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錦衣之下》更新的漫漫長路中,我一咬牙,還是決定來剖析一下此劇所有相關的歷史背景、不同人物角色的原型,以及相關角色的細節所見,以表達對此劇之深愛,順道用文字整理思緒,一解苦悶。如有任何細節錯漏,還望指正~

一、歷史背景及相關記載

劇中第一集開首明確交代的嘉靖年間背景,便已清晰明確地奠定瞭整部劇的歷史氛圍。原著小說作者設定的時間背景,約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而影視化編劇切入的時間點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這裡涉及到的明代歷史背景,最重要的有三點:

1)朝中黨派爭鬥幟烈;

2)君主專政致使錦衣衛勢力達到巔峰;

3)沿海城市倭寇為亂,民不聊生。

整個故事大概就在這背景中慢慢發酵……

劇一開場便能以三言兩語勾勒出整個歷史背景,可見編劇功力瞭!


1)嚴黨叱吒朝堂:毀亂朝綱的黨派之爭

縱觀中國歷史,黨爭在每個朝代都會發生,但至明代年間幾乎越演越烈,因為如果說宋朝年間的黨爭是“廢法不廢人”,那到瞭明朝就是“非你死即我活”的程度瞭。誠然,開篇的描述已經為故事定下瞭悲壯慘烈的基調。

嚴嵩構陷夏言(劇中夏然)入獄,其後相繼除去裘丞、沈煉、楊其政等政敵,這便是最好的例子。其實後世對於嚴嵩此人的評價,負面居多,若要摘錄一句精警的,就譬如:“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而《明史·嚴嵩傳》中其實還有很多相關記載,經他手陷害彈劾的人可謂不勝枚舉,如下:

其中因上疏羅列嚴嵩罪行的沈煉和楊繼盛,便是因他而死的。無可否認,歷史解讀永遠是以後世春秋的定論法,但其實一個為官者能坐至內閣首輔之位,我相信多少還是有其真本事可言的。不得不說嚴嵩確實也是有才的,他流傳後世的詩文便累以千餘首、百萬字數計。可是,他從入職翰林院直到閣至首輔的這一過程,都受瞭不少夏言的幫助。難怪世人皆言:人心叵測。這幾乎是每一個時代,人類都無法猜透的東西。

夏言永遠也無法預知,與自己同為江西人的嚴嵩入閣後發現,自己是他仕途最高點阻礙後所引出的壞心思。嚴嵩最終用瞭六年的時間,除去瞭這位於自己有恩的人,成為當朝無人不給予其尊稱的首輔閣老。而關於黨爭的最核心,其實你細心看的話,便會發現劇中陸繹的一番話,以最好的表達證實瞭嘉靖皇帝深謀權衡之術的才略。

你想想,嚴嵩與嚴世藩之所以能叱吒朝堂二十餘載,若非嘉靖有意縱容,根本難以成事,這與乾隆皇帝縱容貪官和珅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清人蔡東藩便曾評價過明世宗與夏言的關系:

夏言是諫官,世人皆知諫者剛直,遇事直言不諱,而夏言我相信與魏征,可能也不相伯仲。以蔡東藩的說法,嘉靖與夏言都是剛故之人,夏言的直諫自然也沒少得罪朝中大臣,尤其當世宗寵幸夏言的那段日子,便更不可言語自知。忠言逆耳,朝堂之上波譎雲詭,歷史皆知。這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挑撥離間也不過常規,名利的興衰起落終究也是過眼雲煙。不然你看這嘉靖僅僅三十年間,內閣首輔就替換瞭十次之多,其中夏言更是經歷瞭三起三落。無論是夏言、翟鑾還是嚴嵩,他們的起落均是這朝中一種平衡的局面,所以說所謂功名利祿,不過是當下的事情,終會逝去的。而若論權術,嘉靖也是個不可多得的老狐貍。

百度百科:明朝歷任內閣首輔任期

劇中徐敬的這番話就挺燃的。

嚴黨勢力的倒塌,結束於嚴世藩被判斬首,與嚴嵩在隆慶元年(1567年)被削官還鄉。或許你會說,嚴嵩的結局和夏言對比下來,看來也實在算得上好。即便這位擾亂朝綱的被迫返鄉的閣老,在兩年之後也是死無葬身之地。不過從這個小細節來看,你或許會依稀覺得,其實嘉靖皇帝還是待這位老臣不薄的,然而我能告訴你,事實不然。嚴嵩於嘉靖在位時的不能死,背後是有更多的考慮,因為他的死會印證嘉靖的“昏聵”,所以手刃嚴嵩的事情還是得他的兒子來。你瞧瞧,這不跟嘉慶帝處死和珅是異曲同工嗎?

