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聖.桑(Saint-Saens)–引子與回旋隨想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作者:會飛的琴鍵
小提琴與樂隊作品《引子與回旋隨想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創作於1863年,是聖·桑(Saint-Saens)的小型音樂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首,是聖·桑為初露頭角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Sarasate)所寫,作品於1865年在聖桑的親自指揮下,由薩拉薩蒂首演。
聖·桑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傢,他的作品遍及各種音樂形式,數量頗豐。他同時也是一位很有造詣的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傢,10歲時就開始舉辦獨奏音樂會。據說他的手指很長,可以毫不費力地在鍵盤上演奏很困難的音樂,當時的報上有一幅漫畫,把他的兩手畫成兩隻飛舞著觸手的章魚,把鋼琴鍵盤完全罩住。也許是出於一位演奏傢對另一位演奏傢的專業性贊賞,聖·桑把自己的兩部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由薩拉薩蒂首演以後,很快成為風行一時的流行曲目,與薩拉薩蒂自己寫的《流浪者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自19世紀至今的小提琴演奏名傢都把這首曲子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錄制出版的唱片也難以統計齊全。在我國較早出版的外國名傢演奏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有邁克爾·拉賓的版本,近年來激光唱片普及,各種演奏版本已經是琳瑯滿目瞭。
這部小提琴作品線條通大流暢,層次明確清晰,佈局勻稱協調,給人以某種雕塑藝術的美感。作者為將這部作品題獻給當時西班牙著名的小提琴傢、作曲傢薩拉薩蒂,在創作時曾詳盡地研究瞭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從而在作品中,充分地發揮瞭小提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音樂分為引子與回旋曲兩大部分。引子具有西班牙民間舞曲的特征。在弦樂和弦伴奏的背景上,小提琴奏起哈巴涅拉舞曲型的旋律。它大幅度地流動著,給人以強烈的跌宕起伏之感。這裡,不時可以聽到類似吉卜賽音樂的琶音、即興裝飾樂句。
回旋曲的主題是在行進步伐的伴奏音型上展開的。一連串切分節奏的半音下行,諧謔生動而富於情趣。回旋曲有三個插部,由三首風格不同的舞曲構成,情緒上均與回旋曲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個插部尤為精彩,伴奏聲部是強烈而富於彈性的西班牙舞曲節奏,而飄浮在上面的小提琴曲卻悠長舒展,旋律緩緩地下行流動著,並降低瞭六級音,抒情中略帶傷感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個音樂在小提琴飛快的音階及琶音流動音型中結束。
這首樂曲感情奔放,情緒大起大落,很能觸動人心。音樂有濃鬱的西班牙風格,熱烈狂放的陽剛之氣與蒼鬱憂傷的悲涼情緒交織在一起,浪漫主義特征十分明顯。
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之一是註重民族風格的音樂,不僅是本民族的特色,異國情調也很受關註,因為異國情調無疑可以為音樂增添浪漫色彩,尤其是民族性格突出的國度,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就很受音樂傢的鐘愛,很多浪漫派音樂傢以這兩民族為題材創作。西班牙地理位置上與法國緊鄰,兩國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西班牙音樂鮮明的性格特點很吸引法國音樂傢,有許多法國作曲傢寫西班牙風格的音樂,最著名的有比才的歌劇《卡門》、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夏佈裡埃的《西班牙狂想曲》、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聖·桑的這首《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雖沒有在標題上註明,風格與內容也明確無誤是西班牙的。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個題目多少有些費解,引子、回旋曲、隨想曲,究竟哪個為中心詞,不太好確定,由於歧義的產生,有的音樂賞析書裡索性把曲名譯成《引子與隨想回旋曲》。於是對音樂的理解出現兩種含義,一個是“帶有引子的回旋式隨想曲”,另一個是“帶有引子的隨想式回旋曲”,兩種解釋各有道理,但是根據曲名的原文字面,還是按通行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為好。
隨想曲,早期是指形式自由的復調音樂,也泛指輕快的快速度樂曲。巴羅克時期器樂演奏形式趨於復雜以後,隨想曲用來指樂曲裡的華彩樂段。在浪漫主義時期,隨想曲被解釋為活潑自由隨表演者想象的音樂,
因而具有意外而獨特的效果。18 世紀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大師洛卡臺裡為瞭小提琴寫過24首隨想曲,用以演示小提琴技巧,這個做法成瞭一代風氣之先,19世紀的演奏傢和作曲傢紛紛效法,寫瞭許多技巧性隨想曲,
