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很佩服的知乎答主那兒知道瞭《靈山》這本書,搜索瞭一下才知道,作者高行健是歷史上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華人得主,比莫言還早瞭12年。
但這個諾獎,卻引發瞭很大的爭議,因為當時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在他之上,還有一批一流華人作傢,他不足以代表中國文學。
高行健早年加入法國國籍,這本書在中國內地沒有出版過,在豆瓣上連詞條都沒有,僅有一些網上資源,所以讀過這本書的人也不多。
出於好奇,我找來瞭這本書的資源,有人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不友好,閱讀體驗不好,我竟然一口氣讀完瞭,雖然過程也有些磕磕絆絆。
因為本書的寫作方式的確區別於傳統小說,沒有明確的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更接近於一種意識流寫作,中間還摻雜瞭民間故事、傳說、歌謠、民俗、夢境等。
唯一的故事線就是主人公被誤診為“肺癌”,過瞭十幾天再去復查時,發現是虛驚一場,就像平白撿瞭一條命。
這讓主人公反思生命,決定換種生活方式,出門旅行。
在火車上,偶然聽聞瞭“靈山”這個地方,主人公走南闖北卻從未聽說過“靈山”。
而“靈山”沒有收錄在任何地圖、旅遊大全上,隻是陌生人在香煙殼子上畫瞭個路線。
主人公就這樣踏上瞭尋找靈山的路途。
靈山在西南深山裡,那裡一切都是原生態的,至今還殘存著巫術,真假難辨的民俗傳說,那裡還能遇見代表古老的道傢智慧的人物。
在尋找靈山的過程中,主人公遇到瞭很多當地的人,記錄瞭很多民歌、民俗故事、傳說,它們和主人公的記憶、夢境、想象糅合在一起。這些故事大多殘忍、血腥、扭曲。
其實說主人公也不對,因為書中沒有一個明確的主人公,人物隻以你、我、他替代,敘事完全被打碎,有的故事無頭無尾,又進入下一個故事,很考驗讀者的耐心和拼接故事的能力。
作者的解釋是:寫作是一場自言自語,是寂寞的產物,我是自己談話的對手,你是我講述的對象,她又是你的談話對手,最終這些人稱都用來確認自己。
也就是說,你和我是一個人,他則是跳出來觀看的第三者,是眾生相。
主人公看似在尋找靈山,實則在追逐內心。
故事結尾,我們可以看到靈山並不存在,靈山是內心的覺悟。
主人公是被世俗、文化打造的現代人,靈山則是原生態的地方,唯有回到生命的最初,才有可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可作者的答案有些悲觀,認為“生命本身原本又沒有目的,隻是就這樣走下去罷瞭。”
關於人生的哲學思考,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