研究瞭清軍的作戰計劃。乂安是阮惠的祖籍地,西山軍於此地進行充分的整頓,並招募瞭大量農民入伍,選拔瞭十萬餘人、大象數百匹,並舉行瞭大閱兵。阮惠集合西山軍,發表演說:“清師來侵,現在昇龍,汝等已知否?天地之間,星野分別;南北分治,北人非我族類,其心則異。自漢以來,北國之人寇我甸畿,魚肉我生民,囊括我財貨。人不堪命,咸思逐之。在漢有征女王,在宋有丁先皇、黎大行皇帝,在元有陳興道大王,在明有黎太祖皇帝,不忍坐視殘暴,順人心,興義兵,皆能一戰取勝,逐之北還。當此之時,北南自在,邊境以寧,傳祚久長。自丁以來,不至如昔者內屬之苦,利害得失,皆前朝故事。今清人復來,謀取我南國,置為郡縣,不以宋、元、明為戒。故我出而驅之。汝等各有知能,當與我戮力同心,使大勛用集。毋徒狃習故態,妄懷二心,事發即行誅戮,一無所赦,毋謂我不先告也。”

西山軍聽後憤慨激昂,皆有鬥志。阮惠隨後宣佈西山軍提前過春節,並相約在昇龍城共度開春日(即正月初七)。

越南西山朝繪畫

十二月二十日(西歷1789年1月15日),阮惠進軍三疊山,與大司馬吳文楚、內侯潘文璘的部隊會合。阮惠稱贊瞭吳時任的計謀,做瞭周密且詳細的部署,打算兵分五隊,進攻清軍,同時仍然假意請降,迷惑清軍。

第一隊:阮惠自己率領,為主力部隊,直接進攻昇龍,以吳文楚、潘文璘為先鋒,呼虎侯殿後。

第二隊:都督雪(阮文雪)率左軍水師越過海港進入祿頭河,負責進攻海陽,為東道之接應;

第三隊:都督祿(阮文祿)率左軍水師越過海港進入祿頭河,進攻諒江、鳳眼、安世等地,以截斷清軍的退路。

第四隊:鄧進東率右軍象兵、馬兵,走山道出擊西面,穿過彰德縣(今河內市彰美縣),取路直趨青池縣的仁睦村,橫擊岑宜棟所率的田州兵。

第五隊:都督保(鄧春保)率右軍象兵、馬兵,走山道出擊西面,由山朗縣出青池縣的大盎村,為右支的接應。

阮惠將西山軍每三個人分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個網兜,行軍的時候,一個人躺在網兜裡讓兩個人抬著走,就這樣三個人互相輪流,向昇龍方向行進。本身就身經百戰的西山軍士氣高昂,幾乎全部傾巢出動趁清軍準備歡度春節之機,在除夕夜(即西歷1789年1月25日夜)越過澗水(今寧平省與河南省交界的澗渡口)。後黎朝的山南鎮守黃馮義毫無防備,大潰。西山軍逮捕並殺害瞭所有清軍的斥侯,因此清軍無人知曉。

清軍從昇龍城外至上福河洄一帶設置瞭不少屯堡,堡外埋下震地雷,防衛工事堅固。阮惠在正月初三夜(西歷1月28日夜)突然將清軍的河洄營(位於今河內市常信縣)圍得水泄不通,以軍用喇叭大聲勸降。清軍大駭,全部投降,軍資器械盡數被西山軍繳獲。

阮惠又於初五日的黎明包圍瞭玉洄壘(位於今河內市青池縣)。壘上的清軍向下不斷開炮,阮惠命令軍士將三塊木板緊拼在一起,外面裹以濕稻桿,然後由每二十人一組的敢死部隊各扛一塊,每人腰插尖刀,並有二十人手持武器緊隨其後,阮惠自己則親自騎乘戰象督師,鼓舞士氣。西山軍用濕稻草包紮的大木板抵擋清軍的槍炮,而阮惠自己又身先士卒,驅象兵攻破瞭堡壘。攻入玉洄壘後,阮惠命西山軍將木板放在地上,用短刀向清軍亂砍。西山軍乘勝連破文典等諸營,清軍大潰,四散奔逃,卻又觸發瞭震地雷死傷甚眾。這場戰役,以阮惠軍的大勝結束。清人王之春在其所撰的《清朝柔遠記》裡記述:“(阮惠軍)皆以象載大炮,官軍(清軍)倉卒禦敵,眾寡不敵,遂潰。”