劇裡還有個小細節,或許大傢都沒有發現:

當年嘉靖帝下達至夏府的聖旨,根本就沒有提及要對夏傢滿門抄滅,雖然歷史上若真的通敵叛國,確實是該誅九族。但就這個小細節,你可以深入地想想,或許嘉靖帝本就對夏然念及恩情,因而隻是削瞭他一人之官職,欲保他全傢安好。可誰想到,真正導致夏傢滅門的,是這位宣旨太監的一聲令下。若你結合嚴府一直都在皇帝身旁安插耳目的舉措,你便可知此人定是受瞭嚴傢的指使。而且這一個指令的發生,已經是嚴嵩脅迫當年的陸廷要挾裘丞捏造構陷夏然的口供後發生的事情瞭,由此你便可想而知,嚴黨勢力之深,以及嚴嵩是無論如何都一定要致夏然於死地的。

其實嚴傢與夏傢為仇,與明代的歷史大背景也是細細相關,眾所周知,明代實施海禁,嚴嵩與夏言的分岐便在此點之上。嚴嵩主張解除海禁,允許四海商人,各國間來往貿易,但夏言反對,說此舉有違祖訓,更可能賣國,使邊疆不得安寧。他們的分歧早已註定瞭兩傢的紛爭與命運瞭。但無論是歷史的哪個朝代,隻要奸佞橫行,始終敵不過世間的道德評價,以至於後世嚴嵩作為奸臣的形象,便一直存在於民間的各種戲曲劇目中,遺臭至今。

對瞭,還有我們的小閣老。

關於嚴嵩試藥一幕

嚴嵩替嘉靖皇帝試藥這幕,還確實部分還原瞭史實。眾所周知嘉靖崇尚道教,到處求仙問藥,丹青閣為聖上貢獻丹藥的描述便是最好的佐證,傳言嘉靖皇帝便經常讓嚴嵩替自己試藥,每次吃的是讓嚴嵩痛苦難熬。這到瞭劇中,反而成瞭嚴嵩主動要求試藥,也算得上是體現嚴嵩深謀遠慮的人物形象刻畫,編劇之思,好不妙哉。

嘖嘖嘖,這老狐貍……

2)錦衣屠刀千萬戶:權勢的巔峰

再說說明朝的廠衛制度,錦衣衛是這個朝代獨有的特務機關,很多人容易攪混以為錦衣衛與宦官有必定的聯系,其實錦衣衛裡面是沒有由宦官擔任的,反而“東廠”的廠公就確實是由太監擔任。但必須有所區分,因為明朝的特務機關一共就隻出現過“東廠”、“西廠”及“錦衣衛”,這三者雖同樣是特務機構,卻並非都在同一個時期並存,比如隻有“東廠”和“西廠”在成化年間同時存在過。稍微提及的話,“東廠”的巔峰時期,也有過錦衣衛必須向“東廠”廠公下跪的情況,可見這三者的權力地位也是隨不同時間有所轉變的。

而針對嘉靖年間不得不提的是,這時期是整個明朝,錦衣衛勢力達到巔峰的狀態,劇中陸廷作為嘉靖身邊的錦衣衛千戶使,其所擁有的官場震懾力便是最好的證據。以陸傢為代表的錦衣衛勢力,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陸廷的原型是陸炳,歷史上的陸傢三代為官,備受天子寵愛不是沒有原因的。陸炳的母親是嘉靖皇帝的乳娘,陸繹的父親青年時就曾救過困於大火中的嘉靖帝,皇上感念陸炳的這份兄弟恩情,自是對陸傢賴之以信。加上錦衣衛這個官職其實是世襲而來的,所以就有瞭陸繹這“官三代”依然如舊的威風凜凜瞭。

錦衣血屠九千萬,隻因此命奉皇天。

因明朝皇帝專政設立的各種特務機關,後世人盡皆知,不少以廠衛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在反復的描寫這段歷史,以至於錦衣衛的心狠手辣及滿腹城府,都使得許多人對他們望而卻步。其實作為當今天子身邊的特務使者,“盡忠取義”也是應該的,隻不過錦衣衛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皆因他們“盡忠取義”的對象隻是天下一人而已。因而無怪陸廷生性“涼薄”,不似陸繹胸懷天下蒼生。其實以陸繹的博愛天下,或許如他爹所言,更適合為官。錦衣衛於他而言確實屈才,也不能自由地一展抱負,奈何血緣所限,自是孽緣無解。

