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觀的真正含義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分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唯物主義世界觀,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看到的是真相、本質、規律、大道。
唯心主義世界觀,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看到的是表象、利益、爭奪、罪惡。絕大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唯心主義世界觀。
世界觀是解決我與自然、萬物、宇宙的關系。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態度和價值。
人活著需要有一種超越自我(動物本能)的社會目標和意義,即心理支撐。
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尋找心理支撐的過程:自然境界(自我)→功利境界(小我)→君子境界(大我)→天地境界(無我)
人生觀是解決我與我的關系。
價值觀,是一個人在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下,在認識事物價值時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最核心的就是價值取向和價值排序。
價值取向和價值排序是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價值觀是解決我與他人、社會、族群的相處智慧。
二、 21種價值取向:
知識、技能、自主、創造性(手段)
財富、權力、認可、成就(目的)
身體外觀、健康、情緒健康(自身)
審美、愉悅、愛(精神)
誠實、忠誠、正義、利他(社會)
道德、智慧、宗教信仰(境界)。
三、人生的意義
宇宙那麼大,時間那麼長,人算什麼?人生算什麼?人及人的活著,對無盡的宇宙與無限的時間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是的,從這個角度上看,人是非常渺小的,人在宇宙中連塵埃都算不上,我們的快樂與煩惱都無關重要。
那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呢?
我們活著就可以去體驗生命過程的樂趣,從而把我們原本渺小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去經歷自己的生命,無論欣喜和痛苦,無論成功和失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而最讓人快樂的,就是發現自己的生命有價值、被需要。
人是通過被他人、被傢庭、被社會需要來體現價值。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還是重要的、還是有歸屬感的。
關系給人帶來瞭歸屬感, 人活著的意義是通過在關系中的“被需要”來實現的。
人生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滿足“被需要”的感受。
人活著是需要有一個價值支撐的。
有的人是為自己活著,是自我,是獨樂,自然境界。
有的人是為傢人活著,是小我,是中樂,功利境界。
有的人是為社會與他人活著,是大我,是大樂,道德境界。(君子境界)
有的人是為天地和宇宙活著,是無我,是極樂,天地境界。(神人境界)
那麼人應該怎樣活著呢?人活著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活著。即追求生存和溫飽。
第二個層次:體面的活著。別人有房瞭,我也要有房。別人有車瞭,我也要有車。別人當處長瞭,我也要當處長。
就是追求一定的“名權利”,以求活得跟別人一樣體面。或者活得比別人更加體面。我們大部分人,都活在這個層次裡。然而,這一部分的人,卻又在體面中迷失自我,糾結與痛苦(貪、癡、妄,貪婪、固執、浮躁)常常令自己患得患失。名權利碾壓著自己的肉體與靈魂,終日不得安寧。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明白地活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活著,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生活就刪繁就簡,砍掉外在多餘的東西,去追求內心的自在和豐盈。它掃除瞭腦袋裡充斥著的物質欲的叫囂,努力著回歸到簡單,即簡單生活。(最高境界:自在豐盈,淡定從容,無我無為)
三個層次,三類不同的人生路線。或許有些人一生都掙紮在溫飽的泥沼裡,有些人因為要活著體面而永久地丟掉瞭真實的自己,還有少數人明白地活著並去獲取內心真正想要的。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我相信這期間無論過程多麼曲折,終究會回到最初的起點:簡單而不失幸福。
現代人在意義問題上的兩難,一方面看清瞭生命本無意義的真相,甚至看穿瞭一切意義尋求的自欺性質,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安於意義的缺失。
失去本性,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傢(國傢),聖人則以身殉天下。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任何因為失去本性而做出的犧牲,都一樣。
人,越樸素,越高貴。
樸素,是極致的美。
樸素,是一種大道。
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交友,樸素為貴。
人活到極致是樸素
四、三觀,才是人和人之間最遠的距離。
所謂三觀,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觀點。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分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生觀:你認為人生的目的、態度和價值是什麼?
價值觀:是你認識事物價值時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最核心的就是價值取向和價值排序。
這世上,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三觀。
一、 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是三觀。
二、 三觀不合,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三、 相愛因為五觀,相處因為三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瞭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是要你認為你的祖國比其他國傢都要好,而是當你知道祖國不夠好後,你依然有決心有信心,讓你的祖國變得比其他國傢更好。
隻因我,生在這裡!