越南象兵

西山軍乘勝連破文典等諸營。殘餘的清軍奔至墨塘(今屬河內市青池縣),陷入沼澤地中,遭到西山軍都督保部的圍攻,全軍覆沒。

阮惠包圍並攻克瞭昇龍城西南方的要塞薑上營(位於今河內市棟多郡),駐守薑上營的田州知府岑宜棟退往螺山(今河內市青蛙山),自縊而死。西山軍都督龍(可能是阮增龍)部率先攻入昇龍城。阮惠隨後率西山軍大部隊入城。根據《大南列傳前編·偽西列傳》的記載,阮惠的戰袍被火藥熏成瞭焦黑色。

黎昭統帝得知清軍兵敗後,帶領傢小先自逃入鎮南關。烏大經所率的雲貴兵當時剛剛攻占山西,聽見炮聲,也在向導黎文通指引下的率軍逃歸境內全師而退。孫士毅與諸將在昇龍城內飲酒作樂慶祝新年,毫無防備。得知西山軍已攻入昇龍城內,驚慌失措,僅僅率領少數的騎兵倉惶向北逃跑。適逢阮惠追擊清軍到瞭富良江,孫士毅想要再次渡江與之決戰,許世亨力諫,說是會有損大國臣子的臉面,讓千總薛忠挽著他的韁繩退軍。清軍的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昇斷後,皆血戰陣亡。到瞭富良江邊,為瞭防止西山軍的追擊,孫士毅下令切斷瞭浮橋。但是此時清軍指揮系統已經混亂超出瞭孫的想象,結果無數清軍和後黎軍爭相渡河,官兵夫役萬餘人溺死於河中,富良江之水為之不流。

孫士毅一行走瞭七天七夜方才到達鎮南關,其隨身印信全部遺失,被西山軍繳獲。在得知孫士毅逃歸之後,安南境內的清軍也全部退回境內。後黎朝遺臣們得知皇帝的逃跑和清軍的撤退後,也紛紛逃往清朝境內。皇弟黎維祗欲逃鎮南關,為西山軍所阻止,遂在諒山起兵反抗,兵敗被擒殺。至於孫士毅逃到鎮南關以後,收容殘部,這才發現幾乎損失瞭所有的糧草軍械,並且損失瞭一半以上的官兵。廣西提督許世亨,這位從一品大員戰死。總兵張朝龍、尚維升等人戰死,兩萬清軍已經損失瞭過半人,於是孫士毅上疏自劾,清廷令他仍然駐在鎮南關任事。

至此清越戰爭以阮惠臥薪嘗膽的全力反擊而以西山朝的勝利而結束。

乾隆帝得知孫士毅戰敗後大怒,下令褫奪瞭之前給予孫士毅一等謀勇公的封號並撤回瞭所賜紅寶石頂、雙眼花翎,解除總督任。同時命令驍勇善戰的福康安將軍代替其職準備繼續討伐安南。不久阮惠遣使來朝請求內附,福康安到瞭之後,與孫士毅嚴斥阮惠使臣。但是孫士毅也認為黎維祁不堪扶植,不如冊封阮惠為安南國王,乾隆帝認為可行。

福康安將軍

宗藩戰爭的結束

福康安得知西山朝強大,欲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停止幹戈。而阮惠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大勝,但他對清朝亦有所顧慮,怕福康安率軍報復。而西山朝當時又與暹羅交惡,阮惠害怕遭到清朝與暹羅兩大強鄰的夾擊,於是賄賂福康安,又叩關謝罪乞降,改名阮光平,遣其兄子光顯齎表入貢,懇賜封號。並稱“守廣南已九世,與安南敵國,非君臣。且蠻觸自爭,非敢抗中國,請來年親覲京師,並於國內為死綏將士築壇建廟,請頒官銜謚號,立主奉祀。”又聞暹羅(今泰國)貢使將入京,恐受其媒孽,乞求天朝勿聽其言。福康安先後以聞。請求其上表建議停止出征同時也提出四項乞降條件

