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是大傢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老片,女主珍妮就像普通的我們一樣,沒有男主阿甘那樣的天賦特長,拼盡全力也沒法出人頭地,與天鬥與地鬥與自己鬥,耗盡一生去治療童年的不幸,以致成年的她還在向從小居住的老房子扔石頭以泄心底的痛苦和絕望,最終,也因為肆意放縱的濫交和吸毒等行為而賠上生命的代價。那麼,珍妮的死因應該是HIV(艾滋病)還是HCV(丙肝病毒)呢?
一、丙肝與艾滋的異同
丙肝、艾糍與乙肝(HBV)等傳染病的傳染方式高度一致,都是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同時共用牙刷、剃須刀、紋身紋眉、打耳洞等。
主要不同點則在於人類認識丙肝的時間比HIV更晚,但丙肝感染率更高,相對受到重視程度卻更低,往往是以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肝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等形式危害宿主的健康。
而HIV則是一種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從而易於感染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各種疾病,其潛伏期平均10年左右。
小結:珍妮濫交吸毒等行為感染丙肝HCV和HIV的途徑是一致的。
二、丙肝與艾滋的發展簡史和現狀
丙肝簡史:1974年Golafield 首先報告輸血後非甲非乙型肝炎。
1989年美國科學傢邁克爾·侯頓(Michael Houghton)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找到瞭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瞭丙肝病毒,並命名丙型肝炎病毒(HCV)。由於HCV基因組在結構和表型特征上與人黃病毒和瘟病毒相類似,將其歸為黃病毒科HCV。
2017年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佈丙型肝炎病毒一類致癌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約是HIV的6倍。
艾滋簡史:1981年,病毒在中美洲首次發現。
1982年9月,CDC正式提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或艾滋病)的概念。
1983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分離出LAV病毒。198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癥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分別分離出HTLV-Ⅲ和ARV病毒。1986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LAV/HTLV-Ⅲ/ARV統一命名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又稱艾滋病毒。
2017年底全球公佈的HIV患者為3690萬例。
小結:以現在公開的數據對比來看,珍妮感染丙肝HCV的概率是艾糍HIV的六倍左右。
三、為什麼大傢第一感覺珍妮是死於艾滋呢?
通過前面兩個部分對丙肝和HIV的簡單對比,從流行病學角度,我們不難發現,珍妮得丙肝的概率遠高於艾糍,2012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內科學紀事》雜志公佈的數據也顯示,每年死於丙肝的人數高於艾滋患者人數。但是為什麼大傢更容易覺得珍妮是患的艾滋呢?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艾滋更受重視,知曉率高,比如每年都有各種活動去科普宣傳,而丙肝,無論在中西方都從未收到足夠重視,國內更為人所知的也是乙肝甚至甲肝,丙肝這個隱形殺手一直都是深深地躲在幕後的。所以,當我們看到電影說珍妮死於某種未知名病毒時,大傢的第一反應會是HIV也就不足為怪瞭。
說完珍妮死因的分析,那麼我們也順便科普一下關於丙肝與艾滋的預防和治療。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無非都是在傳染源,傳播渠道和受傳者三個環節去幹預。
傳染源主要是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療,所幸在吉三代(國內名丙通沙)問世後,目前丙肝已經能治愈,隨著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治愈,消除丙肝的時間已經不遠。而艾糍病毒的治愈還有待時日。
從受傳者保護的角度來說,因為目前都沒有疫苗(害怕乙肝的朋友是不是應該慶幸有疫苗可打?),所以防控的重點當然就落在傳染渠道上瞭,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是傳統主流方式,特別性傳播,與其他性傳染疾病,乙肝等一樣,都是需要青年群體加以重視的。同時不共用牙刷、剃須刀、不去不規范的地方紋身紋眉、打耳洞,修指甲等也都是避免被傳染的應有之舉。
好瞭,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希望能讓大傢認識到丙肝和其他相同傳播渠道的疾病也就可以瞭。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