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斯贝斯 2024-08-04 21:00 1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 中國歷史朝代,中國有多少個朝代?中國朝代更替表f="http://m.kfc.xixik.com/readme/">微信公眾號:xixikcom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 中國歷史朝代,中國有多少個朝代?中國朝代更替表中國朝代順序表: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國歷代皇帝順序表導讀(目錄)

  •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 ·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 · 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
  • · 中國朝代前綴的含義
  • · 中國皇帝的謚號、廟號和年號
  • · 中國歷史朝代持續的時間(國祚)
  • ·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英文版

展開↓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詳表

圖表:中國歷史朝代演進表(查看另一個版本)

圖表:中國歷史朝代紀年表

動畫:中國歷史朝代演變史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統治民族開國皇帝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朝約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縣華夏族禹商朝約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華夏族湯周朝西約前1029-771年鎬京陜西西安華夏族文王姬昌東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陽華夏族平王姬宜臼戰國前475-221年華夏族先秦國君世系表秦朝前221-207年來源:中國歷史朝代咸陽陜西咸陽華夏族秦國歷代國君始皇帝嬴政秦朝歷代皇帝漢朝西漢前206-公元8年長安陜西西安漢族太祖劉邦西漢皇帝列表新朝9-23年長安陜西西安漢族王莽玄漢③23年2月~25年9月宛城洛陽長安河南南陽河南洛陽山西西安漢族更始帝劉玄東漢25-220年洛陽河南洛陽漢族光武帝劉秀東漢皇帝列表三國曹魏220-265年洛陽河南洛陽漢族魏文帝曹丕蜀漢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漢族漢昭烈帝劉備孫吳222-280年建業江蘇南京漢族吳大帝孫權晉朝西晉265-316洛陽河南洛陽漢族晉武帝司馬炎西晉皇帝列表東晉317-420建康江蘇南京漢族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皇帝列表十六國304-439前趙中國朝代歌備註:①根據最新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夏朝應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當然夏商周斷代工程被人諷刺是“系統性編造歷史”,“一群老混蛋最後找到的最大的證據是幾片遠古籬笆遺址”。②需要說明的是,漢高祖既非劉邦的廟號,也非謚號。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但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傢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③王莽既無廟號也無謚號,雖然自稱新朝皇帝,但後來劉姓君主並沒有對王莽進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進行之中唯一一個沒有追封廟號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時為前代多個皇帝追封廟號,廟號也從他這一代開始泛濫。元末農民起義韓宋政權小明王韓林兒為多位前朝皇帝追封。④“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後邊,為什麼不叫“後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十六國裡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後秦。後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後秦區分。“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且像孫功達《氐族研究》所稱,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戰國時期。⑤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麗人高雲(高句麗王族,高雲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驪族群的分支。慕容寶收以為養子,賜姓慕容,因又名“慕容雲”,稱帝後恢復原姓高),實際的建立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太祖文成皇帝)。⑥慕容泓在前燕時期慕容俊在位時被封為濟北王。慕容泓在位時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立於其他政權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⑦五胡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的五胡在中國北方范圍內相繼建立的國傢,而北魏史學傢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傢撰寫瞭《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成漢(巴氐)、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燕(鮮卑)、後秦(羌)、西秦(鮮卑)、後涼、南涼(鮮卑)、西涼(氐)、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及夏國(匈奴),於是後世史學傢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傢數目遠多於16個。