1.必須將散落安南的清朝官兵先行送出;

2.戕害清朝提、鎮大員之人,其罪深重,在所難赦,須縛獻軍前正法示眾;

3.阮惠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高宗八旬萬壽節到來之際,“親自赴京籲懇”;

4.在安南為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

阮惠因急於得到清朝的承認與支持,及早穩定國內政局,全部接受清方條件,並陸續付諸實施。至六月初,復遣人上表、進呈貢物。

不久阮惠派遣部將范公治假冒自己前往京師謁見乾隆帝。乾隆帝戰略目標已然達到,又為未再動幹戈而令安南自覺臣服歸附於天朝而大喜,最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冊封順服的阮惠為安南王,將所進貢物收納,並派禮部員外郎成林於八月一日恭捧敕諭啟程赴安南黎城主持冊封。十月十五日宣旨賜封禮成。而後黎朝的君主黎昭統帝,乾隆帝稱他先後兩次失去瞭皇位,說明後黎朝已經被上天唾棄,因此拒絕再支持黎昭統帝,並將昭統帝及其宗室、遺臣遷到京師軟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農歷三月,安南王阮惠如期踐約,自安南啟程,赴京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七月到達熱河,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見。他還脫去“束發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的漢傢衣冠,換上清朝服飾,一起前來覲見的朝鮮使團,眼看“阮傢新著滿洲衣”,極其不以為然。八月抵達北京,參加乾隆皇帝八旬慶典,年底回到安南。清朝與阮氏安南的宗藩關系正式確立。兩國關系步重新入正常化的軌道。此後,安南與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緊密,清前期中安關系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即使如此,頗具雄才大略的阮惠在議和後試圖入侵清朝以報復這次戰爭,而且阮惠有入侵清朝兩廣之志向,因此積極準備糧草戰船、訓練士卒。阮惠試圖拉攏中國沿海一帶的華南海盜勢力,例如鄭七、莫觀扶、陳添保等著名海盜不少曾被西山朝授予官職。與此同時,阮惠還拉攏反清復明的勢力為己所用,例如四川的天地會成員在叛亂後逃到安南,阮惠任命這些人為將領。但不久後的1792年阮惠得病將死,而天朝仍然強盛不衰,這些計劃才被取消。阮惠死後西山朝內部矛盾頻發僅僅存在僅24年就衰落而被之前逃亡暹羅的阮福映滅亡。之後的阮朝國史館編修的《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更把西山朝斥為偽朝。

清朝將清越戰爭視為乾隆帝的一大功績,將此列為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清朝人認為乾隆帝以興亡繼絕為名,攻入安南的都城昇龍,將黎昭統帝重新扶上皇位,同時讓安南重新承認清朝宗主國地位,將此認為是一功。而越南人則將此戰爭看做是越南歷史上抵抗外國侵略的重大勝利之一。


附:

1.安南之役戰爭初期後勤有力保障:

大軍出關征戰,軍需浩繁。為保證軍需供給,清朝方面做瞭妥善的安排。兵行餉隨,糧草籌措尤為關鍵。此次進兵為黎氏復國,本應由黎維祁供應軍糧,但因戰亂,安南官民蓋藏俱盡,勢難供應。若大兵出關後就地采買,又因“安南地方節年荒歉,今歲秋間雨水過多,收成自薄”,糧食不敷,難以采辦。乾隆決定全由內地運往,並指派專人負責。雲南一路,由雲貴總督富綱“在邊防一帶,彈壓稽查,辦送糧運”;廣西一路,“辦理糧餉事務,系孫永清專責”。軍裝、軍火更是打仗所不可缺少的。這些也都運自內地。為運送糧餉、軍裝、軍火,清朝在關內、關外安設瞭大量的臺站。道路寬敞平坦。“以百裡為一站,如遇偏橋路仄,車馬難行,口內七十裡為一站,口外為四十裡為一站。”滇、粵兩路共設臺站七十餘所。運送軍需物資的隊伍浩浩蕩蕩。僅廣西一路,“常川在站滾運糧餉、軍裝、軍火一切物件以及應付官兵等項。”的夫役即達五萬四千名,運送軍裝、軍火、炮位等項共重達七十八萬八千二百零八斤,米八萬餘石。通過這些臺站,大批的軍需物資及時地運到瞭前線,切實地保障瞭戰爭初期的勝利。

