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們如何獲取信息?

大王吧 2024-07-19 14:22 1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為什麼要獲取信息?因為成長,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主要來自獲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在信息匱乏且獲取困難時,我們拼的是膽量,誰的膽子大誰就能贏。在信息豐富後我們拼的是獲取效率,誰能更快更早的發現信息就能贏。在信息爆炸且獲取無壁壘後,我們拼的是智商,能正確解讀和利用信息的人才能勝出。

互聯網出現之前

在互聯網之前,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大致分為公共渠道和私人渠道兩種,公共渠道包括電視,出版物等,私人渠道獲取信息主要依靠人際交往。從信息量和獲取速度上來看電視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其次是出版物,最後是人際交往。但從質量和價值上來看,可能正好相反。

電視和出版物作為大眾媒體信息量大但差異化程度較低,大部分是關於新聞,娛樂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內容。這可能是由於大眾媒體的商業模式決定的,電視和出版物的收入大部分都廣告,而不是閱讀者的訂閱費用。而要覆蓋最廣泛的人群擴大市場份額,並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娛樂化的內容是最有效的方式。這種信息對個人成長的價值並不多。換個角度來看,即使這類信息渠道中有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在經過廣泛和高效的分發後,信息所能產生的機會和紅利也會被迅速攤平,失去競爭力。

私人渠道的信息獲取讓人更接近信息的本源:人。並且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信息相比公共渠道傳播范圍更小,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領域經驗和見解,同時由於是一對一內容更有針對性,並且是在相識或相似的人群間傳播,形成瞭有效的傳播壁壘。以上這些特點讓信息看起來更有價值。因此,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方法就變成瞭拓展人際交往。

互聯網時期

互聯網將最容易標準化的信息從線下搬運到線上,公共渠道的出版物變成瞭門戶網站的文章,私人渠道的信息變成瞭個人網站裡的內容,BBS論壇裡帖子和博客文章。隨著互聯網信息的增長還出現瞭對內容進歸類的分類目錄網站。最著名的開放式分類目錄(Open DirectoryProject)網站是DMOZ。他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共同維護建設,是互聯網中最大的全球目錄社區。我之前也曾經是DMOZ的一個志願編輯,對申請加入目錄的網站內容進行審核,對分類目錄進行完善和更新。做過SEO的朋友應該都非常瞭解DMOZ對於搜索引擎的權重。

Yahoo最早也是一個分類目錄,由人工編輯和更新,用於在互聯網中查找網站。這也是搜索引擎的最初形態。

搜索引擎大大提高瞭獲取信息的效率,我們再也不用為瞭獲取特定的信息在特定的時間守候在電視機前,也不需要在一堆出版物中來回翻頁查找。搜索引擎甚至一下子拓展瞭我們的社交圈子,如果你之前有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問題,但周圍沒有這個領域的朋友,可能無法馬上獲得結果,或者要輾轉托人詢問。現在隻需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獲得大量的相關信息。

搜索引擎雖然讓獲取信息這件事變的簡單瞭,但也有兩個使用門檻。第一,你需要學會問問題,也就是選擇關鍵詞。正確的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的結果,但錯誤的問題一定會返回你錯誤的結果。第二,你需要在搜索結果中來查找需要的信息,因為搜索引擎告訴你的是與問題相關度的內容(包含你搜索關鍵詞的網頁),和廣告。在私人信息渠道中,當你提出問題通常會獲得答案,無論準確與否,最起碼不會有10個最相關的答案讓你選擇。

搜索引擎變成瞭信息入口

搜索引擎在提升信息獲取效率的同時,也將自己變成瞭互聯網的導航入口。每個人上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搜索引擎。這種用戶習慣是在Windows系統的可操作性,網站域名的結構和瀏覽器的盈利模式下共同培養出來的。