此外還有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十六國。不過近些年,有些出版部門認為本著民族團結不能再提“五胡十六國”,而部分教科書也改成瞭“少數民族南下”。十六國裡前秦的開國皇帝是苻健,發起淝水之戰的是苻堅,註意他們的姓氏——艸的“苻”,不是“符”,很多史料都會錯寫成“符”。⑧北魏後來和漢族融合為漢族,是五胡裡漢化最徹底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遷都洛陽,命令鮮卑貴族改姓漢姓,與漢族大地主通婚,學習漢語,穿漢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100多個鮮卑復姓改為漢人單姓,獨孤氏、賀賴氏、步六孤氏都不見瞭,轉而被劉氏、賀氏、陸氏所替代。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所以魏孝文帝由拓跋弘改為元宏。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瞭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瞭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⑨李唐一傢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7歲被襲封為“唐國公”,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昺的後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歷史上還有這一段插曲,本來西魏以前以山東地區的李姓一門為望族,這一地區有五大望族姓氏——王、盧、崔、李、鄭,其中李姓又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由此就硬性規定瞭關隴李姓為望族。有人據此認為李氏一門是破落貴族,還有說是鮮卑族大野部改李姓。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李世民的祖母、即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後妃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系。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現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並非鮮卑一族。在五代十國亂世中,沙陀人建立瞭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個王朝,建立瞭五代一半的國傢,歷史上熟知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等人,都是沙陀族人,部分歷史朝代表都誤作漢族。這是因為沙陀族的漢化程度較高,加上被賜姓,看起來誤以為是漢族。宋朝以後,沙陀族的命運就和當年的鮮卑族類似融入瞭漢族。⑩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簡稱“清”,因此把皇太極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太宗。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福臨)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傢的稱號,亦即政權之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傢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傢諸如晉、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在後代也經常反復出現,就是因為胡漢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禹貢九州的體系下活動。建國者都能找到各自對應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時期,五胡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嚴格依據地望,如北涼、南燕、前秦、後趙等等。但有一個例外,是西漢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賦予瞭王莽新政的含義。而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地望已經不能涵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國傢瞭。比如,禹貢九州並沒有包括東北和蒙古地區,所以從東北起傢的胡人也很難按照地望來取國號。從遼開始,金元等從東北亞起傢的胡人取消瞭以地望立國號的傳統,而賦予國號以意義。遼因遼水得名;金能勝鐵,故女真取國號為金;所謂“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為元;明雖然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然而也不準備恢復古制;清則是金的變體。劉邦被項羽封為是“漢中王”,楚漢爭霸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國號為漢。司馬傢世居晉地被封晉王,篡魏後國號為晉。楊堅承襲父親爵號“隨國公”,即以隨(因隨字中有“走”不吉利,故而去掉走字,造字隋)為國號。李淵在承襲父親爵號“唐國公”,故國號為唐。武則天因為出身本不顯,加上唐人認為,唐以前的盛世隻有周和漢,而周又比漢更為稱贊。為瞭表明自己其實出身顯赫,自認是周平王小兒子的後裔,國號為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任宋州節度使,國號為宋。綜上,國號的取法,宋朝以前是依據地望,宋朝以後是賦予國號以意義,還是挺有規律可循的。朝代的名稱是由什麼決定呢?大致這麼幾個來源: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等等,總而言之寓意吉祥。國號的分類從夏朝到清朝,中國經歷瞭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國的王朝更是多的讓人眼花繚亂。那麼這些國號是怎麼來的呢?歸納瞭一下,主要有六類。