2.乾隆為什麼選擇孫士毅:

兩廣總督孫士毅作為此次用兵的主帥,其才能是得到乾隆皇帝賞識的。如在主將的選擇上,乾隆皇帝頗費思量,在已任命兩廣總督孫士毅為主帥後,雲貴總督富綱亦隨之上奏,懇請與烏大經一同帶兵出關。乾隆皇帝立即看出瞭富綱的意圖,並直截瞭當地道明瞭他選定孫士毅的緣由。他說:“富綱之意,自因伊與孫士毅同系總督,而富綱又屬滿洲,見孫士毅既帶兵出關,是以有此一奏。不知富綱才具,若果能承辦此事,料理妥協,則伊系滿洲總督,朕早將此事交與專辦。皆緣富綱平日辦事才具見知於朕者不能如孫士毅,是以剿捕安南事宜,專交孫士毅督辦。”另如在孫士毅率兵渡過富良江、克復黎城奏捷後,乾隆皇帝更是興奮異常,對孫士毅大加贊賞。他說:“朕覽之以手加額,慶國傢得一全材好大臣,較之平定安南,尤為快意!”等等。考諸史實,孫士毅在戰爭前期的指揮、調度確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如此次進兵,粵師擔任主攻,為保證這支軍隊的絕對安全,孫士毅采取瞭分路前進的策略,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兩路互為犄角,“使賊無從掩襲後路”,安排頗具匠心。此外孫認為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是一支勝利之師所必備的。清軍在出關前,兩廣總督孫士毅就站在全局的高度反復申明紀律:“不許兵丁擅入該國民居,妄取一草一木,致夷地無知不以為德,而反以為怨”。乾隆認為此舉“所見正大,深合朕意。”這一舉措因獲乾隆激賞而在軍中嚴格執行。“王師所過秋毫無擾”。清軍此次用兵安南的目的是為黎氏復國,師出有名,並非利其土地和人民,道義上的合理性為清軍贏得瞭廣泛的支持。黎氏傳國已久,自明朝英宗以來,雖政治風雲多有變幻,王權孱弱,但一直保持著安南合法統治的地位。上一次中國幹涉安南內政是在明初,這裡強行設立交趾佈政使司,還對這裡行使管轄權。明帝國派去太監胡作非為,官員橫征暴斂,引起民憤。越南本地豪強黎利,在越南普通百姓的支持下,舉兵造反,因為當地守將無能,加上北方蒙古壓力過大。大明帝國被迫放棄“交趾佈政使司”,被迫承認黎利建立的越南後黎朝,這個明朝“交趾佈政使司”從開張設立,到關門大吉,滿打滿算一共二十一年。二十一年裡,其中有十七八年在用兵,幾乎就沒有正經行使過管轄。而安南國立後,黎朝承平日久,如今猝被阮惠顛覆,人心思舊。清朝不索錢物履行宗主國職責為黎氏復國之舉,反映瞭思黎舊民的願望和要求,贏得瞭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如在清軍尚未出關前,即有安南牧馬土司閉阮律等將阮惠任命的偽官阮遠猷等擒獲,解獻內地;阮惠心腹潘啟德接到清軍檄文即“去逆效順”。普通“夷人”投順亦復不少,“關外夷人紛紛籲請賞給口糧,隨同進剿。”清軍出關後更是得到安南民眾的歡迎。清軍打過壽昌江後,“其沿途村莊人等跪迎道左,”並予物質援助。孫士毅雖“不受其饋獻”,但表明瞭他們的態度。清軍進至市球江,戰鬥異常慘烈,“江岸及江中積屍幾滿,總在千人以上”,安南“義民”予清軍以支援,為清軍搭蓋浮橋。安南廠丁為數眾多,亦因感念黎氏舊德,“隨同官兵打仗殺賊,探道路,均屬出力”,不少廠民還因此獲得清朝獎賞。廠民李宏旺、林槐端、徐紹富俱著賞給千總頂戴,陳秉鈞、何景昌、魏榮標、馮陶、曾君元,俱著賞給把總頂戴。他們熟悉情況,為清軍“先驅向導”,安南的義民們是清軍能夠進軍黎城勝利的重要力量。

