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基本手法

青色愤怒 2024-05-10 06:48 5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前面一篇文章《餓獅博弈:俄羅斯 VS 烏克蘭》提及戰爭,同樣源於戰爭偉人的語錄: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博弈是爭鬥的學問,好像發源於古老的圍棋棋藝,直至現代成就瞭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用理論推導,用量化分析,讓博弈的手法變得有趣而多變。

首先,做一個假設,效益或者效用大小用:A>B+>B->C,很好理解:A最好,C最差,B次之(可再拆分為B+和B-)。

從看問題的角度(或者高大上點叫:認知)開始切入,如果隻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隻站在對手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很容易產生“偏見”。博弈第一大原則就是:合並角度看問題,就好像下棋,每一步都考慮到自己和對手的效用影響。

思維角度

量化,數字能讓理性更加理性。分別用數字來量化效用或者效益,A=2、B+=1、B-=0、C=-1那麼,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即無論對手選擇什麼,自己選I得到的效用是比選II大。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基於此推導出兩條重要結論:

定義:如果選I得到的結果嚴格優於II,那麼,I相對於II是嚴格優勢策略。反之,沒有人去選擇嚴格劣勢策略。

但是,就會發現:如果我們都不去選劣勢策略II,那麼我們的收益總和是次優效益。

即:我們的收益綜合的最優效益是自己和對手都選II(效益總和:2=1+1)。

導致獲得我們的收益總和是次優的最大障礙是:理性人。

也就是說,理性的選擇,一直選擇優勢策略,但會使得總結果變得次優。

即:理性人的理性選擇造成瞭次優的決策結果。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現實社會中大量存在這樣的困境,比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沒有人會主動打掃公共區域衛生。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通過改變效益手法,比如:簽署強制性合同,共同出資請人打掃公共區域。

當然,有時候並沒有書面協議,一樣可以合作達到預期目標。在商業競爭中,每個企業都有削弱對手的動機,通過降價,減少利潤占有市場。但是,一段時間之內就好像互相串通一氣,大傢都不降價,因為誰都知道這會導致行業惡性競爭,直至有一天,市場上有人降價瞭,那麼,誰會主動降價?

動機發生變化,效用發生調整。假設(不是唯一情況)效益會發生以下變化:

  • 自己選I,對手選II,獲得效用2之後,由於競爭劇烈,產生惡性損失。

效用變為:(-1,-3)

  • 自己選II,對手選I,獲得效用-1之後,由於奮起反擊,產生血拼到底。

效用變為:(-3,-1)

效用(效益)變化

那麼,在博弈中就沒有瞭嚴格劣勢決策的困境,打破瞭“囚徒困境”,應該如何做選擇?

通過博弈雙方的效益方式,博弈結構沒變,隻是不同人在乎的東西不同,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決策答案。

從邏輯講似乎有點不合理,因為很可能你想要的東西並不是由決策而獲得,但是從策略上講這是不錯的決策,可以幫助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手想要什麼。

一句話:效益(效用)很重要,汝欲求之,必先知之!

既要知之,必須瞭解一個概念“決策類型角色”,比如,有些決策者是不講道德,有些決策者思慮太多,有些決策者常做老好人等等。通過定義自己的決策類型或者獲知對手的決策類型,回到優勢策略的決策上來。

針對自己沒有優勢的策略,但是站在對手的角度看,如果自己選I,相對對手來說都比選II優。同時,要站在對手的角度看,是否對手有優勢策略,要在對手優勢策略的情況下來選擇。所以,雖然自己無論選擇什麼策略都沒有優勢,但對手有優勢策略(對手選I),所以,要根據對手的優勢策略來做決策。

換位思考,分析對手的收益,看對手是否有優勢策略。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分析他們會怎麼做,找出對手的優勢策略。

推論有點繞,結論簡潔,但實際情況,精準確認自己的效益(效用)已經夠難,如果要弄清對手的收益就更加復雜。

驗證明:70%選擇I(即優勢策略),30%選擇II(即劣勢策略)。

是的,人是理性的,而人性也是自私的,博弈的基本手法似乎並不非常高明,假設、量化、建模、推導、結論……有時卻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