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列寧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峽向北延伸,一直到北冰洋的巴倫支海,蘇芬陸地邊境線長達1500多公裡。二戰期間,這裡通常不算是東線戰場,德國將這裡稱為“芬蘭戰區”,蘇聯分得更具體,以摩爾曼斯克為核心的北部稱為“北極戰區”,將南段稱為“列寧格勒以北戰區”。
1944年初,蘇軍北方的三個方面軍,即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發起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將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從列寧格勒城下驅趕到楚德湖一線,這裡距離列寧格勒有200多公裡遠,徹底解除瞭德軍對列寧格勒2年多的圍困。
在列寧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峽,芬蘭軍隊距離該城仍然隻有幾十公裡,威脅著列寧格勒的北部安全。
1944年春,斯大林在權衡是繼續打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還是對付北方的芬蘭軍隊。蘇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安東諾夫提出先打擊實力較弱的芬軍,在收復蘇聯國土的基礎上,迫使芬蘭盡早退出戰爭的建議,得到瞭斯大林的同意。不久,他提交瞭一份作戰計劃,正式將列寧格勒以北的、拉多加湖戰區反攻作戰提上日程。這次作戰行動,被後來定義為蘇軍1944年十次打擊的“第四次打擊”。
芬蘭和蘇聯的積怨源於領土爭端,這是芬蘭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加入軸心國陣營的最重要的原因。兩國之間的爭端要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的沙俄擊敗瑞典,並在戰後從瑞典那裡獲得瞭芬蘭的統治權。此後,芬蘭和沙俄度過瞭一段相對和睦的時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沙俄推行“泛斯拉夫主義”,企圖從文化和宗教上同化芬蘭人,遭到芬蘭人的抵制,雙方的關系也趨於緊張。
一戰末期,沙俄的統治被推翻,芬蘭借機尋求獨立。新生的蘇聯試圖在芬蘭建立一個親蘇的政府,然後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並入蘇聯,但芬蘭方面卻與英法越走越近。1918年,新政府鎮壓瞭國內親蘇的勢力,兩國關系再次緊張。
蘇聯成立後,國內和國外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內以鄧尼金、高爾察克為首的白軍發動叛亂;英法等國借機支持白軍,並慫恿波蘭、芬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對蘇聯實施武裝幹預。
內憂外患之下,蘇聯被迫在對外事務上有所妥協。1920年,蘇聯和芬蘭簽訂協議。為瞭安撫住芬蘭,蘇聯方面將原本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國土,特別是列寧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峽劃給瞭芬蘭(史稱“舊國境線”)。芬蘭方面自然欣然接受,殊不知這份和約給雙方今後造成瞭一系列的領土爭端。
二戰前夕,芬蘭越來越親近英法,這引起瞭蘇聯的警覺。尤其是芬蘭在英法德的資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峽構築瞭一條堅固的防線。此舉讓蘇聯方面理解為:一旦與英法德發生戰爭,敵方會從這個方向入侵蘇聯。