3. 阮惠快速服貢的理由:

還有一點是阮惠也知道自己是偷襲得手,而且清軍總共才出動綠營兩萬人,損失一萬。這些都是地方綠營,清越戰爭的總體規模相對於同樣屬於朝貢宗藩體系下的清緬戰爭其實不大,要是震怒瞭乾隆那就不隻派兩萬綠營兵意思一下瞭,正面和清軍打而不是偷襲安南不一定是清軍對手,這兩萬征安南的士兵還隻是地方綠營軍,如果要是和征緬那樣動用八旗軍,阮惠的西山軍也是怕兇多吉少,能夠讓具有強大野心的阮惠這麼快認清楚現實是孫士毅前面打的不錯的那三次應該也起到幫助瞭,阮惠知道無論再怎麼勝利國傢的總體實力還是和大清帝國相差甚遠,他也怕把乾隆惹火,乾隆是一個能夠四征緬甸和之後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發動的廓爾喀戰爭的強勢皇帝,加上清朝與暹羅交好,而安南的西山朝與當時的暹羅關系非常緊張,清朝很有可能會聯合暹羅對付阮惠。乾隆帝統治時期周圍有異動的藩屬基本上都被打服,乾隆的統治是追求長治久安的,所以那些異動的勢力都不要小瞧乾隆帝的決心和財力,後期乾隆帝派大將福康安來接任孫士毅也是想考驗一下阮惠的態度。縱觀前期的戰事,隻要清軍準備得當,乾隆時代清軍的戰鬥力對付安南其實還是綽綽有餘的,而後期西山朝軍隊的反攻在人數上遠超清軍數倍,孫士毅能連破三江防守也算是有點能力的,但是孫又太大意瞭,但是其一他自己好在前面打過漂亮的勝仗,其二是阮惠頗有自知之明及時臣服,很及時達到瞭乾隆心理預期,安南重新臣服而沒有擴大事端,所以乾隆也就沒去翻孫的爛賬,當然最後也讓他幹他適合的後勤工作瞭。

4. 許世亨小傳:他從普通騎兵做起,一步步以戰功躋身一品大員之列。因平定臺灣有功,他被乾隆帝賜予“堅勇巴圖魯”稱號,畫像掛在紫光閣,位列《平定臺灣二十功臣》第16位,乾隆帝禦筆為他的畫像題贊。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勇猛出戰,戰死沙場,死而後已。

他叫許世亨,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清朝著名將領。

許世亨成年後入伍,最初是騎兵中的普通一員。後來以武舉人身份被授予把總(清朝綠營兵軍官,正七品官階)職位。過瞭幾年,升任守備(正五品官階)。

乾隆36年(1771),第二次金川之役開始。許世亨奉命出征。在這其間,許世亨立下赫赫戰功,被賜孔雀翎,加“勁勇巴圖魯”稱號,累功升為參將(正三品官階)。

乾隆41年(1776),大小金川平定。許世亨因累積戰功,升任雲南騰越鎮總兵(正二品官階)。乾隆50年(1785),補任貴州威寧鎮總兵。

乾隆52年(1787),臺灣爆發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農民起義,起義軍首領叫林爽文。許世亨奉命率領貴州2000綠營兵趕赴臺灣。許世亨作戰勇敢,先是攻克集集堡,又進攻小半天。義軍奔潰,許世亨追襲至老衢峙。

許世亨說服當地居民,抓住林爽文。隨後,許世亨又跟隨參贊成都將軍鄂輝,從大武隴進攻南路水底藔。義軍另一首領莊大田等戰敗,逃到瑯嶠。許世亨帶兵與其他清軍分路出擊,水陸合攻,擒獲莊大田等人。

乾隆53年(1788)二月,臺灣戰事平定,因戰功卓著,許世亨被改賜為“堅勇巴圖魯”稱號,位列“平定臺灣二十功臣”第16位。

後來,他的圖像被掛在紫光閣,乾隆帝禦筆為他的圖像題贊說:“浙江提督堅勇巴圖魯許世亨。黔省之兵,素稱勇敢;率以赴軍,半天沖險。嬰之者斷,當之者斬。不愧丈夫,一身是膽!”