一是以部落名為國名: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為名的。二是以地名為國名: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三是以姓為國號:戰國初期的趙、魏、韓這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四是以原封號為國號:開國皇帝在未登基前,有過封號後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稱帝前世襲魏王,當皇帝後就以魏為國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劉邦受封漢中王,司馬炎受封晉王,楊堅襲父爵隨國公,李淵襲父爵唐國公、後又受封唐王等。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南陳更是齊刷刷保持這樣的規律,劉宋武帝即位前為宋王、蕭齊武帝即位前為齊王、蕭梁武帝即位前為梁王、南陳武帝即位前為陳王;夏,五代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興(李彝殷)被北宋封為夏王,後來李繼遷叛宋,又被遼封為夏王,故國號為夏,史稱“西夏”;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五、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國號都寄托瞭某種願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大明”在《易經》中,表示光明周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六、繼承(山寨)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唐朝時,武則天自認為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孫,改唐為周,史稱“武周”。五代時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於唐朝自居,故滅梁後以唐為號,史稱“後唐”;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故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劉姓皇帝甭管跟劉邦有無血統關系就喜歡繼承漢朝的國號。這些無非是顯示皇族的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接下來嘻嘻網根據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的國號講解其由來:夏: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傢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瞭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漢: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劉邦開始到這之後的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九個正統朝代是劉姓皇帝建立的。分別是西漢、玄漢、東漢、蜀漢、漢趙、劉宋、後漢、南漢、北漢,他們的建立者分別是劉邦、劉玄、劉秀,劉備,劉淵、劉裕、劉知遠、劉龑、劉崇,而且這裡還可以看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這些劉姓的皇帝們,從劉邦之後除瞭劉裕(劉裕自稱是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之外,劉姓隻要建國都喜歡用漢作為國號,似乎就對劉姓皇帝第一人劉邦跟他的大漢朝推崇備至。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蜀:事實上,劉備建立的政權叫“漢”,不叫“蜀”,他自認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自封是漢政權的延續,但是史學界並不認同。由於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史稱“蜀”,也稱“蜀漢”。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遊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晉:司馬昭逼魏元帝曹奐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封地隨)。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把“隨”字的‘辶’去掉改為“隋”。然而隋朝國運並沒因此而改變,三代而亡。唐: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封地唐),爵位傳至其李昞,又傳至李淵。晉陽起兵攻入長安後擁立楊侑,李淵封“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遊之故。還有一說為“天遼地寧”。至於史料記載的"遼以鑌鐵為號"應是金人 杜撰。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為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節度史,宋州成為龍興之地,故國號曰“宋”。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朱元璋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繼任者,繼續用其“明”字籠絡人心。還有一說“大明”一詞在儒傢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早就出現瞭。在易經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瞭向外擴展,割斷瞭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傢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也有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瞭天下,國號就叫大清。”於是皇太極改國號時改為大清。