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菩薩的境界視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皆是修行,羅漢境界唯視出離心才是修行,出離心–>解脫煩惱—>證無我—>入空性–>證阿羅漢,沒有出離心就不能專一,就易被境所轉,若能做到不被境轉的時候,心裡明明白白地隨境進去,這就不是被境所轉。
自信還須自知,倘若光有自信不能自知,隻會誤人誤己,不為境轉,也隻是靈明中的一點覺知而已。
宗教裡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誤解,那是文字和語言上的一些困難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需要去努力創造,而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則恰恰相反,努力和創造都是與道相違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隻需你放松,靜下心去觀。觀和放松既不是創造也不是努力。明師往往為瞭讓你瞭解何謂觀和放松,所以才叫你去努力,以努力做背景方能顯出觀和放松的實質性,這樣一來也誤導瞭一些信眾,以為修行、以為道是努力和創造出來的。另一些信眾完全接受瞭“無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瞭。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縱。佛教使用瞭“覺照”二字是最準確無誤的,覺是覺知,照是照見,“覺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時時刻刻的覺照。倘若不理解“覺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為時時刻刻警覺吧。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覺不是努力,不是創造,更非是順其自然和無為。警覺也即內在的心靈的照見生起瞭——生起瞭“正念”。
學會把你的兩隻眼睛關閉掉,把那隻獨眼打開:“一目瞭然”。把註意力集中在兩眉之間,閉上雙眼,稍微用一點力往外看。佛像為何都在眉間鑲一顆紅痣呢?那就是暗示人類,還有第三隻眼可以開發出來,思想能夠隨時集中於眉間時,就不要用力瞭,如同用你的雙眼平時看東西一樣,不要緊也不要松。在這個過程中,頭腦會出現痛,大腦會出現空白,眼神會發呆都是正常現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間骨和腦門骨都會鼓起來,那是能量沖上來的原因,看上去就像個大皮球,習慣以後,思想自然就會集中於眉間,內心生起一個念頭,眉間這塊熒光屏自然會顯現,猶如電視屏幕,別人的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都會顯現出來,自己成瞭觀照者,別人成瞭被觀照者。這塊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時常會出現,那個時候你自然會明白釋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之理瞭。
“空”是一把入道的鑰匙,但它不是道,當不再思考未來,不再回憶過去時,在這兩者的中間有一個空隙,利用這個空,也即前念過去瞭,後念還未生起來時,把中間這個空擴大延長,通過這個空可以瞥見道的影子,可以嘗到道的滋味。常人總是把過去和未來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讓中間斷掉,倘若中間沒連上,有一會兒空,就感到無聊,甚至感到恐懼,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間的這把鑰匙——空。
念經、拜佛、持咒、結印,都是把頭腦累個半死後,前念過去瞭,後念還未生,累得也生不起來瞭,這個中間的空也就出現瞭,剎那間,“有”又出現瞭占據瞭空,如此一來想入道是非常困難的。“無”中生有,“空”能入道,這是修行的訣竅,是成佛做祖的鑰匙。一旦成瞭佛、做瞭祖,才發現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無,隨處都可入道,猶如剛學騎自行車一樣,往往都是從前面上車,有瞭熟練的技巧後,前後左右都可上喲!如此一來,你將會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當煩惱和妄念越強烈的時候,內在的那個核心的“知”越易體現出來,煩惱和妄念不來,那個核心的知也就不易顯現,煩惱和妄念越多,那個知顯現的也就越多。
佛教裡講:“不怕妄念起,隻怕覺知遲”。起的越多,覺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覺知就代替瞭妄念,妄念就變成瞭覺知,煩惱即菩提,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豈不是乎?要想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個覺知——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煩惱和妄念猶如學校裡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顯現出來,黑字需要白色的紙張做背景才能顯現出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實體的關系,實體需要背景來襯托,背景更需要實體來顯其用,要想見到本來面目,煩惱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
世界上沒有一樣是無意義的,若有,隻能說是你還沒有認識透,就連死亡都是必要的,沒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沒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當你把內在的終極打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真的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當然從未生,也從未死過,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沒有它,你無法認識到終極的空無。
坐禪不要試著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寧靜,妄想來時就看著它來,去時就看著它去,果真一個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種定,事實上妄想猶如空中的浮雲,無時無刻都在流動,永遠無法制止。觀照是可以保持,惟有透過觀照才能達成,千萬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現,黑暗頃刻消失。
覺知與修道甚為相關,妄念猶如空中的烏雲,一旦覺知升起,再大的烏雲也無關緊要,此需親證,非口頭禪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這個“能知”的,而不是這個被知的,相反,必須要空掉這個被知的,那個能知的才會出現。父母未生我前,那個能知的是如如不動的,生瞭以後有動,是那個被知的在動,能知的始終是如如不動的。有名的時候,也是在動的時候,也就是萬物開始的時候。無名的時候,也就是如如不動的時候。修煉到無可名的時候,沒法再名的時候,也就進入瞭生命的中心,和那個整體、和那個無名、和那個如來、和那個能融的成為一體——開始瞭三摩地。
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也正是那個覺知的驚醒,若沒覺知即是被境所轉,日常生活中若能處處保持覺知存在,不被物轉——也即是如來,反之被物所轉——就是凡夫。
