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認床”睡不著?

不如自挂东南枝 2024-05-31 02:12 12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一年四季都可謂最佳旅行季,非常適合我們去追尋詩和遠方。但到瞭假期,很多人還是不想出門,不為別的,而是怕出門睡不好覺!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平時睡眠不錯的人每次出差或旅行都睡不好,我們通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認床”。但是,很多酒店的床上設施甚至好過自傢的床,為什麼還是睡不好呢?或者說,人們到底“認”的是床的什麼呢?

為什麼會“認床”?

“認床”確實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專傢說:隻有一半的人可以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進入深度睡眠階段,而另一半人就會出現“認床反應”。

其實,“認床”不單隻是不喜歡新床而已,而是代表瞭一種更加普遍的現象,心理學界稱之為“首夜效應”(The First Night Effect)。

曾有專業機構進行一次測試研究,通過招募瞭一組測試者,邀請他們在睡眠實驗室參與實驗,通過腦電圖來記錄這些測試者在兩天裡睡眠時的腦波情況。

結果發現在第一個晚上,測試者的大腦左半球在深睡階段(慢波睡眠)比大腦右半球更加活躍。從第二晚開始,測試者熟悉就寢環境後,其大腦左右半球活動差異變小,睡得比第一晚更沉瞭。

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大腦兩半球的活動並不是完全對稱的,當我們在不熟悉的地方睡覺時,我們有一半大腦要比另一半更加清醒。

這是我們的生物進化機制使得我們保留瞭這種睡眠現象。不止是我們人類,很多鳥類和海洋哺乳生物經常以這種方式睡眠以應對突發的危險。

我們到一個新環境,會自然地對這個環境作出分析和判斷,例如:這個環境的安全性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危險?因而,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警覺性,體現出來就是睡眠不太深、不太沉、容易醒。

一般人的“首夜效應”表現得並不是那麼明顯,頂多會比在傢常睡的環境稍微睡得不那麼沉一點,但這種基本上對白天的活動、精神狀態、休息水平不會造成明顯影響。

通常而言,“認床”的人到瞭新環境,第一夜輾轉反側睡不好,不用過於擔心,在熟悉一晚之後,第二天就能進入正常的深度睡眠的狀態。

過分“認床”需警惕情緒焦慮

有一些“首夜效應”明顯的人群,比較誇張的患者可能在出差或旅行前幾天就開始緊張,到一個地方第一夜可能會整夜無法入睡,處於非常緊張焦慮的過程,這是失眠的現象之一。由於對睡眠的過分關註引發瞭一種焦慮,這類人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比其他人更敏感。

如果不斷的進行“我認床”的自我暗示,這種現象可能會逐漸加重,形成對新睡眠環境的條件反射,並在新環境第一晚睡眠時間達到高峰,最終這種焦慮、緊張導致遲遲不能入睡,還會嚴重影響到第二天的正常生活,出現疲憊、乏力的癥狀。

如果你連續幾天都難以在新環境入睡,並且嚴重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則需要咨詢專業人員綜合評估身體狀況,看是否需要進行專業性的幹預。

最後,出門在外,按時就寢,保持平常睡覺前的好習慣。在出門時可以隨身攜帶自己熟悉的枕套、毛巾等,給自己一種安全感。有條件的話,洗一個溫水澡,或者用熱水泡泡腳,放松身心,這樣會幫助你盡快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