註釋:實際上元、明、清、國號都是兩字,分別是大元、大明、大清。大清(Daicing)也作“岱青”,是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意為勇猛善戰,後金時期也用作頭銜,意思是勇士。皇太極改國號“金”(Aisin gurun)為“大清”(Daicing gurun)後取消瞭“岱青”頭銜。當然元朝之前國號也可以加“大”、“皇”等字,比如“大唐”、“皇宋”、“大哉皇齊,長發其祥”之類。但這個“皇”、“大”隻是形容詞,那些朝代的正式國號還是“唐”、“宋”等單字。來源:嘻嘻網歷史朝代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歷朝歷代龍興之地龍興之地,指每個朝代的起源、發跡或肇基之地。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指的是朝代的龍興之地,王朝及地方政權的起源地,封地。第二種指的是開國皇帝的龍興之地,祖居地或開國君主出生地。第三種指的是開國皇帝的發跡之地,也就是政權創始人最初控制的地區。開國皇帝立國立朝後,基本都會厚待龍興之地,有的龍興之地都會有執政者的祖廟設立,有的龍興之地也會被升為陪都(如:北宋升龍興之地宋州為南京),有的則沒有龍興之地。當龍興之地發生災害或者叛亂時,有的創始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救災或平叛。龍興之地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具有迷信色彩。比如幾乎任何開國皇帝出生時,史料都會形容當天夜空紫微星發亮,當地龍氣飛騰,異象叢生,祥瑞降臨。龍興之地和五德說一樣,都和風水說法有關,認為龍興之地是龍脈所在地。從商代起就已經有瞭龍興之地的概念,當龍興之地說法在民間盛傳時,就具備很大的意義。三大“龍興之地”在中國古代,有可能、有資本統一天下的邊角地區,也就是關中、河北、東南三個。中國歷史上,最終能夠統一天下的勢力,也大多出自這三個地區之一。“山河四塞,百二秦關——關中”、“上遊之勢,臨馭六合——河北”、“龍盤虎踞,東南形勝——東南”如此特殊的地位,這三個地區被稱之為“龍興之地”、“王霸之基”。朝代奠基人建立人創立時間龍興之地夏朝禹啟公元前2029年陽翟(禹都,今河南禹州),安邑(夏都,今山西夏縣)商朝契湯公元前1559年商/亳(今河南商丘)西周古公亶父、姬昌姬發公元前1046年周原(今陜西岐山)東周姬發姬宜臼公元前770年洛邑(今河南洛陽)秦朝秦非子、嬴渠梁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秦國,今天甘肅天水),咸陽(秦朝,今陜西咸陽)西楚項羽項羽公元前206年吳中(今江蘇蘇州)西漢劉邦劉邦公元前202年芒碭山(今河南永城境內)新朝王莽王莽公元8年常安(今陜西西安)玄漢劉邦劉玄公元23年淯水(今河南南陽)東漢劉邦劉秀公元25年宛(舂陵、新野,河南南陽附近)曹魏曹操曹丕公元220年鄴(今河南安陽)蜀漢劉備劉備公元221年成都(今四川成都)東吳孫堅 孫策孫權公元222年吳郡(今江蘇蘇州)西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公元22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北魏拓跋力微、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86年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齊高歡、高澄高洋公元550年鄴(今河南安陽)北周宇文泰、宇文護宇文覺公元557年關中隋朝楊忠、楊堅楊堅公元581年關中唐朝李虎、李淵李淵公元618年晉陽(今山西太原)遼朝耶律阿保機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臨潢府(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北宋趙匡胤趙匡胤公元960年宋州(今河南商丘)西夏拓跋思恭、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公元1038年夏州(今陜西橫山縣)金朝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公元1115年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南宋趙匡胤趙構公元1127年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元朝孛兒隻斤·鐵木真孛兒隻斤·窩闊臺孛兒隻斤·蒙哥孛兒隻斤·忽必烈公元1271年漠北(今蒙古國境內)明朝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清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644年赫圖阿拉(金興京,今遼寧新賓),盛京(清,今遼寧沈陽)中國朝代順序表: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五胡十六國”是指在西晉時期北方塞外(有時包括蜀地)北方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代。時間跨度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劉淵之子劉聰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時間政權更迭,征戰不休。在入侵中國北方的眾多遊牧民族中,匈奴、鮮卑、羯(匈奴別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五大胡人部落合稱為“五胡”,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還有丁零族(翟魏)、北馬蘭羌、巴、盧水胡、雜胡、鐵弗、烏桓、九大石胡、薑、扶餘、堅昆等族。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北燕等)。“十六國”因北魏史學傢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為十六”。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個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這十六國主要分佈在華北地區和四川地區,共有成漢(巴氐)、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燕(鮮卑)、後秦(羌)、西秦(鮮卑)、後涼、南涼(鮮卑)、西涼(氐)、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及夏國(匈奴)等國。