佛教裡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覺知”一法,妄念也無妨修行,佛祖講:“不怕妄念起,隻怕覺知遲”,若能把覺知二字貫串於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嗎?生活中隻需你能覺知什麼。惟有借助覺知才能使你成道。所有的方法無非就是提醒你內在的覺知,覺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過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萬別崇拜手指(明師),別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隻是沒有發現而已。當你完全放下時,道也就出現在你眼前瞭。若放不下,就算全然地努力也會出現。但就一個剛入門的迷漢來講,開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這條路,否則就成瞭放縱,或懈怠瞭。不先經過努力,是不會明白毋須努力的真實含義,不先經過努力,你也不可能徹底放下。沒有先經過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會恨的。沒有經過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關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來尋找“真我”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當紛繁復雜的六根有所關閉時,“真我”逐漸地也就出現瞭,一旦“真我”穩定後,也就不怕六根來喧賓奪主瞭。閉關的道路就是隔離六根與外界的聯系,讓“真我”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也是沒法進入佛國的大門,進入佛國的大門裡走不出來,也不算圓滿。“忘瞭吃飯、忘瞭睡覺,遇到墻壁都不知道拐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些話隻能讓今天的眾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這又是必然需要的,必然是要經過的階段。
出魂和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出魂也隻是自己的潛意識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潛意識也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也隻是離開這個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脫是指自己的“本來面目”,是那個最精細的“東西”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講的靈魂也還是本來面目的外衣,這層外衣對肉體來講又是肉體的靈魂,見到本來面目才算徹底的解脫。
聖者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是因為見到瞭自己的本來面目,證得瞭生生死死的來龍去脈,而並非是僅僅悟到的一些道理。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更非科學,而是一門實踐學,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踐,什麼也得不到。
舍不得死,換不來生;舍不得假,換不來真。
學佛的精神隻管施出,不管收回。
所謂慈悲,就是犧牲自我,成全別人。
所謂懺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種種罪惡,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個“觀照者”也即旁觀者還沒出現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行、住、坐、臥猛用功去,即便觀照者出現還不算功德圓滿。
旁觀者和觀照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先有靜慮產生觀察者——產生旁觀者——升華為觀照者——照空一切煩惱、無明、乃至菩提與智慧——最後能觀的與被觀的全部融為一體,徹底消失。觀——行——照——度——空——無,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觀者,說明你已把那個“東西”修出來瞭,但還不會運用它,它僅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還沒有發揮它的“照見”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終彼此都消失在廣袤的本覺之中,成為一個如如不動的整體。
一旦那個觀照者取代瞭頭腦後,你將成為整個觀照者,但你也不會感覺自己成瞭觀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態上還有個觀照者存在,這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徹底變為觀照者,真正的觀照者乃是不觀而自觀,永恒的自觀,萬事萬物來到你面前,猶如來到一面鏡子前一樣,你的整個存在完全成瞭一面鏡子。
觀、行、照、度、空、無,是所有宗教,所有法門唯一的一條解脫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這個“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現象,並非是空無,但最終是以空無的形式消失。若還有照之光存在,還不算究竟。
不要構建任何抵觸的思想。當每一個念頭來時,要用心靜靜地觀看這個念頭,觀它如何變來變去,讓它自然起伏,你隻需做一個旁觀者就行瞭。久而久之,這隻猿猴般的野馬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觀者對抗,會融入旁觀者一體。那時你才看到,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個我跟我鬥來鬥去。
觀照者出現後,所有妄心當下熄滅,永遠處在滿足和喜悅中,每一個作為皆是處在禪定中。
保持觀照存在就以為是在修行上大功告成,實為門外漢。觀照者出現也隻不過是修行的開始而已。觀照者還沒出現,還在觀察,這說明還未入門。有觀察方能出現觀照者。當你在睡覺或是在靜坐時,會出現第二者看著你在睡覺在靜坐;再仔細一看,還有個第三者正在看著第二者。但第三者是不會和第一者交往的,它所交往的對象,隻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體,第二者是頭腦,第三者是心靈。能夠修出觀察者(第二者)當今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
修行技巧,先要把觀察者(第二者)修出來,一路行下去,很快就會出現照見者(第三者),快則三天,慢則三年。切莫把觀察者誤以為觀照者。常人連觀察都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現第三者——照見呢?
聞、思、修、悟、證、得,六次第缺一不可,開悟後,正是修行的開始,開悟的人已經看見眼前的那盞明燈,在以後修行的過程中再也不會走錯路瞭。真正的悟道,談何容易?釋迦佛為什麼還苦修十五年呢?中國的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禪床靜坐,也不躺下睡覺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現在一些人,連基本的理入還沒透徹,就自稱開悟瞭,也許現代的“開誤”就是這樣吧。
有能觀的出現,還有所照的存在,怎麼能說算是究竟呢?要達到能所雙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無我,方為真究竟。
中脈通並非就是成道瞭,充其量也隻是修行的開始,此時猶如種子發芽,胎兒分娩,至於開花結果,長大成人,還早得很呢!也許還會出現嬌芽敗種或夭折,整個過程都需過來人指導才能修行。
整個宗教的理論都是修行人修證後的言行記錄,是實踐後的結果,是前人摸索出來的經驗之談。自古都由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是證明理論的對錯與否之說。
常人是由神降為光,光降為氣,氣降為精,有精就有壓抑,就放射;修煉的人則反其道而行之,把精變為熱量化為氣,由氣再提煉為神光,散發出來和宇宙融入一體,還“我”本來面目——一團光,修到最後連這團光也不出現瞭,才達到如來的等級,無形無相如來如去。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