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黃庭堅《松風閣》(局部)
陳志平/文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書傢。幼警悟,讀書數行直下,過目成誦。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書傢。幼警悟,讀書數行直下,過目成誦。治平四年(1067),舉進士,調葉縣縣尉。熙寧五年(1072),除北京國子監教授,文彥博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由是聲名始震。
元豐三年(1080)知太和縣,又監德州德平鎮。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成,擢起居舍人。元祐六年(1091),丁母艱。除服為秘書丞,提點亳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
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遭到章惇、蔡卞新黨打擊,紹聖二年(1095),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以親嫌遂移戎州。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黃庭堅要求到州郡做官,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而罷。主管洪州玉隆觀。
黃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隙,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根據趙挺之的暗示,將黃庭堅所作的《荊南承天院記》送至朝廷,指責黃庭堅在文中幸災樂禍。黃庭堅又被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卒於貶所。黃庭堅詩學杜甫,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並稱“蘇、黃”。他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傢,與米芾、蘇軾、蔡襄並稱“宋四傢”。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下,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像
《松風閣》是黃庭堅的行書代表作,詩為黃庭堅自作。墨跡粉花白紙本,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全文計廿九行,一百五十字。此帖在宋時為向氏所有,後歸賈似道,至元時歸大長公主祥哥喇吉,明項元汴得此,清孫承澤、安岐、卞永譽庋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下是該貼的原文:
(北宋)黃庭堅《松風閣》
《松風閣》集中體現瞭黃庭堅處在兩次貶謫之間的彷徨和無奈的心境,同時也深寓懷念故交舊友的主題。蘇軾在貶謫黃州期間多次遊覽西山,留下瞭不少遺跡和詩文,元祐元年(1086)曾作《武昌西山詩》,黃庭堅有和。不過當時黃庭堅並未去過武昌,隻是發揮想象之詞,如今身臨其境,而逝者長已矣,生者尚未至,山谷頓生不勝今昔之慨。
崇寧元年(1102)秋冬間,黃庭堅得知張耒到達黃州的消息後,即過江拜訪,黃庭堅《次韻文潛》的“忽聞天上故人來,呼舡凌江不待餉”、“年來鬼祟覆三豪,詞林根柢頗搖蕩”、“經行東坡眠食地,拂拭寶墨生楚愴”,乃是一時情景的再現。所謂“三豪”當指蘇軾、秦觀和范祖禹,當時均已逝世。張耒與黃庭堅同為蘇門學士,又是故交,二人在他鄉相見,物是人非,唏噓感嘆,共同憶及恩師乃理之必然。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黃庭堅的《松風閣》是他行書的代表作,也是他晚年書風走向成熟的表征。在卷後的題跋中,李源道有雲:“黃太史書,自謂得江山之助,此詩與書,皆其得意處。涪翁人品如此,詩什又如此,書法又如此,宜其為內傢之珍玩也。”
李氏對此詩和書雖然沒有發表什麼具體的評論,但是他將黃庭堅人品、詩品、書品連接起來采取一起觀照的方式,無疑具有啟發意義。因為單純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黃庭堅,都無法獲得深入的理解。應該看到,黃庭堅《松風閣》是“文人”的書寫,是“文學”的書寫。他的字,是“人文化成”的“大風格”,不可求之於一點一畫之間。
黃庭堅的詩歌和書法具有廣闊的融攝精神,他強調“字中有筆”如禪傢“句中有眼”,借此將書法與文學聯結起來,又以詩發書、以畫入書,賦予其書法以風雨雲龍氣象和幽深老勁的人文內涵。黃庭堅喜歡書寫前人的文學作品作為書法創作的內容,其崇古情結和道德自律的思想,使得他的書法作品具有一種古雅脫俗的面貌和內斂矜持的氣息。
清人陳大章指出:“涪翁詩句在,萬古仰風騷。”在黃庭堅傳世的上千首詩中,《松風閣》未必最佳,但在其傳世行楷書中,卻是首屈一指的。閣因人傳,詩以書傳。道光舉人柯茂枝在《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中說道:“武昌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
松風閣
松風閣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北宋時為鄂州武昌縣)之西的西山古靈泉寺後。西山,古稱樊山,是三國時期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北宋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在貶謫期間,途經武昌,遊西山,與友人在此閣中歡宴。時值夜雨,遂宿僧舍,黃庭堅聽雨賦詩,並將此閣命名為“松風閣”。
松風閣歷經變遷,幾經存廢,今天仍舊屹立在鄂州西山之上,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觀瞻,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然而斯人不可見,唯有江畔的明月和不息的濤聲依舊,它們陪伴著崢嶸的怡亭,仿佛一直在靜靜地聆聽著這響徹千古的“松風”之曲。
黃庭堅書法作品(局部)
《中國書法之美》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之美系列以五種書體為面,以其產生的時代順序為軸,精選瞭60件書法經典。它們或是各自書體的開宗立派之作,或將已有書體發揚光大,無論技法水準還是藝術水準均為後世樣板。同時,邀請當代著名書法專傢、書法評論傢從技法、心法與精神三個層面,一對一解讀每幅作品的點畫、意韻之美,充分揭示藏在字間的中國美學精神,帶領讀者於一筆一畫間通法、知美、悟道,進而定靜生慧、滋養性靈。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