1939年11月,二戰已經爆發,蘇聯借機發動對芬蘭的入侵,史稱“冬季戰爭”。戰爭隻進行瞭幾個月,蘇軍在付出70萬傷亡的代價下,將列寧格勒以北地區國土恢復到1920年雙方簽訂合約前的狀態(史稱“新國境線”)。在雙方的北部邊境,蘇聯還侵占瞭本屬於芬蘭的大面積國土。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芬軍在總司令曼納海姆的指揮下,從北面攻入蘇聯。至1941年9月,芬軍在拉多加湖地區推進至“舊國境線”,然後轉入防禦。此後的2年年多,蘇軍和芬軍在這裡形成對峙。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派出5個步兵師和1個航空隊進入芬蘭“北極戰區”,“協助”芬軍從北部進攻蘇聯。在蘇軍第14集團軍的阻擊下,德軍的進展始終非常有限。
至1944年夏,駐守在芬蘭“北極戰區”的德軍是迪特爾指揮的第20山地集團軍,兵力約20萬人。他們的任務有三個,其一是阻斷蘇聯從北冰洋不凍港向南進入蘇聯內地的鐵路線;其二是掩護芬蘭和瑞典境內的鐵礦區和鎳礦區;其三是監視芬蘭,一旦芬蘭單獨與蘇聯或者盟軍媾和,則立即控制芬蘭全境。
在“拉多加湖戰區”駐守的是芬蘭軍隊,共有15個師、8個步兵旅和1個騎兵旅,兵力26.8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930門、作戰飛機248架。
在蘇芬戰爭期間和蘇德戰爭初期,芬軍還繳獲瞭很多蘇聯坦克,芬軍以此組建瞭一個裝甲師,裝備有11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還給芬軍提供瞭400多門反坦克炮和數萬枚專門對付坦克的“長柄火箭彈”。
在兵力配置上,芬軍的部署前輕後重,曼納海姆把大量的部隊配置在二線,以便於蘇軍坦克突破前沿防線後,能夠派出增援部隊堵住防線漏洞。
芬軍賴以阻擋蘇軍進攻的仍然是拉多加湖以西的“曼納海姆防線”和以東的永備工事。從1941年11月開始,芬軍就在原來的防線上構築瞭新的陣地。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納海姆就預感到德軍已經輸掉瞭戰爭,加固曼納海姆防線的進度也隨之加快。芬蘭人充分利用瞭卡累利阿地峽每一處湖泊、河流、沼澤、森林和高地。把地峽變成瞭難以逾越的堡壘。至1944年春季,新的防禦體系大部分完成。
新防禦體系由三道防線構成,貫穿整個卡累利阿地峽,並繼續延伸到拉多加湖以東,縱深達到120公裡。其中,第一道防線距離列寧格勒北郊35~40公裡,縱深3~5公裡。由一系列工事、抵抗樞紐部、錯綜復雜的戰壕網和交通壕溝構成。
第二道防線位於第一道防線後方15~25公裡處,縱深同樣是3~5公裡。這裡遍佈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永備工事,每公裡正面有12~14個火力發射點和18~20個掩體。第三道防線位於維堡外圍,並延伸到拉多加湖西岸的泰帕列,距離第一道防線79~90公裡,這裡的工事還沒有完成,但因為這個地區水網交錯,芬軍可以集中兵力據守為數不多的交通要道,蘇軍同樣難以攻克。在這條防線的身後,就是蘇聯主張的“新國境線”。
在戰時,芬蘭已經嚴重依賴德國的援助,不僅是軍用物資,甚至連小麥等基本生活物資也依賴德國的供應。蘇芬戰爭結束時,曼納海姆曾經痛惜祖國喪失瞭10%的國土,不知道此時作何感想。
1944年初,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從列寧格勒敗退,芬蘭開始主動與蘇聯接觸,尋求退出戰爭的新選項。蘇聯隨即提出和談的6個條件,包括:芬蘭與德國斷交,全部拘留芬蘭境內的德軍(如力量不夠,蘇軍可以提供幫助);兩國國境線以蘇芬戰爭後劃定的“新國境線”為準;釋放盟國戰俘和平民;支付蘇聯6億美元戰爭賠款;軍隊縮減至和平年代水平;將芬蘭北部戰略要地佩特薩莫割讓給蘇聯。
對面蘇聯提出的苛刻條件,芬蘭方面根本無法滿足,特別是割讓國土和巨額賠款都讓芬蘭無法承受。1944年4月,芬蘭拒絕瞭蘇聯的談判要求。蘇方副外交人民委員維辛斯基直接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瞭此事,德國也因此知曉瞭芬蘭的“背叛”行為。為瞭教訓自己的北方盟友,德國停止瞭向芬蘭輸送物資。