其實若你真的去看歷史,陸廷或許並不如劇中所描述表現的那麼置身事外,在黨爭中遊刃有餘。歷史上的陸炳因受恩寵,驟然顯貴,因而仗著權勢逐漸除去輕視自己的人,更曾勾結侯崔元增加鹽稅,收受賄賂,這都是真實存在的。而勾結邊將一事便被夏言上疏至嘉靖,當時陸炳得知後,便攜三千黃金下跪夏言懇求他不要揭發他。雖然夏言最終同意,但此事在陸炳心中也從此成瞭一根尖刺,以至於在面對後來的朝堂黨爭,陸傢決定靠攏嚴傢,劇中就完美地還原瞭史實,隻是劇中的陸廷因為陸繹的原因,算是洗瞭半白吧……

這一段和歷史記載就完全一樣。

我想過編劇改編的時候定也參考過歷史的,陸炳後期面對嘉靖皇帝制造的多宗大案,也在不盡其本分之下保全受陷害的士大夫,因此才有瞭士大夫對陸炳的稱贊。或許吧,世人皆言錦衣無情,卻也忽略瞭他們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同樣是人。陸繹雖作為陸炳的兒子,卻不同於父親,在他的性格中或許更傾向於母親。

這對父子,怎麼道呢?隻能說是緣深情薄嘍……

3)明代倭寇肆虐沿海城鎮

明代倭寇為患,是這個朝代的歷史問題,也幾乎是串連起整個故事最重要的背景線索。從一開始的兵部佈防圖失竊一案,至龍膽村鎖龍井下的倭人制毒工坊,到最後的岑港之戰,無不是貼合當下倭寇禍患的時代縮影書寫。作為一部以言情為主的劇目來說,已經算是盡瞭最大努力的用心良苦瞭。

倭寇禍亂的背景主要是當時的日本國內紛爭不斷,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迫使倭人資助中國沿海的商人與國內的武士進行走私與掠奪。而當時明代中後期就有不少昏庸君主,官僚體制中更出現瞭勾結倭寇的腐敗風氣。無論是東南一帶倭寇之源的汪直,或是走私集團夥頭目,汪直的義子毛海峰,均是在這個背景中出現。

我特別想提提劇中一場真實存在的戰役——岑港之戰。

未曾與君戰沙場,怎知君可為卿擋刀刃。

關於岑港之戰

此戰發生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次的戰役歷史上記載是,明軍以上萬大軍擊退東南千人走私團夥的情形,從人數去看這是明朝代價頗重的一場戰役。這一場由春二月戰至冬十一月的仗,你從時間上去數,可想而知究竟有多難打。

歷史記載,岑港位於舟山之西,其地山嶺逶迤,山徑崎嶇狹隘,嶴口眾多,地形復雜,易守難攻。倭寇居高臨下,據險死守,因而大明軍久攻不下。在劇中,對這場戰役久戰不克的描寫,還在牽涉朝堂黨爭之上畫下濃重一筆,使得這場戰役背後的含義更為復雜矛盾。我們先勿論軍事與朝堂在此間是否確實有所牽連,但這無疑在劇情推進與人物刻畫之上來說是更為精彩瞭。

看看這巾幗英雄守城的帥氣~

小夏披上戎裝簡直帥爆~!

這場戰役中登場的許多人物,都在歷史上真有其人,而且整個劇情章節上的起承轉合,某程度上與歷史事件的貼合度極高並和諧。先列舉一下所有人物對應的歷史原型,如下:

祁衛綱——戚繼光

祁夫人——戚繼光妻子王氏

於大勇——俞大猷

吳守緒——胡宗憲

許 為——徐渭

汪 直——汪直

毛海峰——毛海峰

其實我也不太懂為什麼有些名字不可以照搬歷史,而有些則可以直接用原名。反倒是我發現瞭這部劇改名有一個挺有意思的點,就是反派角色比正派來說,較多是直接用原名,感覺這似乎是要讓觀眾記住他們罵名的節奏。不過也罷,能從各種蛛絲馬跡挖掘出各個人物的歷史原型,也是一件很開心幸福的事情。尤其這些名字,有些改得還挺妙的。比如祁將軍與祁夫人的“祁”音與“戚”相近就很用心瞭,還有“許為”與“徐渭”就幾乎要同音瞭。都不知道當我意識到“許為”是“徐渭”的時候究竟有多興奮。