同月,許世亨升任廣西提督(一省綠營兵最高長官,從一品官階)。第二年,調任浙江提督。但他還沒來得及赴任,安南出事瞭。

18世紀時,越南分為南北兩朝。南方由阮主統治,北方由鄭主挾持後黎朝皇帝黎維祁作為傀儡統治。阮主和鄭主的腐敗,導致民眾不滿。1771年,阮嶽、阮侶、阮惠三兄弟在西山邑舉兵,推翻瞭阮主政權。阮惠建立西山朝,並在1788年開始北伐。

同年六月,黎維祁被阮惠驅逐,黎維祁派人向清朝求救。當時安南是清朝的屬國,兩廣總督孫士毅接報後,決定出兵,但許世亨認為不妥。孫士毅沒有聽從許世亨的意見,向乾隆帝奏稱此事,建議發兵討伐安南,扶持黎維祁重登皇位。

乾隆帝與權臣和珅商議後,決定出兵。乾隆帝命令孫士毅與許世亨率兩廣兵1萬人出鎮南關,先以8000兵直撲升龍(今越南河內市),另外2000兵駐紮在諒山作為後援,保障清軍後路。

後黎朝遺臣紛紛響應,宣稱清軍數十萬,嚇得沿途的西山軍不知虛實,紛紛潰散,在壽昌江、市球江、富良江設置3道防線,阻止清軍南進。清軍順利地突破3道封鎖線,逼近升龍城。鎮守升龍的西山軍決定保存實力,焚毀並拋棄升龍城。

孫士毅、許世亨帶著清軍兵不血刃地占領瞭已成為一片廢墟的升龍城。孫士毅奉乾隆帝旨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孫士毅向乾隆帝上奏表功,請求繼續攻打阮惠的根據地富春。

乾隆帝接報後,賜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其他將士也都有賞。對繼續進軍的事情,乾隆帝認為沒有必要瞭,下令孫士毅班師回朝。如果孫士毅遵命就對瞭,可惜他沒有。這為許世亨帶來瞭一場滅頂之災。

孫士毅被勝利沖昏瞭頭腦,他根本沒有徹底消滅在廣南西山軍。孫士毅決定,在升龍城先過春節,然後正月初六南下,進攻富春。

許世亨對清軍孤懸升龍城表示擔憂,對孫士毅說:“我軍深入重地,西山軍未戰而退,事情實在蹊蹺。不如及時回師,才是最佳選擇。”但孫士毅根本不聽。

事情正如許世亨所料的那樣,對西山軍來說,人傢可一刻沒有閑著。最初敗退,是因為對清軍實力不瞭解。慢慢探清虛實後,西山軍策劃瞭兵分5路發動突襲的計劃。清軍因忙著歡喜過春節,一點防范戒備都沒有。

除夕夜(1789年1月25日夜),西山軍悄悄向升龍城靠近,逮捕並殺害瞭清軍所有斥候,所以清軍大本營並不知情,還在舉杯慶賀呢。

正月初三晚上,西山軍突然包圍清軍河洄營,清軍全部投降,軍資器械被繳獲。初五黎明,西山軍又包圍瞭升龍城外的清軍駐地玉洄壘。清軍抵抗失敗,四散潰逃。

面對西山軍的猛烈反攻,孫士毅慌瞭神,嚇得趕緊逃出升龍城,渡過富良江。穩住神後,孫士毅想率軍過富良江與西山軍作戰。許世亨阻止說:“您是國傢重臣,事關國體,怎麼能去沖鋒陷陣呢?”