於是後世史學傢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此外影響較大的還有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十六國。五胡十六國各政權列表序號國名建國時間滅亡時間國祚/傳帝開國皇帝民族都城今地統治區域1前趙304年329年歷二十六年,傳四主劉淵匈奴族平陽,後遷長安山西臨汾西北今陜西渭水流域及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分。2成漢304年347年歷四十四年李雄巴氐族成都四川成都 3前涼314年316年歷六十三年,傳七主張寔[shí]鮮卑族姑臧武威市涼州區今甘肅西部、新疆東部、寧夏西部。4後趙319年351年歷三十三年,傳五主石勒匈奴族襄國 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和江蘇、安徽、甘肅、遼寧一部。5前燕337年370年歷三十四年,傳三主慕容氏鮮卑族龍城,後遷薊,後又遷鄴遼寧朝陽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之大部。6前秦350年394年歷四十四年,傳六主符洪氐族長安 今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江蘇、安徽、湖北、遼寧之大部。7後秦384年417年歷三十四年,傳三主姚萇羌族長安 今陜西、甘肅、寧夏及山西一部分。8後燕384年407年歷二十四年,傳四主慕容垂鮮卑族中山河北定縣今河北、山東、山西諸省及河南、遼寧一部。9西秦385年431年歷四十七年,傳四主乞伏國仁鮮卑族勇士川後遷金城,又遷苑川甘肅榆中東北今甘肅西南部。10後涼386年403年歷十八年,傳三主呂光鮮卑族姑臧甘肅武威今甘肅西部,寧夏西部,新疆東部。11南涼397年414年歷十八年,傳三主禿發烏孤鮮卑族廉川堡後遷西平青海樂都東今甘肅西部和青海省一部分。12南燕398年410年歷十三年,傳二主慕容德鮮卑族廣固山東益都西北東至海,南濱泗水,西至巨野,北臨黃河。13前涼400年421年歷二十二年,傳二主李暠漢族敦煌甘肅敦煌今甘肅西部。14夏國407年431年歷二十五年,傳三主 匈奴族萬統後遷安定後遷平原陜西橫山西北今陜西和內蒙一部分。15北燕407年436年歷十年,傳三主高雲匈奴族龍城遼寧朝陽今遼寧西南部和河北西北部。16北涼401年439年歷四十三年,傳三主沮渠蒙遜盧水胡張掖後遷武威姑臧 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五胡十六國政權列表數據來源:嘻嘻網歷史朝代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拓跋珪於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後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期,統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陜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後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傳5帝,歷25年。遼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瞭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遼”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於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於金。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於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共經歷10位帝王。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於明朝。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電視劇《孝莊秘史》裡,皇太極自稱“後金”真的是讓人笑cry)。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嘻嘻網備註:有部分學者稱元朝、清朝不是中國的朝代,那時候中國是亡國瞭,也有學者駁斥元清非中國謬論。中國歷史上由農民建立的政權正史裡算的有劉邦的漢朝,朱元璋的明朝。他們相似地對知識階層懷有不信任和一種嫉妒恨的感情。比如劉邦在士人帽子裡撒尿;尤其是出身最貧賤的,當過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更是懷疑屠殺士人,庭前杖斃大臣;反倒是貴族們建立的朝代,比如隋朝,唐朝,對這個知識階層是尊重的,這個現象值得思考。中國朝代前綴的含義中國歷史朝代裡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南朝北朝,西晉東晉,南宋北宋是後人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南北東西怎麼來區分的?嘻嘻網歷史組編輯部經過考證,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傢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傢諸如晉、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在後代也經常反復出現,就是因為後代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這些古老的區域內。為瞭表達自己的傳承,當然絕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認宗彰顯血統高貴,嘻嘻網舉例來說比如匈奴人劉淵自認是劉禪的後人,嗯,就是那個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鬥,建立的政權也叫“漢”。後世的一些朝代依照地望起名,勢必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國好多朝代名稱並不是隻有一次使用,所以現在的史學傢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詞以示區別,比如五胡十六國時代的政權幾乎都加瞭前綴以示區分: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等。