《錦衣之下》劇中的許為

這位半身落魄的“明代梵高”,年少時文韜武略,書畫、文學、戲劇甚至軍事無一不通,可終其一生未能入仕,唯獨擔任過胡宗憲的幕僚。這位才情橫溢的明代畫傢以他一幅《墨葡萄圖》遺芳萬世,可誰又真正瞭解這潑墨自由奔放的畫卷中,藏著極致心酸的人生經歷?徐文長是江南才子,陸繹也曾贊譽過他,他是一位類同於唐伯虎的全才型文人,陸繹提議讓文采非凡之人寫進獻白鹿文章的就是他,那篇《進白鹿表》便是徐渭替胡宗憲擬的。然而這樣的一位才子,卻一生坎坷,死時身邊僅有一狗與之相伴,被席全無,淒涼十分。

以至於我後來看他畫的這幅《墨葡萄圖》,每次都會隱隱惻然。

偏心先說瞭徐渭,還請見諒。說回此戰主要的將帥,那可個個都算得上歷史裡響當當的人物。先說祁衛綱和於大勇,歷史上的戚繼光與俞大猷是明代的抗倭名將,無論是戚繼光帶領的“戚傢軍”,還是俞大猷統帥的“俞傢軍”,都是當年平定沿海倭亂不可多得、當世人人皆知的名號,坊間為此還給予兩人“俞龍戚虎”的稱呼。劇裡的於大勇,誠如歷史描述一樣,雖戰功累累,卻常被彈劾,屢次被人冒領軍功還遭到免官。可這位隻懂行軍打仗的戰將,卻從不計較,一心隻為平定沿海倭亂,為東南沿海百姓謀安定。而歷史上的戚繼光則是一位精通軍事工程的專傢,他善於改造兵器、火器、戰船及戰車,有這麼一位將軍丈夫,也難怪戚夫人即便在傢,也是搗騰著軍械庫中的兵器。若有時間相處,我相信陸繹與祁衛綱也會成為軍事上的知己好友。

這最後一幅圖中出現的炮筒命為“虎蹲炮”,因其射擊樣子似猛虎蹲坐而得名,而架在桌子旁的長槍為“鳥銃”,兩者皆是戚繼光發明的火器,道具組可以說得上是用心良苦瞭!

岑港一戰,劇裡劇外都是相差無幾,隻是劇中為瞭渲染戲劇氣氛,特意調動瞭克港與守城的同時進行,值得註意的是,劇裡祁夫人與今夏守衛的是杭州城,而歷史上倭寇真正包圍的是臺州內的新河城,然而從地圖上目測兩者距離岑港的路程都是差不多的,改編上的設定可以說很良心。由於時間的不確定性,要驗證攻克港口馬上掉頭馳援杭州城的時間就難以計算瞭,不過如果要一日內從岑港趕回杭州府,還是很困難的,所以祁夫人以拖延時間為上策的“空城計”就顯得很重要瞭,這點大傢權當戲劇效果看也無妨。

還是忍不住要多放一張松韻小姐姐的美圖~

我順道將這場戰役被收錄進劇中的主要場景及情況羅列如下,大傢對整場戰役也會有全面的概念:

另外值得一提是,劇中謝霄與上官曦帶領一眾南少林弟子同往參戰,也是有根有據的。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倭寇猖獗,沿海屯兵的將士無力應對,皇帝便從各地召集鄉兵趕往前線抗倭,因而便有瞭這一幕。

岑港久攻不下,嘉靖帝下旨命於大勇一個月必須攻克,這一幕也是很符合歷史所述瞭。

每次能夠從影視劇中挖掘出些許與歷史真確相關的線索,理解編劇和作者創作的構思和過程,對我來說還是很興奮的。

二、劇中其他人物的歷史關聯

1)關於今夏

夏言死去的那年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其實我一直比較有興趣想知道今夏究竟是幾歲瞭,雖然官方在劇中剛給出瞭十七的說法。但若是按正式史實,夏言死去那年今夏作四歲算,便剛好是“豆蔻年華”,換作現在也就是十三歲。《禮記》有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要到十五歲盤發成髻,才象征成年。顯然十三就過於小瞭,所以就適當地加瞭五歲。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夏言於鬧市被當眾斬首,時年六十七歲。歷史上,他的妻子蘇氏被流放廣西,侄兒、時任禮部主事的夏克承,侄孫、時任尚寶丞的夏朝慶都被削職為民。而劇中為瞭更好的戲劇效果呈現,夏傢一門,則因夏言一人蒙冤,慘死於滿門抄斬,獨留今夏唯一血脈。但現實的夏言其實並無後代,因此今夏也是原作者空白的填充,若真有今夏,那或許她還是能在廣西尋回自己的傢人。