許世亨叫人保護孫士毅撤退,自己帶領將士主動渡江殿後,與西山軍搏殺。最後,包括許世亨在內的殿後將士,全部戰死。

乾隆帝得知許世亨壯烈殉國的經過後,進封許世亨為三等壯烈伯,入祀昭忠祠,謚號“昭毅”。


清越戰爭人物志

1.許世亨

四川新都人,先世出回部,清朝將領。初為騎兵。從征金川、西藏。以武舉人授把總,累遷守備。復從征金川,賜孔雀翎,加勁勇巴圖魯。累擢參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擢雲南騰越鎮總兵。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赴臺灣平定林爽文叛亂,平亂後改賜堅勇巴圖魯名號,圖形紫光閣,列前二十功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調廣西提督。從征安南,攻克升龍(今越南河內市),封一等子爵。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阮惠率兵反攻,清軍戰敗,孫士毅渡富良江退兵,許世亨與尚維升、張朝龍等斷後,戰死。進封三等壯烈伯,祀昭忠祠,謚昭毅。子許文謨。

許文謨承襲其父爵位,先是做皇宮頭等侍衛,後到湖廣做參將。因剿匪有功,被賜“繼勇巴圖魯”稱號,升任副將,後遷任四川建昌鎮總兵。

老子英雄兒好漢,許文謨也是一員猛將,在今大竹、梁平、忠縣等地平息匪亂有功,升任廣東提督。不久調任福建水師提督,遇到海盜作亂,許文謨渡海征討,搗毀海盜窩點。後又調任浙江提督。許文謨死後,謚號為“壯勇”。

許世亨像

2. 孫士毅

字智冶,一字補山,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進士,原為文官,歷任內閣中書、侍讀、編修、太常少卿等職。後出任山東佈政使、廣西巡撫,旋署兩廣總督。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設防潮州,阻防林爽文起義軍進入廣東。翌年率軍參與安南之役,出謀定策,指揮得當。後封一等謀勇公,授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後阮惠反擊破清軍,乾隆帝以為孫士毅不遵詔班師,才造成瞭這次變亂,於是罷免瞭他的爵位,並撤回瞭所賜紅寶石頂、雙眼花翎,解除總督任,讓福康安代替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授四川總督,保證瞭平定西藏廓爾喀之役的糧餉供應。後又率軍鎮壓苗民起義和白蓮教起義。嘉慶元年(1796年)夏卒於軍中,謚文靖。著有《百一山房集》等。

孫士毅像

3. 阮惠

又作阮文惠(Nguyễn Văn Huệ),後改名阮光平(Nguyễn Quang Bình),越南歷史上著名軍事傢、民族英雄,西山朝第二代皇帝。因年號光中,史稱光中皇帝(Quang Trung Hoàng đế)。1771年,因不滿廣南國權臣當道,政局敗壞,阮惠與兄長阮嶽、阮侶在西山發動起義。阮惠在戰事中表現驍勇,先後消滅南方廣南國、北方鄭主及後黎朝,結束瞭越南二百多年來南北分裂之局,並擊退瞭來自暹羅及中國清朝等“外國勢力”的軍事幹預。但由於他與阮嶽之間的內哄,致使整個西山朝元氣大傷。

