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讀五步法

大奔驰 2024-06-12 18:36 5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文本解讀五步法

欣賞一首詩歌,閱讀一篇散文,看一部電影或追一部電視劇等等,可以理解為對文本的解讀。這些被創作或制作出來的東東,都可以廣義上稱之為文本。對文本的解讀,猶如對語文一篇文章的閱讀那般;可以問五個問題:第一,這篇文章講瞭什麼?第二,文章的背景是什麼?第三,為何這樣寫?第四,你怎麼知道的?第五,對你有何啟示?

文本講瞭什麼,也即文章的核心思想或觀點是什麼;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就是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的中心思想。老師會讓我們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想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就有點發憷。這種發憷並非說我們自己不會去概括,而是方法是什麼不可一概而論;但卻有標準答案這種緊箍咒讓我們望而生畏,更有甚者對概括中心思想有點恨之入骨。標準答案,常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好低級,會突然讓你意識到個體會犯錯,或者說個體達到完善是多麼多麼不容易或很困難的事情。它容易打擊我們的積極性;也會促使你認識到生活的更多面相。個體的不完滿,讓你有追求完滿或極致的沖動;也會讓你在受挫中沉思或反思。其實在骨子裡,我們常常會認為概括題應該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標準答案限制瞭我們的想象力。我們知道鉛筆刀隻能用來削,而忘瞭它的其他功用。這篇文章講瞭什麼,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說根本上就沒有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有參考答案可以,但標準似乎卻在更高層面上要求大傢都能更上一層樓。但不管有無標準答案,概括之即可。這種概括你要用你的思考你的感知去概括。我想,在這個層面上來講的話,講瞭什麼,並不是封閉式的問題,而是開放式的問題。你可以寫出你認為的任何答案。這才應是概括題的核心。

文本的背景是什麼?一幅畫、一部小說或其他的;作者創作的背景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創設出來的呢?舉個例子,祁克果創作瞭《恐懼與顫栗》,如果隻講文本中心思想的話,你可以說他講瞭作者對存在的諸多思考。但這部作品的背景是什麼呢?有的作品的背景,作者通過自傳或生前訪談或死後親友的記憶,反倒容易流傳下來。帶有很大可信度。但如果作者生前不說明,死後無人可追憶;面對這些作品,我們怎麼知道它的背景呢?因此可以通過猜測,通過想象,通過其他的方式構建作品的背景。當然這些構建的東東,你不能說它正確或錯誤;也許隻是一種理解方式而已。祁克果的《恐懼與顫栗》如果你不知道他傢庭的悲劇,他祖上強奸保姆的事實,他嫂子們相繼去世的傢庭悲劇,或許你不會理解他作品的意義,面對愛情,他退縮瞭,為何?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傢庭所謂的詛咒讓他深陷絕望的深淵。我想,因為很多人不瞭解祁克果作品的背景,而著眼於作品本身,結果就會產生誤讀。祁克果的作品導致很多讀者的誤解。這其中不乏大傢,比如卡夫卡。卡夫卡誤讀瞭祁克果;後來的讀者便會誤讀瞭卡夫卡;如此下去,有些便會成為笑話在流傳。背景很重要,它有助於更好瞭解作者或作品。

文本為何會被書寫?作者為何要創作這部作品。作者的意圖或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每部作品創作都有其目的和意義。路遙通過《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想要表達的是黃土高原農民奮鬥的意義和價值。一代又一代農民在生生不息的大地上,表達瞭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追求,對大地熱愛的生活之情。蘇菲瑪索的自傳,為何要用劇本的樣式那麼簡約?她想通過自傳表達電影演員或電影工作者的追求,劇本這種模式,對演員而言,絕對就是生活的縮影。不一定要問十萬個為什麼,但多問幾個為什麼,有助於思考力覺悟力的提升。

你怎麼知道這個文本的?同學的介紹、好友的推薦、偶爾的瀏覽、陌生人的推送等等都是你瞭解文本的渠道。你面對的這個文本,可能已有百年的歷史瞭,也可能隻有幾年的歷史。時間長短可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瞭解的渠道。渠道的增多,代表信息擴散的方式不隻一種,而是多種渠道。多種渠道去瞭解文本,會豐富你對文本的認知。觀看紐頓的黑白攝影,讓我瞬間震驚。似曾相識燕歸來,卻又於無聲處聽驚雷。似曾相識,不曾表白。偶爾網上瀏覽,可以讓我們在平實生活之中尋找那些觸動靈魂的東東。霍金說上帝不存在,地球會毀滅。這是霍金對宇宙的瞭解。山居百歲老太太說老天爺存在,毛主席就是我們的大救星。這是這位老太太對生活的理解。渠道不同,方式各異,觀點自然不同。渠道就好比高鐵,速度越快,方式越多,被你發現的幾率就越大。口碑是最好的渠道。文本讀多瞭,讀久瞭,自然就會認知到其實口碑不代表所有人的認同。所有人這三個字,很多時候代表著存在而不被感知。

文本對你有何啟示?福克納不是導師。海明威也不是聖賢。有人很討厭錢鐘書。有人太喜歡馬爾克斯。有人既喜歡杜拉斯又喜歡杜蕾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生活哪能強同?一般而言,所謂啟示就是讓你腦洞大開或靈魂被觸動。為何長篇小說後半部都不好寫?很多長篇小說,後半部不容易寫好。喜歡錢鐘書《圍城》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我覺得寫得並不好。金庸《雪山飛狐》前面幾章對白太過密集,這是其缺點。他的《鹿鼎記》最後寫得不好,有點近似於扯淡。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間很多部分其實也寫得不怎麼好。作品如同生活,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說明生活不完美。對我們啟示,就是想要始終如一,想要達到極致是多麼多麼的不容易。但正因為其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認同嘗試或努力或追求的高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