今夏是“六扇門”的女捕快,對於“六扇門”我也特意查瞭些資料,一查倒也發現瞭頗有意思的地方。劇中今夏所在的“六扇門”,其實與陸繹所在的“北鎮撫司”,還是有些相同之處,它的設定是一個獨立於三法司的部門,負責執行特殊任務的捕快機構。明代三法司主要指“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主要受理、審判及處理不同案件,換作現在看便是檢察院、法院以及相關的犯罪執法部門。獨立於三法司的“六扇門”有說主要負責處理江湖道中之紛爭,這種說法是起源於唐代,各朝後有不同演變。但總的來說,受理一些大案要案也是肯定的。譬如劇中一開始引入的曹昆一案便是。這宗事關兵部佈防圖失竊的案子,可是朝廷極其重視的,因此本來是給“六扇門”主理的,隻不過此案後來牽涉到“通敵謀反”,嘉靖最後交給瞭更為心腹的錦衣衛罷瞭。

另外提一下,“六扇門”其實是古代衙門的最高規格。因為普通的衙門隻有兩扇門,州府衙門則有四扇,隻有中央等級的衙門才有資格配被“六扇”(雖然劇裡的“六扇門”也隻有兩扇門)。所以,“六扇門”中的捕快與一般衙門的捕快是大為不同的,每位捕快都會配備特制的腰牌,這也是楊程萬識別今夏腰牌被人掉包的重要依據。

其實要說“六扇門”與“北鎮撫司”那個權利較大,兩者嚴格上地位是一樣的。因為“六扇門”也是直接受朝廷指揮,除瞭中央以外,其他地方官員也無權命令“六扇門”。但為何劇中會給人感覺陸繹所在的“北鎮撫司”更厲害,其實這在於皇上,明顯是嘉靖時期皇帝更寵信錦衣衛。這也使得劇中今夏雖看不過“北鎮撫司”奪去自己專責的案子,卻也無可奈何。畢竟沒有明文規章,因此作為錦衣衛的陸繹可以大條道理地讓今夏聽令於己,甚或對自己斟茶遞水,甚至……抓蟑螂。嗯,反正就是這樣……

雖然松韻小姐姐就曾在訪問中提及今夏會的隻是一些三腳貓功夫,但是作為中央直接統領的司法部門,能在裡頭任職的絕對都是能人之士。比如今夏的師傅楊程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曾任錦衣衛,與將領於大勇又是同門師兄弟,極善追蹤術與輕功,良師出高徒那可是千年不變的定律,加上從小就聰慧過人的今夏,天賦與領悟能力自是不可一日而言。別忘瞭,這小姑娘從四歲起可是瞄準瞭她祖父的手銃,愛不釋手的說。再說這從幼兒園就能以一敵三的身手,也是沒誰瞭……

還好這丫頭輕功不好,不然你讓陸繹情何以堪?

2)關於陸繹

陸繹在瞭解過後對今夏的情深,我也曾在《錦衣》的回答中涉及,在此便不多言瞭。反倒我想借此剖析一下這位錦衣衛大人的性子,在整個歷史背景下的“忠義”與“胸懷天下”。陸繹所在的“北鎮撫司”專理詔獄,處理皇帝欽定的案件。“北鎮撫司”幾乎是錦衣衛權力的象征,若大傢有聽聞過十三太保便可理解錦衣衛實力之極致。在明代,南、北鎮府司是統領所有錦衣衛的官署,而其中“北鎮撫司”才是權力的核心,所以錦衣衛中誰的權力最大,那便是要看是誰掌管著“北鎮撫司”。顯然,嘉靖年間,陸繹的父親陸廷便是這權力最大之人,也是整個歷史的大背景之一。