五代的時候,梁唐漢晉周前都加瞭一個“後”字,同樣的還有努爾哈赤建立的金,歷史上亦稱為後金,區別於女真族與宋朝同一時代的金朝。有時又以統治的中心來區別,比如兩漢,為瞭有所區別,因為劉邦建立的漢定都是在長安,而劉秀重建的漢定都在洛陽,由於洛陽在西安以東,於是就把劉邦的漢稱為西漢,劉秀的漢為東漢,同樣的情況還有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的劃分。當然這些全部都是現代人或者後世人對以前的稱呼,當時不會這麼叫的,隻會自稱大漢,大宋,大周之類的。如果穿越過去務必註意,:)。但有一個例外,就是西夏,因為當時夏國在北宋西面,當時就已經有宋人稱夏國為“西夏”。一、“東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來區分的,就分成瞭東西兩漢,宋朝、晉朝、周朝皆如是。例如:1、周朝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後來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後人於是根據鎬京在西,洛邑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2、漢朝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附近),後來劉秀在洛陽(今河南洛陽附近)重建漢。到瞭三國時期,就把漢稱之為前漢,後漢,史稱西漢、東漢。3、晉朝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附近),晉滅亡後晉室東遷,司馬睿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史稱西晉,東晉。4、南北朝是以他們的統治區域劃分,南朝基本是在黃河以南,後來也萎縮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國北方。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陽(今河南洛陽)等,都在建康北邊,所以分南朝北朝,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5、宋朝都城在開封(今河南開封),靖康之難後,趙構登基南逃,臨安(今浙江杭州)為行在,一北一南。史稱北宋、南宋。這些都是該王朝經過一重大事件導致幾近傾覆,但是皇統皇權猶在或者可以復建,但是國都變遷過並且東西南北相距甚遠,如西周東周國都為鎬京和洛邑,就是長安和洛陽,西漢東漢也是長安和洛陽,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後來史書,更多的是口頭上,為瞭更好的記錄描寫述說,就用東西南北來區分,讓人一看一聽,就知道發生在什麼時候,歷史背景如何。另外一個朝代的命名在國號前往往加上主體位置,如蜀漢,劉備在四川建立的漢政權。二、“前”、“後”是以建立的時間先後來劃分: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後涼等。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蜀,後蜀等。在朝代裡標註“前”、“後”在十六國(“五胡亂華”)裡和五代十國裡非常普遍。不過有人要問瞭為什麼十六國裡有個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後邊,為什麼不叫“後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十六國裡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後秦。後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後秦區分。“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且像孫功達《氐族研究》所稱,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皇帝的謚號、廟號和年號

對於帝王的稱呼,上古的堯舜禹都是直呼其名的,後世為瞭表示尊重,就不好直呼其名瞭還要避諱,二則皇帝名字多用冷僻字不好稱呼,因此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廟號和謚號聯系在一起。而且談中國歷史,也無法繞開廟號、謚號、年號這幾個字眼,一般的人根本不清楚這幾者之間的差異,並且經常混淆。那麼嘻嘻網歷史組就來為讀者厘清三者的概念、淵源和區別。簡單地來說,比如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武則天就是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也是尊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漢文帝、漢武帝),後來廟號多(唐太宗、唐玄宗),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中國歷史朝代持續的時間(國祚)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持續的時間表(國祚)哪個最長?以秦統一六國後的封建王朝起算,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為止。國祚(祚,zuò。英文:Longevity of the dynasty)(1).國運。(2).皇位。指王朝理論上應該維持的時間,與王朝實際維持時間有區別。國祚有一套嚴格的計算公式,創自北宋邵雍。王朝的國祚數有的時候與實際值一致,有時候大於實際值,但是不會小於實際值。中國主要朝代的國祚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經歷瞭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1代38王,共計791年。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雒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共傳三帝,國祚14年。漢朝(前202—220年),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220年)。西漢傳12帝,共210年;東漢傳14帝,共195年。東西兩漢國祚405年(王莽建立之新朝:公元8年十二月—公元23年10月,共歷一帝)。晉朝(265—420年),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兩晉總歷時156年,傳20帝。隋朝(581年-618年),國祚38年。