首先,Windows處於PC的壟斷地位,沒有可替換的系統,同時windows還容易崩潰,並且重新安裝過程復雜。所以一般沒有計算機背景的人使用時會非常謹慎,來避免系統報錯或者崩潰。對他們來說,Windows很復雜,需要各自配置,而專業人員在Windows上安裝程序或處理問題時,為瞭省事也極為簡單粗暴。安裝軟件時基本就是一直點擊下一步,而對於Windows的錯誤和問題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系統重裝。記得在大學時學習微軟軟件工程師的課程(MCSE)時,老師講解服務器的配置時自豪的說,我當時不知道驅動程序應該裝哪個版本,所以當時我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驅動版本都裝一遍。在這種情況下,為瞭避免“無知用戶”的亂操作帶來問題,最好方法就是把他的瀏覽器首頁默認設置為搜索引擎,然後告訴他們想去哪個網站搜索一下就可以瞭。

第二,即使有些人在長時間使用後學會瞭一些上網技能,也依然會依賴搜索引擎。因為訪問不同的網站需要記住不同的網址。而網址最短的長度也需要6個以上的字母(大部分域名都以完整的單詞或拼音註冊,平均下來至少要3個字母,再加上當時最熱門的.com商業網址)。後來的.net和其他域名讓輸入網址打開網址這件事變的更加復雜。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知名的商業網站都會註冊很多相關和拼寫錯誤的域名,來保證用戶在輸入錯誤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找到網站瞭。與記網站域名相比,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直達內容頁就成為瞭最好的方法,同時還免去瞭經歷網站內糟糕導航路徑的折磨。

第三,可能會有一些固執的人,依然通過輸入域名來訪問。但這拗不過互聯網的最大入口瀏覽器。瀏覽器是一個窗口,或者準確的說是一個個窗口。早期如果你上網瀏覽一小時的話,結束時會發現狀態欄裡擠滿瞭瀏覽器的圖標。後期將窗口改為瞭標簽顯示,但依然改不瞭瀏覽器對屏幕的獨占形式。或者換句話說,在你開始連接到互聯網的第一步時,窗口就隻能被一個網站獨占。在這種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為瞭保證自己的入口位置,搜索引擎會通過廣告分成的形式和瀏覽器合作將自己設置為默認顯示的網站。或者通過其他第三方軟件來改變瀏覽器默認頁的設置,再不行就在你的瀏覽器上加工具條來隨時更改設置,實在不行幹脆鎖死你的註冊表。

以上三種情況下,互聯網時代保證瞭搜索引擎的絕對入口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網站也別無選擇,每個網站上線的第一件事也變成瞭向搜索引擎提交sitemap,然後等著蜘蛛來爬取內容。因為搜索引擎是內容最大的分發渠道,同時也是獲取用戶的重要入口。大部分網站超過50%甚至80%的流量都是來自搜索引擎,針對搜索引擎的優化(SEO)和營銷(SEM)工作已經變成瞭一個重要的職位。

此時,搜索引擎成為瞭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入口,並且網絡上的各種信息也都在向搜索引擎匯集。但使用搜索引擎終究有兩個門檻無法解決,第一是你必須事先知道你的問題,更進一步說你必須會問問題,問正確的問題。但很多事情是無法通過一個問題來概括的。第二是搜索引擎提供的並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10個包含關鍵詞的可能答案。而之前無論是公共渠道還是私人信息渠道都不會提供這樣需要讓你做出選擇的信息。

移動互聯網時期

如果說互聯網階段的搜索引擎提高瞭信息獲取的效率,那麼移動互聯網就提高瞭信息獲取的質量。或者換句話說,PC時代的互聯網如果被形容為我把信息寫給你看的話,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就是我把信息說給你聽,和讓你用我的眼睛(攝像頭)來看信息。

有人把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比喻為互聯網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拉的階段,用戶通過輸入關鍵詞,放下鉤子來拉動信息。第二個階段是推的階段,信息通過用戶間的關系這層過濾器篩選後,以信息流的形式推送到用戶眼前。第二種基於關系的推薦基本也就解決瞭我們在獲取信息過程中不知道問什麼的問題,和對信息進行篩選甄別的過程。

