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傢好,我是“撿海螺的小姑涼”。

最近“小姑涼”跟隨廈門大學嘉庚號出瞭海,一直在海上漂啊漂。經過兩天肚裡翻江倒海、昏天暗地的適應期後,終於再次活蹦亂跳瞭!這次,我跟大傢分享一下在船上所見的一種神奇的魚——鬼頭刀(Coryphaena hippurus)。

當然,鬼頭刀是俗稱啦,在學術界,它們常用的中學名是鯕鰍(是不是很文藝),屬於鱸形目鯕鰍科,廣泛分佈於全球大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的大洋表層(0~85 m),是洄遊性魚類。鯕鰍的別稱可不止鬼頭刀一種,還有水下狐貍、萬魚、飛烏虎等,都非常有個性。

雌雄異形

鬼頭刀的魚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後漸變細。頭很大,背部很窄,成魚頭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雌性頭部正常為圓弧形;雄性頭部背面則隆起呈方形,魚臉立陡如鬼頭;這也是它們“鬼頭刀”俗稱的來源。

雄魚|圖片來源:百度百科雌魚|圖片來源:胡俊彤

然而,當它們在水下遊弋時,平展的胸鰭和背部閃著詭異的藍色的幽光,在夜裡就像藍色的幽靈一般。而在白天,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它們幾條一群,在波浪中穿梭。

你能找到魚在哪兒嗎?|攝影:胡俊彤

記吃不記打

有經驗的釣友和船員都知道,鬼頭刀是一種非常非常貪吃的魚,俗話說就是,記吃不記打。每到晚上,船員將船舷邊的燈一開,燈光照射到水面上,就會吸引來大量的魷魚,emmmm……就會形成這樣一條食物鏈:假餌—魷魚—鬼頭刀。也就是,船員們用假餌釣上魷魚,再以新鮮的魷魚作餌釣鬼頭刀。掛著新鮮魷魚塊的魚鉤一下水,就會有一條接一條的鬼頭刀上鉤。它們在目睹自己的同類被釣走後,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奔向美食陷阱。

當然,在白天,我也曾目睹鬼頭刀去追趕海面上的飛魚。在自然狀態下,飛魚、沙丁魚等上層魚類是鬼頭刀的主要食物來源。不過當看到“好吃不累”的魷魚釣餌後,它們還是放棄瞭飛魚,成為瞭人們的盤中餐。所以無論哪裡,對於鬼頭刀的描述中,都會有一句“性貪食”。

筋疲力盡的鬼頭刀被拖上岸|攝影:胡俊彤

生如夏花般絢爛

死——面色如灰

剛剛已經講過瞭鬼頭刀在水下的樣子,雖然有一點恐怖,但還是十分好看的,靜謐藍的背部,晶瑩黃的尾部。它的背部在它剛剛離水後還是會變幻著不同的藍色。

水中的鬼頭刀|攝影:胡俊彤

然而,離水一段時間後,它們身體上艷麗的色彩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黯淡的灰色和不起眼的黑綠色斑點。為什麼體色會消失呢?其實鯕鰍艷麗的色彩,並不源自體內色素細胞,而是來源於身上細密的鱗片產生的日光折射,生命力的頑強,透露自對色彩和光源的不言棄的追尋。

漸漸變灰的鬼頭刀|攝影:胡俊彤

“你可以看到它們身上的條紋和紫色斑點,也可以看到它們成群地遊動。鯕鰍真正的顏色是金色,當然隔著湛藍海水看起來更像綠色。” ——《老人與海》

鯕鰍是美麗的海洋魚類之一,也是魚類裡的顏值擔當,要是能再精明點,是不是會更好嘞?


征稿啟事

朋友們,歡迎向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海洋歡樂谷投稿!

無論是文章、攝影、漫畫、美圖、動圖、視頻還是音頻,隻要稿件能體現出海洋的奇、趣、美,展現海洋魅力,我們都來者不拒!

稿件一經采用,即可獲得相應稿酬!

來稿請發郵箱:haiyanghuanlegu@163.com。

期待與您相識!

http://weixin.qq.com/r/bkMDG7vElObrrf949xZ8 (二維碼自動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