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繼隋朝之後的強盛王朝,國祚289年,共21位皇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兩宋歷18帝,國祚319年。元朝(1271年—1368年),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傳16帝,國祚97年。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12世、16位皇帝,國祚276年。清朝(1644—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傢。共有12帝,國祚267年。按正統朝代存續時間(秦以後)第1名、宋(960-1276年)316年國祚第2名、唐(618-907年)289年國祚(含武周690-705)第3名、明(1368-1644年)276年國祚第4名、清(1644-1912年)268年國祚第5名、西漢(前202-公元8年)209年國祚第5名、遼(916-1125年)209年國祚第7名、東漢(25-220年)195年國祚第8名、晉(265-420年)155年國祚第9名、金(1115-1234年)119年國祚第10名、元(1271-1368年)97年國祚第11名、隋(581-618年)38年國祚第12名、秦 (前221-前206年)15年國祚 第13名、新 (8-23年)15年國祚按政權存續時間(秦以後)第1名、宋(960-1279年)319年國祚第2名、遼(916-1218年)302年國祚(含西遼1124-1218)第3名、明(1364-1661年)297年國祚(含西吳1364-1368、南明1644-1661)第4名、清(1616-1912年)296年國祚(含後金1616-1636,如果不含應為276年)第5名、唐(618-907年)289年國祚(含武周690-705)第6名、西漢(前206-公元8年)213年國祚第7名、元(1206-1402年)196年國祚(含蒙古1206-1271、北元1368-1402)第8名、東漢(25-220年)195年國祚第9名、晉(265-420年)155年國祚第10名、金(1115-1234年)119年國祚第11名、隋(581-619年)38年國祚第12名、秦 (前221-前206年)15年國祚 第13名、新 (8-23年)15年國祚此表將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若合並則漢朝國祚為405年,在古代歷史學傢眼裡,西漢和東漢就是兩個王朝,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開國皇帝都姓劉而已。歷史上記載漢朝歷史的史書分別是《漢書》和《後漢書》,西漢和東漢又稱前漢和後漢。而宋朝則是將北宋和南宋合並計算國祚319年。1127年靖康之難,宋徽欽二帝被擄走後,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就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登基,史稱宋高宗。高宗指的是守成令主的帝王,從其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即可知道,後世僅把他看做中興宋朝的帝王。記載宋朝歷史的史書也僅有《宋史》一書。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東京開封,臨安也就是杭州僅僅是行在(行都)而已。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因此自秦朝第一個統一中國起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大小封建王朝雖然多達100多個,國祚超過300年的僅有一個——宋朝(國祚319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的封建王朝,當然中間也經歷的北宋和南宋的變動。強大的唐朝,也隻有289年,非常有意思的是漢朝劉秀的先祖劉發的母親,康王趙構的母親都是低微的宮女,都因為皇帝酒後唯一一次臨幸生下瞭他們,由此讓他們的後代延續瞭國祚。那麼中國大一統的朝代在持續時間上鮮有超過三百年的,這是有什麼原因呢?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朝代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中國王朝的覆滅基本上有三種模式第一種可稱作“制度崩潰”,就是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相互沖突導致國傢滅亡。比如西漢的漢元帝聲色犬馬,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後被王傢篡權。分到這個類別的有,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隋、唐。第二種可稱作“壽終正寢”,王朝延續到一定時期,民亂四起,軍隊四處奔襲。雖然國傢制度本身沒有致命缺陷,最後卻因為長期鎮壓而耗盡軍力,國傢覆亡。與制度崩潰相比,壽終正寢模式的主要作亂者是體制外的人員。明朝基本就是這種模式(如果不是民亂四起消耗瞭明朝的國力和軍隊,滿清也沒什麼希望)。第三種可稱作“外敵入侵”,時運不濟,被人滅掉瞭。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元朝有點第一種和第二種綜合的意味,但我覺得基本可以歸咎於其制度實在太差。清朝滅亡的原因太特殊,不在此處講解。朝代壽命跟人口繁衍、土地兼並、經濟崩潰、黨爭激烈、篡位頻繁、矛盾激化、分裂盛行有關。除卻氣候災變和人地矛盾這種歷史不可抗因素外,王朝壽命一看經濟周期二看體制,體制從宋來看,立國之初宋太祖作為武夫陳橋兵變,宋太宗得位不正於是選擇與士大夫共天下,不與武夫共治,於是以文統武,一群人把精力用到政治傾軋上,軟實力發達卻沒瞭硬實力。現代國傢不是不會滅亡,從東歐到中東,從南美到非洲,無論技術怎麼發展,無論時代如何,隻要社會不健康,族群生存無法保障,社會自然崩潰,重新歸於混亂,消滅掉破壞上一個秩序的因素,等待下一個秩序重建。國傢猶如修修補補的衣服,建國底子就確定瞭,之後就一直在變舊變腐朽,腐朽的是所有人,失去開拓鬥志的也是所有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真的。所以,其實可以看出來,中國主要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壓倒性多數的,是制度本身的崩潰。體制內人員站出來謀權篡位,或者由於體制人員的武力沖突而導致國力衰微,最終滅亡。各朝代都是怎麼滅亡的?秦朝滅亡時,人口並未到達土地承載極限,秦始皇的暴政引發瞭民怨四起,再加上胡亥、趙高胡整,把王朝早早斷送瞭。