自陸繹母親死後,整個陸傢僅有陸廷與陸繹。而歷史上的陸傢,三代為官,均任錦衣衛,陸繹實際上是陸傢三子,在他之上有兩名哥哥,長兄任錦衣衛都指揮使,惜英年早逝;次兄則早夭,因而陸繹可以說是陸炳單傳。史實上記載的陸繹,娶的是當時吏部尚書的女兒吳氏,育有一女。歷史上對於女性的記述本來就不多,陸炳之妻也沒有留下姓氏。陸繹人生中母親缺失的這個部分,有時候想想也是與歷史不盡契合。劇裡陸繹年少喪母,使得這位官傢子弟少瞭一份童年的母愛,母親招人殺害的情景在他內心烙下瞭過於深刻的印象。

你想想,謀害者光天化日之下,公然進入陸府行刺,連他父親如此強大的錦衣衛當時都沒能護他母親周全,隻能眼睜睜看著心愛之人魂斷。這一幕的悲情渲染畢竟深入人心,卻也側面反映瞭錦衣衛這個職業結下眾多仇傢的事實。是誰殺死瞭陸繹的母親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這官場背後的波譎雲詭。作為官傢子弟的陸繹,本便逃不過這血緣生來的牽絆,這一身血緣雖使他不缺榮華富貴,卻唯獨缺失普通人更輕易擁有的世俗之愛。幼時喪缺母愛,年青時痛失友愛,父愛也因與自己志向不合而無尋,好不容易遇上今夏,卻因命運捉弄迫使他選擇放棄一生摯愛。但又有誰能來告訴他:君亦無辜?

自古朝堂紛擾,官場鬥爭,遺害的並不隻是為官者本身,更多的是對親屬血緣的連坐。祖上種下的一顆種子,即便多麼微小,在適當的土壤裡總會肆意生根發芽的,當年陸炳與嚴嵩構害夏言一事便是如此。如果“北鎮撫司”門外確實懸掛著“盡忠取義”四個字,如果錦衣衛的信念真的是懲奸除惡,那麼陸廷確實不配。君子以仁為本,堅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本是陸廷教予陸繹的信念,可當父親都無法守住信念,陸繹的孤獨可想而知。想想陸繹為救江浙一帶百姓以身犯險,不顧陸傢入局也毅然要保於大勇安全,這不是情義,不是胸懷天下,又當如何解釋?

然而事情總是有兩面,為瞭陸傢陸廷不得不明哲保身,為瞭兒子他也不得不出手相助。但或許就是這初心的層次本不相同,陸繹的“重情重義”便更顯得彌足珍貴。我想,陸炳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事或許也隻有戮屍仇鸞這麼一件:

作為陸廷之子,我始終找不到更多的原因去解釋這位錦衣衛,何以在斷情絕愛後重新重視情誼,唯獨今夏,是她的出現改變瞭他。陸繹就曾說過,今夏雖與於將軍僅有一面之緣,卻願意在自己力所能及下盡全力幫助他。這位改變陸繹的姑娘,為瞭青梅竹馬謝霄能自傷;為瞭莫不相識的淳於敏可以拔刀相助;為瞭杭州百姓安全選擇與祁夫人誓死守城。她雖貪財卻博愛天下,她的善良是骨子裡流淌的血液,正是這樣的情誼深深地影響瞭陸繹,彌補瞭他命中缺愛的缺陷,所以他願意為瞭她重新正視自身。因此,這位京城公子本可歲月無恙渡過餘生,卻願意重新秉持初心,為這天下安寧蹚一趟渾水。

真實歷史上的陸繹,雖經歷罪罰,最後由於張居正的求情,也是有所善終的。可當你仔細捋捋這一切的因由起源,肇始者又何嘗不是父輩所害?為人父母者,當以身作則,這本該是世間所期盼的美好願景。可如若父母不正,兒女不東施效顰,便是這世間最好的人性本善瞭。善良者,自有其上天之眷顧,或許有人不信,但歷史總在以它的方式訴說著屬於人間永恒不變的道理,委婉而謹慎。

3)關於藍青玄

還是想把回答過《錦衣》的一個答案內容稍稍搬運過來,畢竟藍青玄真的是我在劇中除卻男女主角最喜歡的角色瞭,而且難得歷史上也真有其人所在。

《明史紀事》便有過他的記載,主要是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燕京,內閣大學士徐階將藍道行引薦予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父子日久生厭。由於當時的嘉靖皇帝篤信道教,藍道行因而深得皇帝信任,頗有正義之心的他因敢於在皇帝面前指責當時權傾朝野的嚴嵩,而被後世有所尊稱。歷史上對於真實的藍道行也僅有幾行記錄,相反憑借著極少的記錄,《錦衣》給予瞭藍青玄這角色更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小藍認真的樣子還是很帥的!

