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紹意識上傳(Minduploading)的可行路徑和具體步驟,並介紹學界、業界為此路徑鏈中相關節點所做的工作和前沿技術進展。
5.4.1 忒修斯之船問題
首先很多人認為意識上傳不可行的原因,在於認為上傳後“自己已不再是自己”。於是首先我們在這裡需要分清定義,什麼是意識上傳?意識上傳假設瞭“意識”是一個可被單獨提取出的unit,並可以以某種手段轉移,其連續性(continu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在此過程中不被破壞。
在這樣的約束下,我們應該認為“意識上傳”本身並不會造成忒修斯之船問題,可能會造成忒修斯之船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具體的轉移意識的手段。
一般忒修斯之船問題是由這樣的“轉移”手段造成的:
在計算機中模擬一個和你的大腦一模一樣的大腦,你死後雖然這個存在於計算機中的大腦和你的大腦的構造一模一樣,並和你有幾乎一樣的意識(說“幾乎”是因為這個模擬的大腦和你相比缺失瞭“我死瞭”這個知識點(小細節,不是關鍵)),但它畢竟不是你。
所以從概念上講,意識上傳本身並不會造成忒修斯之船問題。會造成忒修斯之船問題的情況主要是指意識復制/克隆之類。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用什麼轉移手段才是合理的。
5.4.2 身心二元
如果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身心二元論假設是正確的,那麼這意味著“靈”,或意識 的存在。那麼我們有理由認為必然存在某種手段,在我們對意識的本質有足夠認知的前提下,能把它提取出來並進行諸如轉移等操作。
然而,囿於目前科技和認知的局限,我們暫時無法證明身心二元論的正確性。因此,下面的討論我們都假設意識是有物質基礎的(非身心二元),即它依靠特定的大腦結構(如神經元連接的方式、神經遞質等分子的作用等)而存在。
5.4.3 Part by Part Replacement
這應該是目前看來最合理的方式,即先根據你的大腦的一部分復制出機械化的完全一樣的一部分,再通過手術進行替換。為瞭保持意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每一次替換的part不能太大,需要在一個限制范圍內(最極端也看起來最穩妥的情況是,一個神經元一個神經元地替換)。
事實上,如果你想象一下,例如neuron by neuron這種精細的替換方式,確實不會破壞意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也就不會存在“上傳的意識體並不是你”的問題。畢竟人體皮膚細胞每天都會有大量死亡並更換,除瞭皮膚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細胞替換發生。或者你想象一下,現在你頭不小心撞到瞭樹上,輕微的震蕩導致某一個神經元死亡,假設你的身體生出瞭一個新的神經元來替代它,那麼你的意識仍舊是你的意識,除瞭撞樹上的疼痛外你幾乎感覺不到什麼差別。
5.4.4 大腦掃描(Scanning)和模擬(Simulation)
5.4.1 掃描
上面已解釋瞭需要part by part替換才能合理地保持意識連續性和完整性,為瞭方便討論我們直接把part的尺度想成單個神經元(多個神經元的情況可以推而廣之)。
顯然我們可以基於某一個特定神經元的內部結構、所含信息分子(如神經遞質,但事實上一個神經元除瞭神經遞質外還有很多其他分子)的分佈、和周圍其他神經元的相對位置和連接方式等等信息,制造出一個一樣的機械神經元,然後用這個人工機械神經元將你大腦中原本的那個肉體神經元給替換掉。
如何復制出這種能夠替換你現有的某個神經元的神經元?我們如何得到它的結構?需要通過某種掃描技術。
分類討論,如果是非侵入式掃描,那麼以目前現有的主流成像技術來看,像fMRI這種技術為瞭達到特別高的掃描精度,其核磁共振可能會釋放出很大的能量,把人腦烤焦。如何在保證沒有副作用的前提下,通過非侵入式掃描完成高精度(到底要多高的精度?見 5.4.5 的討論)成像,是一個技術難點。
如果是侵入式掃描,具體有哪些方式呢?可以從具體用什麼去侵入來思考。容易想到的是納米機器人,通過血管進入大腦中,可以在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穿過各種細胞膜等,繪制出你的大腦的精細圖像,將該圖像傳回計算終端,由該計算終端根據掃描的數據完成全腦建模。
但是要如何制造出這樣的納米機器人呢?或者說需要什麼技術條件?