在移動互聯網中,智能手機比PC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些優勢大部分體現在各種傳感器上,視覺傳感器(攝像頭)和聲音傳感器(麥克風)可以讓你與PC有不一樣形式的信息表達。位置傳感器(GPS)可以讓你與周圍的人和事物建立聯系,生物傳感器(指紋識別)能更準確的辨別獨立的用戶。等等。這些傳感器可以通過場景向我們推送信息,而不再需要我們問問題。同時,智能手機本身就是一個通訊工具,電話簿本身就是一個靜態的社交名單。基於這些信息智能手機中的應用可以將我們與周圍的人建立聯系,分群分組,並推送經過過濾的信息。這裡的基本邏輯是:基於通訊的工具可以更好識別人(傳感器),並且有基本的社交關系信息(電話簿)——基於社交的應用程序變的比PC時更加強大——社交關系會對信息進行過濾(相當於線下時的熟人和關系網)——基於社交關系過濾的信息更加有質量。

移動互聯網的六個變化

那麼移動互聯網中,為什麼搜索引擎不再是信息的入口,或者說人們為什麼沒有保留通過搜索引擎尋找信息的習慣瞭呢?我覺得主要基於以下幾個變化。

首先,設備更加私人化。與PC相比,智能手機更加私人化。PC時代可能大部分傢庭都隻有一臺電腦,傢人公用。但智能手機人手一個,基本沒有共用的情況。因此,人們可以在智能手機上做很多更加私人和個性化的設置。同時,為瞭保護隱私,人們也不再願意別人來幫忙整理手機,而更喜歡自己研究和學習如何設置和使用智能手機。

第二,操作體驗更好。智能手機裡不再有Windows。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註重用戶體驗的iphone和Android。Apple一直在講一個將體驗變現的故事。或者從技術角度來說,PC時代驅動intel和Windows的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用戶在購買時不再追趕CPU的主頻速度而更加看重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在Apple, Instagram,和微信的推動下追求相機體驗的不斷提升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因此,為瞭迎合這一趨勢,智能手機的操作更加簡單。

第三,訪問網絡的形式變瞭。PC時瀏覽器是上網的唯一入口,智能手機本身就是一個實時在線的網絡設備,每個網站都以圖表的形式並列顯示,用戶的大部分網絡訪問目的直接點擊圖表打開應用即可,隻有少數的問題需要通過搜索引擎來解決。

第四,網站的形式變瞭。網站從PC時代的域名+網頁變成瞭智能手機中的一個個APP應用。用戶在訪問網站時隻需要第一次下載應用,後續的訪問不用在記住域名並輸入打開。而是直接點擊應用圖標就可以瞭。

第五,智能手機的輸入方式發生瞭變化。或者說人們正在脫離依賴於文字的交流方式,在手機上輸入文字要比PC上困難的多,取而代之的是語音和照片,手機攝像頭的角色從拍攝照片變成瞭一種通信工具。PC時代以文字為主的內容被語音,照片和視頻逐漸取代,而對文本的處理與對圖片,語音和視頻的處理需要搜索引擎有完全不一樣的技術和能力。

第六.內容分發渠道變瞭。隨著用戶向移動端轉移,網站建立自己的app應用。內容從一個個網頁變成瞭信息流的形式。同時獲客的渠道也從單一的搜索引擎變成瞭應用商店。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運營角度來看,網站上線後的第一件事都不再是向搜索引擎提交內容。移動互聯網的信息不再向著搜索引擎匯集瞭。

以上六個變化,造成瞭在移動互聯網中搜索引擎不再是單一獲取信息的途徑。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從推到拉。

人工智能+時期

PC時代以文字為主的互聯網是我把信息寫給你看的話,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通過各種傳感器和攝像頭將信息說給你聽,和讓你用我的眼睛(攝像頭)來看信息。那麼人工智能時代就是替代一部分大腦的工作,幫助我們的對信息進行處理和解讀對下一步的應用提供建議或者自動化來完成。

