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天文學入門(七)| 日期和時間

友谊已走到尽头 2024-08-17 15:22 1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天文學中,主要的時間尺度是根據地球的自轉(日)和公轉(年)來定義的。然而,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非標準的勻速圓周運動,所以存在著多種“日”和“年”的定義。另外,由於地球上不同位置存在著時差,所以時間的計量還要考慮到地理位置的因素。本文將介紹天文學中最常用的幾種時間概念。

日期

儒略日(JD)

儒略日是天文學傢常用的一種日期系統,它表示的是自公元前4713年1月1日起所經過的日數,從格林尼治[1]時間的正午起算,用小數表示,而不用時、分等時間單位。它的優點是消除瞭日期變化的影響,非常便於計算兩個日期的差值。公元2000年1月1日的格林尼治時間正午為JD2451545.0。一個適用於1901年到2099年的換算公式是:

當然,實際上沒有人會去手算儒略日,一般都是通過軟件獲得,所以上面的公式也沒有必要去記憶。

簡化儒略日(MJD)

簡化儒略日是儒略日減去2400000.5,註意簡化儒略日起始於格林尼治子夜。用簡化儒略日表示距離現在比較近的時間較為方便。

回歸年

回歸年是太陽在天球上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由於歲差,春分點每年退行50.29角秒,所以在一個回歸年裡,太陽走過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59°59'9.71"。回歸年也是日歷中所采用的年長,等於365.24219日。

恒星年

恒星年是地球相對於天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在一個恒星年裡,太陽剛好走過360°。恒星年長度為365.25636日。

近點年

地球連續兩次經過近日點的時間間隔,由於地球近日點在緩慢進動,因此近點年比恒星年略長,為365.25964日。

朔望月

朔望月是連續兩次朔之間的時間間隔,平均長度為29.53059日,實際值根據地球公轉位置不同在緩慢變化。

恒星月

從地球上觀察,月球在天球上環繞一周的時間,平均值為27.32166日。

回歸月

月球相對於春分點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平均值是27.32158日。

近點月

月球連續兩次經過近地點的時間,平均值是27.55455日。

我們稱之為“日”的時間單位基於地球自轉,而根據地球自轉的參照物不同,又可以分為太陽日和恒星日。由於地球公轉的影響,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這導致太陽日比恒星日長瞭大約4分鐘。

真太陽日

太陽的中心連續兩次經過子午圈的時間間隔。子午圈就是經過觀測者頭頂的一條正南正北方向的經線,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的話,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子午圈就相當於地球自轉瞭一圈。但是,真太陽日有兩個問題:

  1. 地球的公轉軌道不是正圓而是橢圓,因此不同日期的真太陽日不相等。
  2. 太陽沿著黃道移動而非天赤道,而我們知道黃道和天赤道是有23.5°的交角的,因此太陽沿黃道的移動投影到天赤道上將是不均勻的。

為瞭解決這兩個問題,人們又創造瞭另一種計日方法,也是我們現在最常使用的計日方法——平太陽日。

平太陽日

所謂“平太陽”是一個假想的天體,它以勻速沿天赤道移動,角速度等於一年裡真太陽沿黃道運動的角速度的平均值。這樣,我們就得到瞭一個均勻的時間尺度:平太陽日,即平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子午圈的時間間隔。平太陽日是現在最常使用的計日方法,廣泛用於民用計時。

恒星日

恒星日是春分點連續兩次經過子午圈的時間間隔。它比平太陽日短瞭3分55.91秒。

日出日沒與晨昏蒙影

由於地球大氣折射以及太陽大小的影響,我們觀察到的日出日沒時間並非太陽中心點經過地平線的時間。一般來說,日出日沒時間是以太陽中心點經過地平線下方50角分位置的時刻計算的。一年中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緯度,日出日沒時間都不同。

當太陽還沒有出來,或者太陽已經落下後,天空會有一段明亮的時間,這段時間稱為晨昏蒙影——早晨的叫做晨光始,晚上的叫做昏影終。根據用途不同,晨昏蒙影分為三種:

  • 民用晨光始和民用昏影終:以太陽中心經過地平線下6°的時刻計算,此時天空還是明亮的,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 航海晨光始和航海昏影終:以太陽中心經過地平線下12°的時刻計算,此時天空已經暗下來,明亮的星星開始顯現,海平面仍然可以看到。
  • 天文晨光始和天文昏影終:這是天文觀測者最常用的晨昏蒙影時間,以太陽中心點經過地平線下18°的時刻計算,這時天空逐漸變成完全黑暗的狀態,可以進行天文觀測。

日出日沒時間和晨昏蒙影時間可以在一些天文軟件上查到,也可以通過訪問晴天鐘或Heavens-Above網站獲得。

時間

真太陽時

真太陽時記錄的是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日晷上顯示的時間就是真太陽時,但是太陽的運動是不均勻的,所以真太陽時也是不均勻的。

平太陽時

平太陽時記錄平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它基本消除瞭真太陽的不均勻性(雖然仍然受到地球自轉速度不均勻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微乎其微)。

恒星時

恒星時記錄春分點在天空中的運動,也即春分點在當地的時角(時角就是春分點上次經過子午圈後所經歷的時間),它在數值上等於正位於子午圈上恒星的赤經。正因如此,天文學傢通過“中星儀”記錄恒星經過子午圈的時刻,便可以精確測定其赤經。

丹麥天文學傢羅默(Ole Romer, 1644-1710)最早設計瞭中星儀,他的另一貢獻是根據木衛的公轉估算瞭光速。他估計光從太陽傳到地球大約需要11分鐘(實際是8.25分鐘),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意識到光速可能是有限的。(圖源:《天文與人文》,鈕衛星著)

格林尼治平時(GMT)

也被稱為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它是從午夜起算的、在格林尼治地方的平太陽時。1928年,在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提議下,GMT開始用作世界時(UT)。1925年以前,為瞭避免一晚上的觀測中產生日期變化,天文學傢以格林尼治的正午作為計時起點,現在這種計時方式被稱為格林尼治天文平時(GMAT)。

格林尼治恒星時(GST)

格林尼治地方的恒星時被稱為格林尼治恒星時,它主要配合星圖使用,以找出某一時刻位於子午圈的恒星赤經。

地方恒星時(LST)

地方恒星時即本地的恒星時。從格林尼治地方開始,經度每向西1度,就從GST中減去4分鐘(向東則加上4分鐘)。

國際原子時(TAI)

國際原子時是由原子鐘所提供的時間,由於國際計量大會將秒的長度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因此TAI的秒長是真正標準的秒長,這是它與其它采用天文手段確定的時間的最大不同。

世界時(UT)

世界時最早的定義就是GMT,但是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以及地極的移動,單純采用天文觀測獲得的時間是不均勻的。目前定義瞭以下幾個版本的世界時:

  • UT0:UT0就是通過天文觀測直接獲得的格林尼治平太陽時(GMT),沒有作任何的修正。
  • UT1:將UT0經過對地球極點的漂移修正後的值,是天文學傢和海員們廣泛使用的時間,一般說的UT指的就是UT1。
  • UT2:對UT1進行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變化的修正後得到的時間,曾經作為時間的基準,但現在已經被基於TAI的計時方式所取代。
  • UTC:即協調世界時。它是從國際原子鐘獲得的,因此其秒長嚴格的等於1秒。根據需要,通過在3月、6月、9月或12月末插入或移除一秒的“閏秒”方法,使其配合地球自轉的周期。從1972年開始,UTC開始作為國際授時廣播所采用的時間,也是如今用途最為廣泛的時間計量方式。我們如今使用的北京時間,就是在UTC的基礎上加上時差得出的東八區區時。順帶一提,閏秒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隻不過大部分人根本察覺不到而已。受到閏秒影響最大的應該是GPS,因為GPS的定位是基於衛星上搭載的原子鐘,而原子鐘的時間與UTC之間是有差別的。如果發生閏秒,就要對GPS的原子鐘時間進行修正以得到UTC時間,目前GPS的原子鐘時間與UTC差瞭15秒左右。

參考

  1. ^格林尼治位於英國,0度經線也即本初子午線從此經過。由於歷史原因,英國經度局的天文臺建立在格林尼治,因此便把經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傳統的中文譯名是“格林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