  • 阮惠的武功:
  • 暹越戰爭 (1785年):阮福映再次戰敗後,仍不願罷休,一面派法國傳教士百多祿攜東宮阮福景前往法國求助,另一方面遣朱文接到暹羅求援。1784年(阮嶽泰德七年),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先派六坤、沙苑會同暹羅任命的柬埔寨攝政昭披耶·阿派普貝至柬埔寨,由此進攻嘉定;七月後又派大將昭曾、昭霜率士兵二萬、戰船三百艘,從曼谷出發,渡海攻打嘉定。阮福映及其部將亦追隨前往。暹羅軍勢如劈竹,連破瀝架(今堅江省迪石市)、巴色(今朔莊省朔莊市)、茶溫(今永隆省茶溫縣)、斌沏(今永隆省芒切縣)、沙的(今同塔省沙瀝市)等地。西山軍守將張文多不敵,遣人向歸仁求救。阮嶽得悉後,便派阮惠領兵截擊。 阮惠率軍與暹羅軍作戰,經過數次敗戰之後曾有撤軍並同暹羅議和的想法,但在舊阮降將黎春覺的勸說下放棄瞭議和的念頭,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戰略。1785年1月19日(阮嶽泰德七年農歷12月9日到10日),西山軍在美湫附近的瀝涔和吹蔑(又作 蔑)一帶沿岸設立陷阱,同時派遣一小隊西山軍前去引誘駐守沙瀝的暹羅軍。暹羅軍反擊,這股西山軍便沿水路敗退到瀝涔、吹蔑地區。暹羅軍追擊,進入瞭西山軍的伏擊陣地。阮惠立即命令炮兵突然轟擊暹羅軍戰船。乘暹羅軍大亂之際,阮惠軍的水陸部隊再進行沖殺,於是大敗暹羅軍,並乘勝追擊阮福映。阮福映彈盡糧絕,僅率親信隨從數人逃入暹羅。這場戰役便是歷史上的瀝涔吹蔑之戰。經過此役,阮惠成功令暹羅人“心憚西山如虎”
  • 滅萬象國:阮惠希望將越南變成東南亞的一大強國。早在清越戰爭的時候,黎昭統帝的弟弟黎維祗欲逃往鎮南關,被西山軍阻止。黎維祗遂投奔宣光、高平一帶的土酋儂福縉、黃文桐,舉起反對西山朝的大旗。黎維祗聯合萬象王國共抗西山朝,鎮寧府(今老撾川壙省)鄭皋歸合等地的酋長舉兵響應,威脅乂安府。阮惠派遣陳光耀為大都督、阮文琬(一說為黎文忠)為都督,率精兵五千自乂安出發,前去平定鎮寧府的叛亂。西山軍攻破鎮寧,擒酋長昭矯、昭難,滅亡鄭皋、歸合部落。隨後西山軍入侵萬象。萬象國王南塔森棄城逃跑,西山軍一直追擊到暹羅邊境一帶,俘獲大量財寶、大象、馬匹而歸。西山軍清剿後黎朝的殘餘勢力,黎維祗、儂福縉、黃文桐皆被擒殺。阮惠派武永珹、陳玉視獻捷於清廷,名義上是對清朝恭順,事實上是向清朝誇耀西山朝的國威。

阮惠畫像阮惠


另:舊安南國服飾欣賞一覽

阮朝建立後制度上延續越南前代歷朝歷代典章制度,效仿明清中國制度,建國稱帝改元,其中服飾制度上參考宋明制度

許多中國福建廣東民眾南來廣南,帶來明朝時期的服飾制度,使得廣南阮主頗有明朝遺風

阮朝繼承瞭阮主時期部分制度,並取法宋明典章制定瞭一套阮朝自己的明式服飾體系。阮朝官修史書《大南實錄》就曾對此有所記載:嘉隆五年(1806年)四月、定文武品服。詔曰:大朝品服、自一品之上至正七品,文階冠並用圓幞頭樣、武階並用方幞頭樣。 …… 一品之上、文武並用蟒袍紫色。自正一品至從三品、文武並蟒袍、青綠藍黑諸色隨用。

  • 阮朝冕服
  • 阮朝軍隊

從左至右:司令-元帥-第一副帥-衛隊士兵Từ trái qua phải: Lãnh binh – Thống chế – Phó nhất đội – Chưởng vệ從左至右:加農炮兵-皇傢騎兵-炮手Từ trái qua phải: Lính bắn súng thần công – Kỵ binh hoàng gia – Lính pháo thủ 從左到右:龍舟士兵(海軍陸戰隊)-紫禁軍小隊長-衛兵-衛隊中隊長 Từ trái qua phải: Lính long thuyền (Thủy quân) – Tiểu đội trưởng cấm binh – Lính cẩm vệ – Tiểu đội trưởng cẩm vệ從左到右:禦前侍衛-宮廷侍從-衛兵指揮-宮廷掌燈手Từ trái qua phải: Lính cận vệ trực tiếp ở cạnh vua – Lính hầu trong cung – Lịnh thị vệ – Lính hầu đèn trong cung

  • 阮朝官員


PS: 同上我收集瞭一些有關清越戰爭的資料加以編排整理,本文也可以作為一加以簡單整理的資料收集庫,聊以自娛而已。當然本文僅僅是作為內容介紹的文章,所以可能部分史料和資料的描述會有所瑕疵或者沖突,本人隻是作為一個興趣愛好者,並非是這方面的專傢所以隻是做瞭一個簡單的梳理和整理並沒有進行特別的文獻考究,全當瞭解,故而可能存在的疏漏之處請見諒,後續還會對內容根據收集的資料說法進行不斷的更新整理、修改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