西漢,皇帝聲色犬馬,不理朝政,被外戚把持,滅亡。東漢,外戚與宦官相爭,最後軍頭趁機篡權,最後各地軍閥割據,漢朝滅亡。西晉,八王之亂,國滅。東晉,桓玄/劉裕篡位,國滅。隋,隋煬帝翻下很多巨大政治錯誤,楊玄感與權貴子弟紛紛叛亂,李淵等權貴起兵,宇文化及等兵變,國滅。唐,節度使制度失去控制,自安祿山起,整個體制走向崩潰已不可避免。從上述案例大傢可以看出來,各王朝滅亡主要可以細分為三種原因:1、皇帝自己胡整,國傢完蛋瞭。2、權力制衡失敗,各方文鬥變武鬥,國傢崩潰。3、軍力制衡失敗,軍頭叛亂,國傢崩潰。實際上在古代,每個朝代在前一代的基礎上都進行瞭改良。兩漢以後,官員選拔從隨意性比較大的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然後再進化到領先世界的科舉制度。政府結構,從秦朝脆弱的專權結構演化到後來分權制衡的三省六部制。宋朝時,文官政府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已經超過瞭唐朝。此後的明朝和清朝由於皇權的加強,基本都沒有發生過過去那種體制內重要將領帶兵叛亂的問題。對皇帝權力的制約,也一直在向前發展。在西漢時期,皇帝不理朝政可以導致天下大亂。到明朝時,文官已經開始不歡迎皇帝打理朝政瞭。皇帝自己玩自己的,玩一輩子,對朝政都沒有太大影響。皇帝的意志,已經越來越難以對抗文官政府的意志瞭。可以說當時已經逐步在向“虛君共和制”方向發展。所以,從這一路看來,中國古代的政治也是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尋求諸多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兩漢都是200年就滅亡,兩晉和隋處在激變之中,幾十年就完蛋瞭。唐朝堅持瞭近三百來年才完蛋,宋朝是被外敵幹掉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極度罕見。而明朝已經明顯解決瞭唐代的制度問題,國防也做得不錯,隻是運氣實在太差,碰上小冰川期,連年災荒,民亂四起,這才提前壽終正寢。如果不是小冰川期,明朝壽命超過唐朝實在不成問題。尤其是在明末,土豆和玉米已經在中國開始種植,這兩種作物大大提高瞭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極限。如果沒有小冰川期,恐怕明朝再延續一兩百年都不是問題,說不定直接推動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瞭。各個皇朝的終結原因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總的來說,由於制度的演進,他們的生命力都是逐漸增長的。宋朝、明朝主要原因並不是由於制度或者經濟,而是一些難以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中國皇朝的壽命,不能簡單歸結到一兩個要素。中國歷史年代簡表英文版A Brief Chinese Chronology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朝代中文名朝代英文名起訖年代國祚備註-夏Xia DynastyC.2100-C.1600 B.C.500備註-商Shang DynastyC.1600-C.1100 B.C.500備註-周Zhou Dynasty 879備註-—西周Western Zhou DynastyC.1100-771 B.C.329備註-—東周Eastern Zhou dynasty770-256 B.C.514備註-——春秋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476 B.C.294備註-——戰國Warring States475-221 B.C.254備註-秦朝Qin Dynasty 221-206 B.C.15備註-漢朝Han Dynasty206 B.C.-220 A.D.425備註--西漢Western Han206 B.C.-24 A.D.230備註-—東漢Eastern Han25-220 A.D.195備註-三國Three Kingdoms220-280 備註--魏Wei220-26545備註--蜀漢Shu Han221-26342備註--吳Wu222-28058備註-西晉Western Jin Dynasty265-31651備註-東晉Eastern Jin Dynasty317-420103備註-南北朝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161/195備註--南朝Southern Dynasty 169備註---宋Song420-47959 ---齊Qi 479-50223 ---梁Liang502-55755 ---陳Chen557-58932 --北朝Northern Dynasty 195 ---北魏Northern Wei386-534148 --東魏Eastern Wei534-55016 --北齊Northern Qi550-57727 --西魏Western Wei535-55621 --北周Northern Zhou557-58124 隋朝Sui Dynasty581-61837 唐朝Tang Dynasty618-907289 五代Five Dynasties 53 -後梁Later Liang907-92316 -後唐Later Tang923-93613 -後晉Later Jin936-94610 -後漢Later Han947-9503 -後周Later Zhou951-9609 十國Ten Kingdoms -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馬楚-南漢-南平-北漢Former ShuLater ShuSouthern WuSouthern TangWu YueMinMa ChuSouthern HanSouthern PingNorthern Han 宋朝Song Dynasty 319 -北宋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167 -南宋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152 遼 Liao Dynasty916-1125209 金Jin Dynasty1115-1234119 元朝Yuan Dynasty1271-136897 明朝Ming Dynasty1368-1644276 清朝Qing Dynasty1644-1911267 來源: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Remarks: C.:Century 世紀、B.C.:Before Christ 公元前、A.D.:Anno Domini 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