這樣一來,芬蘭一下子陷入瞭孤立之中。芬蘭連忙向希特勒解釋,芬蘭此舉是為瞭向國內證明,談判是行不通的。可希特勒完全不相信這套說辭。他給第20山地集團軍司令迪特爾發出指令,一旦芬蘭退出戰爭或者崩潰,德軍必須能“繼續守住國防線上對我們至關重要的北方地區,特別是確保鎳礦區的安全。”
蘇軍部署的兵力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梅列茨科夫指揮的卡累利阿方面軍,另一部分是戈沃羅夫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北翼集群。其中,卡累利阿方面軍又分為北段集群和南段集群。上述部隊中,卡累利阿方面軍北段集群包括第14、第19和第26集團軍,與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在北極圈地區對峙。
方面軍南段集群所屬第7集團軍部署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第32集團軍部署在奧涅加湖以北地區;列寧格勒方面軍北翼集群所屬第21和第23集團軍部署在拉多加湖以西地區,他們與曼納海姆指揮的芬軍對峙。本篇介紹的維堡-彼得羅紮茨克戰役就發生在這個地段。
根據安東諾夫的作戰計劃,卡累利阿方面軍北段集群的3個集團軍首先發起牽制性進攻,拖住德軍的第20山地集團軍,使其不能南下增援芬軍。隨後,列寧格勒方面軍北翼第21和第23集團軍在拉多加湖以西至芬蘭灣一線發起進攻;卡累利阿方面軍南段集群第7和第32集團軍在拉多加湖以東和奧涅加湖以北發起攻擊。
為瞭支援陸軍的行動,部署在芬蘭灣的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和奧涅加湖區艦隊集結瞭300艘艦艇、船隻和500架作戰飛機。其中隸屬於波羅的海艦隊的大口徑艦炮為蘇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起到瞭關鍵作用。
上述部隊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參戰的2個集團軍兵力共計18.8萬人,卡累利阿方面軍南段集群兵力共計20.2萬人,加上海軍的6萬人,投入戰役的蘇軍兵力總計45萬人、近一萬門火炮和迫擊炮、8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547架飛機。
從兵力和兵器對比上看,蘇軍擁有絕對優勢,特別是在技術兵器上,坦克是芬軍的5倍,飛機是芬軍的7倍,火炮是芬軍的4倍。
斯大林給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戈沃羅夫下達的任務是用十天的時間奪取維堡,他面前是芬軍防禦最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這位炮兵出身的大將在軍中不僅以精於計算、頭腦清醒而聞名,還善於指揮諸兵種聯合作戰。
為瞭能夠快速突破芬軍防線,他把60%的兵力和80%的裝備調給瞭左翼的第21集團軍,該集團軍將沿著通往維堡的公路突擊。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戈沃羅夫要聯合陸軍強大的突擊能力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大口徑火炮,形成最有力的攻堅力量,摧毀芬軍在防線上遍佈的永固工事。為瞭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第21集團軍突破正面設定為12.5公裡寬,而且隨時能夠得到保羅的海艦隊175門100~406毫米口徑的重炮支援。
此外,在右翼進攻的第23集團軍的任務是首先牽制拉多加湖西岸的芬軍。待第21集團軍突破芬軍第一道防線後,進抵謝斯特拉河時,將接手第21集團軍第97軍的指揮,然後實施突擊。在此期間,他們會得到拉多加湖區艦隊的炮火支援,該艦隊還會佯裝在芬軍後方登陸的姿態,以幹擾芬軍的防禦。