劇中對於藍青玄一生的描寫,可以說是命途多舛。年少時父母雙亡,不務正業敗光所有祖產,好不容易遇上恩師元明,入瞭道門潛心修行,下山收瞭個合緣的徒弟,怎知丹青閣受奸人所害,變得門可羅雀,醉心煉丹的恩師因癡迷長生不老之術淪為瞭殺人兇手,害死瞭自己唯一的徒弟小新。這樣的境遇,換做普通人,或許早就瘋瞭。可藍青玄沒有。這個今夏口中的騙子,骨子裡有一種大志,平日難見,因為它一直深藏在他內心深處。他本性如歷史所載:正直有義,連陸繹都能看出他的大智若愚,因而贈他屈子所言: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真正的道門中人,通星象占卜、奇門遁甲都是最基本入門,中國的道教要追根溯源的話,是來自道傢,而道傢經典的論集便是《道德經》。這老子傳下來的經典中,既述天地萬物由來,亦言為人處事因緣。在中國悠長的歷史上,關於道教的描述有著太多的跌宕起伏,甚至有不少方士亂借道門沽名釣譽,欺瞞百姓,禍害天下。但當我們回看歷史潮流,更多會發現在各個皇朝的興亡更迭中,幾乎每個興盛皇朝天子的身邊,都總有一位能人之士。他們精通道傢哲學之思,為亂世匡扶正義,安天下以道。比如劉伯溫、郭璞、諸葛亮等。他們雖不至於全為道士,卻精通道門之術,輔助命中之人救濟天下蒼生。

所以當你明白這些真正懂得道門之法的人,是已經掌握世間萬物規律者時,你便知道他們並不同於普通的道士。他們心若明鏡,能窺透天機,懂得在世處身之法,亦識得自身的天命定數。他們,可以為瞭道義,付出所有,甚至是自己的性命,而藍青玄,便是如此。自身命運的巨變使他認清瞭自己的宿命,也使得他重新尋得自己在當下的存在價值。

我知道原著小說中的藍道行,最終為瞭道義而犧牲瞭自己的性命,雖不知劇中結局是否也如此,但是無可否認歷史上嚴氏父子的權勢倒塌,便是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的,《明史》中的這一句:“帝入方士藍道行言,有意去嵩。”便是最好的印證。這種匡扶正義的正義之士,確實沒有丟道門之顏臉,還為這歷史上的小人物渲染上屬於他的獨特光采。劇中藍青玄與陸繹惺惺相惜,願意為陸繹當那“沉底的魚屍”,助陸繹前行,不得不讓人去想這句話可能暗示著小藍同樣於原著的結局,但由陸繹安排徐大人給他在朝中有所謀劃,也是符合史實得記載。我知道不可能,但我真的隻希望小藍能有個好結局。

願你一生笑容如初。

4)關於徐階

既然都提到瞭藍道行,就再說一下徐階吧。其實前期我對於這個人物的印象一點兒也沒有,直到他第一次接見藍青玄,到後來與陸繹的接觸越來越多後,我才發現原來兩人同為一人。

原諒我,這叔,我臉盲……

徐階(劇中徐敬)這人到嘉靖後期也取代瞭嚴嵩,官至內閣首輔。歷史上記載的他與嚴嵩在朝十幾年間均謹慎以待,又因善於迎合皇上的心思故能夠久安於其位。當朝野之上嚴嵩專權,徐階起初是不肯依附嚴嵩的。於是嚴嵩經常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徐階的處境也一度十分危險,為此他改變策略,事事順著嚴嵩。甚至為瞭得到他的信任,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嚴嵩的孫子,表面上看是十分恭順。實則也是忍氣吞聲。

歷史上便是他密奏仇鸞罪狀,使嘉靖帝殺掉仇鸞,因而得到皇上信任,加上太子太師頭銜,地位進一步提高,僅次於嚴嵩。後來嘉靖帝居住的永壽宮發生火災,暫時住到瞭玉熙殿,但由於地方太小,嘉靖欲營建新宮殿。他問及嚴嵩,嚴嵩請求他回到大內住,皇帝很不樂意,便轉問徐階,徐階則猜透瞭嘉靖的心思,建議用被燒毀宮殿的剩餘材料,營建新的宮殿,建議得到瞭嘉靖帝的贊同。是不是感覺這劇情有點兒熟悉?沒錯,劇中嘉靖欲修瞻星觀一事,或許便是以此事作為原型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階繼任首輔之後,大力革除嚴嵩弊政,十分註重選拔,他先後舉薦高拱、張居正等人進入內閣。緣分總是如此,多得徐階推薦的張居正,也算在間接中救瞭後來入罪的陸繹一命。不是歷史的緣分,又能怎麼說?

