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歷史悠久,行政建制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門頭溝地區生產煤炭、木材和石料,一度名為京西礦區,後因位於龍泉鎮門頭口村東的圈門過街樓橫跨在一條寬闊的排水溝上而得名門頭溝。

由於門頭溝區位於北京城區正西偏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遼金以來就一直屬於京畿之地,被稱為“京西大門”,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和北京城的西部軍事屏障。

北京西郊的山統稱西山,西山是太行山餘脈,山地面積占98.5%,是北京唯一的純山區,所以門頭溝的各處景點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山脈延伸開來,非常適合順著山間公路自駕遊覽。


1.潭柘寺

潭柘寺於門頭溝東南部的潭柘山麓,屬4A級景區,是一座千年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 北京有句老話叫“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年間,原名"嘉福寺",唐代改建為“龍泉寺”,金代擴建為“大萬壽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寺院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院內到處,古樹參天院外塔院中共有71座各朝代埋葬高僧的磚塔或石塔,形制因朝代不同而各不相同,走進塔林裡更加顯得莊嚴肅穆。


2.戒臺寺

戒臺寺位於門頭溝區的馬鞍山麓,西靠極樂峰、南倚六國嶺,北對石龍山、東眺北京城

戒臺寺在潭柘寺的東南方向,位於門頭溝區的馬鞍山麓,西靠極樂峰、南倚六國嶺,北對石龍山、東眺北京城。

戒臺寺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00),原名慧聚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英宗皇帝賜名為萬手禪寺,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中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壇寺的戒壇規模位居三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

戒臺寺素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寺內古樹名木甚多,最著名的當屬古松。這些古松或經人工修整,或自認天成,經過百年風霜雨雪的磨礪,形成瞭各種奇特是姿態,歷代文人墨客皆有贊詠。明清時期”十大奇松“已名揚天下。

戒臺寺為4A級景區,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別的其是保留瞭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


3.北京最美村落–爨底下村

”爨“願意有灶的意思,爨底下村的名稱由來,一說是因為處在明代軍事隘口”爨裡安口“下方,故而得名。另一說是因為這一村落的開拓者韓氏兄弟明初為躲避紮亂,自陜西移居此處,因”韓“與”寒“同音,寒者乃貧窮之態。韓氏祖先為使本族能發跡、富足,看村後的大崖頭似一大灶,便給村子起名叫爨底下。

爨底下曾是北京通往陜、晉和口外的要塞,繁華一時;這裡也曾是兵傢必爭之地,飛揚著八路軍打擊日寇,保衛傢鄉的炮火硝煙。歷經數百年滄桑洗禮的爨底下村,依舊保留瞭明清故居的風貌。

全村面北朝南,依山而建,房屋結構嚴謹、錯落有致、佈局合理,建築風格既有江南水鄉窗、樓、室等細節上的風韻,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體的氣勢。石墻山路、門樓院落、影壁花墻、仍能看出當年的精工細作,磚雕、石雕、木雕孕育著古老民族的文化。灰瓦飛簷、石磊的院墻凝重厚實中透著威嚴,恬淡平和中積淀著深厚的文化,被稱為”京西的佈達拉宮“。

爨底下村也是京西著名的古村落影視基地,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這裡拍攝過很多的影視作品。《手機》、《投名狀》、《三國演義》等都在此取景。


4.妙峰山風景區

妙峰山風景區為3A級景區,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屬太行山餘脈。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陡峭,花草繁盛,是距京城最近的千米高山。

妙峰山傳統廟會始於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來自各地數萬善男信女,幾百檔民間花會匯聚於此,朝頂進香、酬山賽會、施粥佈茶,場面壯觀。

久負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廟始建於遼代,三處廟宇群(靈感宮、回香閣、玉皇頂)依山取勢,參差錯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別供奉著釋、道、儒、俗各路神靈,是明清時期華北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