五、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疏遠?因為三觀早已不同。
青春就像一場盛大的流離失所,在洗盡鉛華之後,許多人對人生滿是失落,而隻有那兩個相同的溫暖靈魂靠得越來越近。
你說你的理想情懷,她談她的傢長裡短,你們之間除瞭追憶往昔,隻剩下尷尬無言。
如果一場見面,不是相談甚歡,而是絞盡腦汁,基本上就沒有下次瞭。
我們第一波散在大學畢業,第二波散在工作,第三波散在婚姻。
六、三觀不合,永遠不會是一路人。
真正的朋友應該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乃至理想追求,或者說,朋友應該是同道。
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不合,不相為友。
三觀不合的人,聊個天都會雞同鴨講,相對無言、相視無趣、相看兩厭、索然無味,甚至互相傷害,不如相忘於江湖。
在三觀不同的人面前,你永遠一無是處。他把你的關心當成嘮叨,你把他的沉默當成冷暴力。你永遠不懂他的心酸,他永遠不懂你的難過。
貪婪的人怎麼也無法理解豁達的人視錢財如浮雲,勢利的人怎麼也不會相信剛正的人能平等尊重他人。
如果有人的言行跟自己的標準不一致,則認為他人是裝腔作勢、虛情假義、別有用心。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性格不同可以互補,生活習慣不同可以遷就,愛好不同可以培養,三觀不同就很難將就。
七、 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談三觀。
不要把三觀變成一道門,關閉你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三觀相合的人讓你舒服,三觀不同的人讓你成長。
三觀是弱者的自我保護,越成熟的人越不喜歡談三觀。
事講三觀的人,往往很難與人合作,他們拒絕成長,害怕被挑戰,隻想呆在熟悉的地方,不願意承認自己看不慣的人可以比自己強。
而朋友與知己的最大區別是,朋友可以一起做事,知己才要三觀一致。
三觀不同的朋友,可以拓展你的眼界,滿足你的好奇心,與你形成性格與能力上的互補,增加人生無數的可能。
八、三觀與知己。
隻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才能相互欣賞,才能成為知己好友。你想要什麼樣的好朋友,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活成一個自然、自信、自愛,自我帶光的人,你也會吸引同類的人,因為隻有同樣能量的人才會相互識別、相互欣賞、相互結識、相互珍惜。
血脈傢族是我們的親人,精神傢族是我們的知己。
找到知己,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棵樹,那個洞,來安放我們的靈魂。那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啊。
九、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裡。
生命歸根到底是一場不能所有人一起走的獨自修行。
靈魂註定隻能獨行。
一個從來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最遠的距離不是路程的距離,而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如果我和你隔的很遠,坐個飛機就可以很快來到你的身邊,而我們聊不到一起,就再也無法走入你的內心世界瞭。
如果你遇見從前的我,請把他帶回來。
十、三觀正的女人或男人必然包含以下幾個特征:
有遠見,有思想
有胸襟、有格局
不自私、不聖母
積極樂觀不偏激
但三觀正和不正的最大區別就是:
三觀正的人,往往從自身找原因,善於分析、總結、反思,然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三觀不正的人,往往喜歡從他人身上找原因,善於遷怒、推卸、以偏概全,然後到處散播負能量。
十一、年輕退休與智慧人生
年輕退休並不是一種財務自由、遊手好閑、無所事事、混吃等死的消極頹廢的生活方式,而是經過對自身的再認識與對自由的再定義之後,理性選擇的一種經濟寬裕、生活自律、思想豁達、人生智慧、積極向上的全新生活方式。物質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更關註於靈魂的生長與精神的自由,我們永遠保持健康向上的姿態,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
告訴他們,我幸福地度過瞭這一生!
十二、過度“被需要”不是價值,而是討好與控制
人為什麼會焦慮?就是失去瞭某種價值感。
焦慮、抑鬱、沒有安全感的本質是,不相信自己的價值,把自己的幸福、快樂、甚至命運寄托在他人他事他物上。
人都是有價值的,至少有種存在感。這種價值或許是獲取利潤、或許是提供服務、也或許是享受團體的融入。
許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討厭自己的伴侶、為孩子的學習鬧心,但卻做不到辭職、離婚、不管。因為在其中你是“被需要的”,這種“被需要感”就是需要。
你通過被他人、被傢庭、被社會需要來體現價值。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還是重要的、還是有歸屬感的,正是關系給人帶來瞭歸屬感。(社交需求)
人活著的意義中,很重要的成分是通過親密關系的“被需要”來實現的。
人生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滿足“被需要”的感受。
很多人退休、辭官、破產之後的抑鬱皆來自於不“被需要”瞭。
人一旦突然不“被需要”,就會變得空虛、焦慮、抑鬱。
當一個人的價值最大限度放在另一個人身上,處心積慮的想讓別人需要自己的時候,就成瞭過度控制和討好,即過度“被需要”。
媽媽們, 要特別警惕這一點,不要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付出孩子並不需要的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報那麼多補習班、讓他跟你去應酬、逼他去奶奶傢、讓他多吃肉、讓他周末不準外出、讓他考前十名。
所有不經過別人同意的為他好都是自己的需要,都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我們總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對方喜歡的,不管是對愛人還是孩子。
一旦意識到自己的付出、所謂的犧牲、以及不求回報之類,都是自己過度“被需要”就不會那麼難受瞭。嗯,那是虛假的價值。
我們在關系中付出的本質就是滿足自己“被需要”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多麼重要,他可以活得非常快樂。
過度“被需要”,就是非得要給別人,特別是親人提供自己想付出的各種各樣人傢根本不需要的服務,比如非得陪著孩子寫作業。
這樣過度的“被需要”,在不自信的人那裡,在沒有自己生活的人那裡很容易發生:因為不自信,因為沒有自己的生活,就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就需要去別人那裡討要,如果別人不需要(特別是親人),就過度討要。
這會造成瞭極大的傢庭矛盾,讓人反感。
通俗點說,就是很煩人。
十三、謀劃事情
謀劃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見的幾個人一起,而不要與眾人一起謀劃事情。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大事不謀於眾。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謀泄者,功不成。
利可共不可獨,謀可寡不可眾。
天地的運行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
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
因為謀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瞭,去做就是瞭,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
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
指手畫腳,會破壞你的情緒;
說三道四,會損傷你的信心;
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