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

卡神 2024-04-13 14:24 8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彩鳳鳴歧七弦琴 來源:浙江博物館官網

基本信息:

【尺寸】長124.8,厚5.4,肩寬18.8,尾寬12.5 【年代】唐(618~907) 【簡介】落霞式,面朱紅色漆,背褐色漆下露出朱色漆,貝殼徽。長方形龍池鳳沼。清九疑山人楊宗稷重修。琴面冰裂斷紋和小流水斷隱約可見,琴背均冰裂斷紋和小流水斷紋。龍池兩側有楊宗稷行書鑒定題刻。腹內刻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 【資料補充】 落霞式:1.落霞琴是古代名琴之一,初見於漢郭憲的《洞冥記》,漢武帝見:“莊女從東來,彈落霞之琴”,卷三中寫道:握鳳管之蕭,撫落霞之琴。2.據說是古人觀賞晚霞之豐富變化,突發靈感,並以此為參照造琴形,落霞式最顯著的造型特點是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狀曲線,琴聲大多寬宏。落霞式在明代後較為盛行。 斷紋:因為古琴是木制樂器,風化,彈奏的震動等都會讓木頭發生一定的變形,古琴上的漆面會形成形狀各異的斷裂痕跡,通俗來說,斷紋是古琴在歲月磨礪下,琴面生出的紋路。且不過百年的古琴不會生出斷紋,古琴歷史超過兩三百年會出現斷紋,年代越久,琴身出現的斷紋越多,所以斷紋也是判斷古琴年份的一種參考。 古琴的斷紋有很多的種類,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段等。

冰紋斷——紋路縱橫交錯,形狀像是開裂的冰面,在古琴上延伸。 流水斷——形狀像流水的波紋,呈現出恣意流淌的感覺,波紋細密。


故事分享: 自隋開始,由於當時蜀王楊秀愛琴,蜀地的制琴名匠輩出,其中尤以雷氏傢族最負盛名。四川雷氏造琴,相繼三代人,計有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雷文、雷玨、雷會、雷迅等九人。他們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其造琴活動從開元起到開成止(713—840),前後約120多年,經歷瞭盛唐、中唐、晚唐3個歷史時期。 本琴的制作者雷威,是當時最著名的制琴師。傳說他斫琴從不墨守成規,做琴一般都用桐木,但雷威有時就用松杉木。他常在寒冬臘月暢飲一番,穿上蓑衣,戴上鬥笠,進入深山,站在樹下聽風吹樹木的聲音。如果樹木發出延綿悠揚的聲咅,就取材做琴。 琴名謂彩鳳鳴岐,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北。“鳴岐”一詞出自《國語》第一卷,說的是周朝興起時,有鳳凰在岐山上鳴叫。鳳凰是一種十分吉祥的鳥,它身上有五彩的花紋。所以,“彩鳳鳴岐”這樣的琴名,應是一種吉祥的征兆。 銘文記載,古琴由唐代書法傢徐浩題名,曾在清代道光時期被定慎郡王載銓收藏,後由楊宗稷高價購得並藏於“半百琴齋”。楊宗稷去世後,其收藏的大批古琴被售給當時的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徐桴。時逢戰亂,徐桴將古琴藏在鎮海東嶴的私人花園中,以一己之力保護古琴躲避瞭浩劫。1953年,徐桴後人經鎮海管委會將這批古琴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 如今,還能夠在琴背後的龍池四周,看到楊宗稷先生對這張琴的贊美和鑒賞,以及古琴的流轉情況概述。 眾所周知,唐琴能流傳至今的極少,雷琴更是稀世珍品。彩鳳鳴歧能夠經歷戰火後依舊完整的保留下來,讓我們能夠聽到來自盛唐的音樂,真是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