5)關於嚴世藩

想想還是說說小閣老好瞭,畢竟這反派確實沒有其他影視劇來得讓人討厭。其實由於網友總笑道他是一下夫婦的CP粉頭,以及也算得上帥氣及事業有成,撇開價值觀不說,我也逃不過那句“不怕反派壞,最怕反派長的帥”的“箴言”。以至於我每次看嚴世蕃的戲份時,都全程帶入瞭這層濾鏡。然後,我便默默地去查瞭一下這位帥氣反派的資料。嚴嵩是江西新餘人,他的兒子自然也是江西人,可憐我最喜歡的彭昱暢也是他百年後的同鄉。呃……不好意思,稍微離題瞭。

《明史》將嚴世藩列入瞭奸臣傳,對於他的容貌及職業描寫,歷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

劇中對他的人物形象可以說是進行瞭一番苦心的“辟謠”,畢竟正史上記載他的容貌確實是肥胖短頸,不過這奸臣嘛……即便現實中隻是長得稍微有一點胖或醜,相信也會被後人大作文章的,後世春秋論嘛,理解。不過我倒願意相信,這小閣老瞎瞭一眼是真的。反倒是,相比《錦衣》,並不是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會刻意去呈現這個外貌特征。

瞧瞧這屬於小閣老的出場氣勢

嘉靖三十六年的嚴世蕃剛好44歲,誠如今夏所言,若不是歷史上所寫的那麼不堪,也確實是位魅力大叔。畢竟嚴世蕃也曾自詡為“鬼才”,《明史》有曰他:“嘗謂天下才,惟己與陸炳、楊博為三。”不得不說,他的自負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嚴世蕃雖然並非科舉入仕,但比起許多狀元人才,他的博聞強識絕對也沒有多少人可比。

作為工部侍郎,屬下官員貪污賄賂瞭多少錢,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要知道他爹任內閣首輔時候已經年近七旬,七十多歲的老人傢有多少精力和時間處理政務可想而知,因此這位小閣老某程度上,是為他父親分擔瞭不少政務決定。你不得不佩服,這對父子,二十年來能揣測迎合嘉靖皇帝的心思與智商,便該知有多厲害。其實你說,若這樣的“鬼才”能把心思放在天下蒼生之上,又何嘗不是一代忠臣?可惜啊,興許人各有志吧?也怪不得。

但重點來瞭!歷史上的嚴世藩光是妻妾就有27人,更不要說算上那不計其數的侍女和丫鬟瞭,這一點劇中倒也符合史實。不過吧,他始終不及他爹深情,終身隻娶一人為妻。眾所周知,劇中的小閣老十幾年來心中卻獨有林菱一人,這設定怎麼想也感覺編劇大大是在借他父親的專情,去重新填補嚴世蕃這角色立體的一個微妙念想。然而,這世間,不僅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二人確實註定瞭無法走到一起的結局。

最後總結~

有時候還挺慶幸自己讀的是歷史,這門“無用”學科,很多時候都能在生活的微小處,起到一種慰藉心靈的作用。不知不覺又扒歷史扒瞭一萬多字,走之前若喜歡,不要忘瞭點個贊哦~筆芯!

寫在最後:

這幾日因為《錦衣》的回答與文章,南雁齋收獲瞭新增的小可愛們關註,其實我是挺開心的,也非常感謝大傢的。但我在此還是想要囉嗦多一句,我這專欄真的是不定期更新,而且題材寫得也會比較雜,多是靈感所致,隨心而書,比起其他專欄實在做不到任何垂直度。如果大傢真的對歷史科普文有興趣,我也會考慮以後多寫,但真的不會保證更新速度,也怕日後會令想要關住的你失望。然而,若你真的喜歡我的文字風格與個人思緒,就關註吧!總之,能認識大傢我還是很開心~!

貼上另一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