首先,計算能力和傳感器的擴散。如果你自己觀察傢裡的小傢電,各種兒童玩具,會發現很多設備的核心都差不多,都是電動機。不同型號,不同尺寸,不同功率。大到洗衣機,吸塵器,小到榨汁機,電動牙刷,和小孩的電動車玩具。從1821年法拉第發明瞭第一臺電動機開始,電動機技術被不斷的迭代,泛化,從最初的工業機械逐步變成滲透到各個領域及傢庭。從電動機的發展路徑來思考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路徑,計算能力不止局限在PC和智能手機上,而是開始向各種電器和設備擴散。我們可能不止有PC和智能手機這兩種電腦瞭,還會有身體裡的電腦(可穿戴設備),車輪上的電腦(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居住的電腦(智能傢居)等等。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擴大瞭物理世界的信息收集范圍,我們可以獲得的信息邊界被顯著的擴大。

第二,攝像頭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智能手機上的攝像頭從單一的拍攝功能變為通信工具是依靠軟件和網絡的支持,當通信軟件和濾鏡升級為機器學習和AI後攝像頭就具備瞭視覺計算能力,能夠讀懂”眼”前的內容,並可能通過你的個人數據和當前場景知道你下一步的動作和目的。這也是計算機技術分化和擴散的一個結果。從信息的角度來看,具有計算能力的攝像頭不僅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效率進一步提升,而且開始替代我們的大腦來對信息和一些具體的工作進行處理瞭。

Google Lens可以讀懂你拍攝的物體,並告訴你被拍攝物體的相關信息(搜索引擎的進化模式),或者向你推薦相同或類似的商品。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當你發一張食材的照片Google會向你推薦一個菜譜或附近同口味的餐廳?當你發一張風景的照片Google會向你推薦一個旅遊目的地及酒店和機票的信息?當你發當你發一張自拍照,Google Lens可能會向你推薦一個女朋友?Google有Android操作系統,可以比所有APP收集到更全面的個人信息。Google在強大的計算能力,並且在AI方面領先。搜索廣告是Google重要的收入來源。

Apple也在做同樣的事情,當你對著iphone說一聲:“hi,siri,請打開一張我的自拍照。”時會發現,iphone已經對你的照片進行瞭信息讀取和分類整理,我想如果不是受到隱私政策的制約,siri還可以告訴你照片裡哪些是你的孩子,哪些是你的傢人,誰是你的老板。這些之前需要由人腦進行處理,解讀的工作,現在都已經被自動完成,甚至連進一步信息的查找或商品購買等下一步的信息應用工作也被自動化完成瞭。

第三,語音和人工智能的結合。語音更接近與人與人的交流模式,這比起輸入文字和使用攝像頭拍攝來說都更加簡單和自然。 比起傳統的語音通信模式,加入機器學習和AI之後,機器可以對你說的話進行識別和語義處理,並連接到下一步行動。

Amazon Echo,Google Home和Apple的HomePod,AirPods都是類似的個人語音助理設備。雖然每個產品背後的戰略目的不一樣,但從信息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在以另一種方式幫助傳遞信息,並提升信息獲取的效率。

最簡單的是一些常見的信息獲取,例如:天氣問題,附件的餐廳,今天的路況等。這些之前你需要拿起並打開手機,解鎖並打開應用,定位或輸入信息才能獲得的信息現在可以直接通過語音獲得答案。

技術總是不斷推動我們獲取信息和應用信息的方式,根據摩爾定律芯片的性能提升和價格下降使PC得到瞭普及,降低瞭文本信息的獲取成本,文本信息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同時產生瞭搜索引擎來幫我們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攝像頭技術的成熟推動瞭智能手機的普及,降低瞭圖片,視頻信息的成本,而機器學習和AI技術則幫助我們更好的解讀和應用這些信息。隨著智能手機產業鏈的發展和傳感器成本的下降,將會有更多的物理設備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