- 它至少需要具備能準確識別甚至理解不同分子的類別和功能的能力,因為在它穿梭在大腦裡不斷掃描的同時大腦裡各種信息分子和突觸連接都在不斷變化 故而單純的圖像記錄隻會產生雜亂的信息,因此它至少需要一定程度的智能,例如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來理解/分類/導航。
- 它在材料上要能夠和大腦的生物組織兼容,不會給大腦造成傷害,或是自己被傷害(例如被免疫細胞攻擊)。
- 它要麼能在其本地記錄海量的大腦微觀結構數據(這似乎又導致瞭另一個要求:硬件制造商能夠造出體積納米級但能存儲巨量數據的存儲單元),要麼能遠程傳輸出這些數據。
- 納米機器人本身所需要的技術條件。
5.4.4.2 模擬&算力分析
大腦有約86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突觸連接,光是
TOD
所以必須將計算機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提升不止一個維度。量子計算機
TODO
5.4.5 最小有效尺度 —— What scale can be minimally functional?
一個神經元的結構是非常復雜的[1]。由於微觀層面上高精度操作工具的欠缺和對意識的結構基礎不充分瞭解(瞭解意識的結構基礎受到人體醫學研究倫理的制約),我們並不知道到底需要把人工神經元造到什麼精度(最極端的是原子精度),才能讓它像原本的神經元一樣正常運轉從而保持意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單個神經元的層面,從整個腦的層面來看,我們也不知道需要大腦的哪些部分、各個部分需要達到多大程度上的復雜度(相較於自然人腦而言),才能讓自我意識完整地運作。
這個問題必然需要“意識的最小結構基礎”的知識才能解答。如何獲知意識的最小結構基礎?已經有一些科學傢用計算方式對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建模,試圖研究意識。但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復雜的,牽涉到意識的本質定義問題,也在更實際的層面上牽涉到如何更有力地通過有效的動物(包括人類)實驗手段來確證的問題(通過何種反饋來確證又是另一個問題)。
5.4.6 人工神經元
雖然現有的重編程技術或許能夠造出生物神經元,這顯然是比機械/電子模擬神經元更加簡單易行的方式,但是機械電子化對於意識上傳而言是必要的。
5.4.6.1 機械神經元
使用例如矽基材料等特殊材料來造出人工神經元。目前難點在於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精度問題和3D打印技術的成熟度等一系列問題。
這是一個多學科的復雜問題。首先需要適合的材料,這涉及到材料學;需要實現高精度,涉及到成像技術;即使實現瞭完美的精確到分子程度的成像,具體的替換操作也可能需要微型隻能手術機器人來實現,這又涉及到瞭機器人學,而機器人學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交叉學科,涉及到機械、人工智能中的計算機視覺等。
5.4.6.2 電子模擬神經元
事實上要造機械神經元就要經過3D打印(你可以把用納米機器人來組裝這個例外也歸為"3D打印"這個概念,這不關鍵),而這就已經要求瞭首先在計算機裡模擬出該神經元的結構。
這裡我們討論一下是否可以不將在計算機裡模擬出的這個神經元“實體化”也能完成對人腦神經元的替換(如果可以,那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意識上傳”瞭)。
大概是在計算機和你的大腦之間連接某種信號線,用於傳輸計算機中那個電子神經元的各種信息和你大腦裡那個對應的被去掉的神經元和周圍神經元互動的信息,實現雙向同步,如此一個一個地替換,理論上你的意識就上傳到瞭計算機中。這比機械飛升(機械大腦)更為高級。
5.4.7 未完待續… TODO
推薦閱讀/觀看:
1. 該視頻大致講解瞭一個合理的意識上傳路徑鏈條和技術可行性
【Kurz】你真的能上傳意識,獲得永生嗎——賽博朋克2077 @青知字幕組_嗶哩嗶哩_bilibili
2. 該回答說明瞭一個神經元的結構非常復雜
既然神經元的結構非常簡單,那麼為什麼不制造幾百億個模擬神經元來模擬人腦? – 紅燒胖大海的回答 – 知乎
參考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229130/answer/831742812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