1944年6月9日,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打破瞭戰場上的沉寂。隨後,列寧格勒方面軍的炮兵也加入到戰役前的炮火準備。炮擊持續瞭10個小時,並伴隨著航空兵1150架次的空襲。經過這次打擊,蘇軍宣稱芬軍第一道防線的189個預定目標被摧毀瞭176個。
6月10日,蘇軍繼續進行火炮準備,這次炮擊的重點是第21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地段。2個多小時後,古謝夫指揮的第21集團軍轉入進攻。在工兵和坦克的支援下,蘇軍很快突破瞭前沿芬軍第10步兵師的防禦陣地。其中,近衛第30步兵軍沿著通往維堡的公路進攻,當天就推進瞭15公裡,奪取瞭2個堅固據點,殲滅芬軍第10步兵師的一個團。右翼的第109軍進展稍差,他們在第一天推進瞭5公裡。至此,第21集團軍用一天的時間就突破瞭芬軍的第一道防線。
當晚,曼納海姆從預備隊抽調第3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投入到防線缺口,還把唯一的裝甲師調往維堡公路,以遲滯蘇軍的攻勢。當天,他從拉多加湖以東抽調瞭第4步兵師、從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中召回芬軍的1個旅,計劃用這兩支部隊向蘇軍實施反擊。同時,他致電希特勒,請求解除從4月開始實施的武器禁運,盡快給芬軍提供急需的彈藥和反坦克武器。希特勒一面答應瞭曼納海姆的請求,一面警告這位77歲的老帥,如果再和蘇聯人談判求和,德軍將采取強硬措施。
鑒於蘇軍順利地突破芬軍第一道防線,並進至謝斯特拉河。切列帕諾夫指揮的第23集團軍轉入攻勢,戈沃羅夫按照計劃,將第97軍劃歸給第23集團軍。同時,把方面軍預備隊第108軍調給古謝夫的第21集團軍。
在芬軍的第二道防線,蘇軍的進攻受阻。至6月13日,芬軍從各處調來的援軍也陸續抵達,更加強化瞭第二道防線,尤其是維堡公路地段的防禦。蘇軍在過去的2天緩慢推進,隻奪取瞭30多個居民點。
鑒於主要進攻方向集結瞭芬軍的重兵,戈沃羅夫決定調整主要進攻方向。他把第21集團軍所屬第110軍放在瞭戰線的最左翼,沿著芬蘭灣海岸向北突擊。為瞭配合步兵的進攻,他調來瞭第10突破炮兵軍,為步兵清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6月14日,蘇軍第21集團軍和第23集團軍繼續在正面發起攻擊,以麻痹芬軍的註意力。第110軍在第10突破炮兵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炮火支援下,沿海岸突破瞭芬軍的防線,向縱深推進瞭十多公裡。
在接下來的4天的戰中,芬軍依托大量永備發射點和障礙物拼死抵抗,多次發起反沖擊。但蘇軍的蒸汽壓路機依然堅決而無情地隆隆推進,把沿途的芬軍和他們的支撐點一起碾個粉碎。特別是在沿海方向,蘇聯海軍的大口徑艦炮可以為陸軍提供直接支援,摧毀芬蘭的堡壘,同時破壞其後方交通線。對一些特別堅固的據點,蘇軍則從側翼實施迂回。
在此期間,蘇聯空軍也極度活躍,從6月13~17日共出動瞭6705 架次。同時還進行瞭33次空戰。戰至6月17日,紅軍終於突破瞭芬蘭人的第二道防線。6月18日,兵鋒進逼維堡。
丟失瞭兩道防線,並沒有徹底摧毀芬蘭軍隊。根據曼納海姆的命令,大部分在第二道防線的芬軍撤退到瞭第三道防線。不僅如此,更多的增援部隊抵達這裡,至6月20日,芬軍在這裡集結瞭7個師和4個旅。他們依托第三道防線密集的水網,準備固守維堡。同時,德軍的武器援助也交付給芬軍,空中也得到瞭德國航空兵越來越多的支援。
盡管如此,古謝夫的第21集團軍還是突破瞭芬軍的第三道防線。6月20日,第21集團軍奪取瞭維堡。至此,維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列寧格勒方面軍以3萬人傷亡的代價,突破瞭芬軍的曼納海姆防線。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