其中堪稱經典的,是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
回旋曲,是指主題音樂周期性重現,主部音樂至少要出現三次,中間插入新加入的音樂,回旋曲通常是活潑的。在古典時期,回旋曲用做協奏曲和奏鳴曲的末樂章。很多獨立的短小音樂也采用回旋曲形式,貝多芬的鋼琴小品《致愛麗絲》就是一首回旋曲。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是小提琴音樂裡的一首名曲,有幸接受這首曲子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是19世紀晚期炫技派提琴傢,與維尼亞夫斯基同領風騷,他以神奇的小提琴技巧贏得歐洲大眾的傾倒,作曲傢們把作品題獻給他,希望通過他的演奏使作品獲得成功。題獻給薩拉薩蒂的名曲有聖·桑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和《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佈魯赫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蘇格蘭幻想曲》、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名師奧爾並不贊成炫技派的演奏風格,但是他也慷慨地說:“以精彩的表演使公眾理解佈魯赫、拉羅和聖·桑這幾首傑作的真正價值,是薩
拉薩蒂演奏活動的最大功勞。”看來,西方音樂界流行的一個說法——“名曲背後必有名演奏傢”的確如此。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有感
泰戈爾說:“你看不到你自己,你看到的隻是自己的影子。”“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把他們的影子投到瞭自己面前。”聖桑就像這樣的一個智者,他無心傾訴,卻能夠在聆聽者的心中投下他的影子。弓與弦恰倒好處地融於一體,一曲《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應聲而落。我清楚地感覺到那些音符在聖桑特殊的排序和節奏下次第走入我的心中,即使在熟睡的狀態下,聽到哪怕隻有一個音符,意識也會很快地蘇醒。
這部作品采用“引子+回旋曲式”結構,回旋部分主題A和插部依“ABACDACEBA”的次序穿插,主題A強烈而鮮明,經過反復出現而最終走向高潮。取名為“隨想曲”,意為作者憑幻想而創作,性格活潑、形式自由,很大程度上具有即興的意味。
整支曲子蕩漾著兩種情緒,猶豫而蒼涼和光彩照人時時交織在一起,在不同的樂段交互浮現,左右著聽者的心情,熱情與憂傷並存,抒情與嘆息同在。聖桑將一對矛盾一一融在他的音樂中,非但不影響曲風的和諧性,反而使其相得益彰,凸現出聖桑獨特的風格並略帶一點人生觀在裡面。
在弦樂器連續低音的襯托下,獨奏小提琴緩慢地奏出“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優美雅致,又帶有憂鬱的色彩。它讓我想到深夜巷子裡孤獨的流浪人獨行,昏黃的路燈把他的影子投在石板路上。他必定是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他必然是感到瞭孤獨,飽經風霜的心還有柔軟的部分,這才有那飽蘸憂傷的旋律。或許他還是樂觀的,或許是他的不願追溯,小提琴在將那憂傷的語句演繹瞭兩遍之後,便用兩串快速而跳動的音符將種種憂傷帶過,並引至主題。主題A已經出現,那個行走的影子蕩然消散,在樂隊給出的清晰的節奏中,獨奏小提琴奏出強烈的顫音,引子的尾部給出瞭足夠的暗示,每聽至此仍不免為之一動。它像沉思之後的猛醒,又帶有某種偏執。它是豐富的,它讓不同的影像和不同的情緒疊加;它又是極富特點和形象鮮明的,一經入耳,永難忘卻。
插部B由主題A平緩過渡。此插部共出現兩次,比較短小卻比較重要,它與主題有明顯對比。它是由全曲中最為輕快、最為愉悅的一段,略有些俏皮、樂隊的氣氛也不在那麼嚴肅拘禁。短暫的插部B是有色彩的,它是那種明亮的金黃色,透露著陽光的信息,讓人想起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氣氛重新聚攏,回到主題A。A之後在鼓聲強烈的節奏中轉向插部C,這段樂曲恢弘而壯闊,穩重而成熟。行至插部D,悠揚的琴聲讓我形成些許憧憬,和淺淺的滿足感,卻在將有釋懷之時感到一點預兆——再次到來的A略失從容,甚至夾雜一絲來自對暴風雨的惶恐。重而強烈的鼓點砸下來,C、E接連鋪開,平和穩定,直到熟悉而明亮的B第二次出現,用我說不清是熱情還是急躁的情緒鼓動著,推波助瀾,步步逼近,最後一次再現的主題終於從低沉的背景音中浮現,而對奏小提琴快速而華麗的演奏將全曲推向高潮,小提琴的風華和洋溢的熱情如華錦般徐徐展開,露其面目而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19世紀產生瞭兩位偉大的小提琴傢,像兩座巨峰聳立在這個世紀的首位兩端。前者是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後者是西班牙的薩拉薩特。聖桑的這首曲子便是寫給薩拉薩特的。創作此曲的第三年首次公演,由聖桑親自指揮,薩拉薩特獨奏,雙美同獻時間傳為佳話。薩拉薩特由衷地贊美瞭聖桑的才華。這首曲子應該是承襲瞭薩拉薩特《流浪者之歌》的西班牙風格而作,二者並稱是當時小提琴兩大傑作。
聖桑始終沒有告訴我們他在表現什麼,或者說什麼都沒有試圖去表現而僅僅隻是一段隨想或者一聲嘆息;我也沒有根據他的生平去索隱什麼,隻是在很客觀的聽,卻不妨礙我主觀地想。一千個人的耳朵裡也會有一千個聖桑。也如同他自己的話語那樣,“音樂始於詞盡之處。”聖桑最好的語言,就是音樂本身吧。
十分鐘過去瞭,曲終。但那蕩漾著憂愁的音符,那強烈鮮明而奇特的主題旋律,那飽滿明亮如葵的金黃音色,那千變萬化而光彩無限的樂章,都在一片絢爛中久久繞梁。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