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傢庭教育文化的影響
二、原生傢庭的影響
三、不同的階段,內心需求和認知的影響
四、安全感到底是自己給的,還是他人給的?
五、從小缺愛的人,如何給自己安全感?
一、傳統傢庭教育文化的影響。
因為男人從小就被教育瞭要堅強,要獨立,要扛起身為男人的責任,不能哭,不能軟弱,男兒留血不流淚,喜怒不形於色,打掉牙往肚裡咽,否則就會被大傢嘲笑,所以男人的童年都很痛苦,他們要追求女生,要學會面對常態的拒絕,從小就知道要靠自己養傢,知道自己以後要扛起傢庭的責任,無法依賴別人,雖然這些經歷痛苦,但卻能磨煉出很好的品質。
而女生在童年的年紀,卻很難能體會到這些痛苦和困難,因為隻有極少的女生從小會被這樣教育,所以身為女生可以依賴,可以被包容,可以不斷的被外界滿足,但好像很少被教育要自己滿足自己,很少被教育這是你自己的責任等等。
而在不同的文化教育環境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男性和女性必然對於安全感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我們都知道,“安全感”其實是一個很虛的東西,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去說,我認為更可以把它比喻成,“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男人從小被教育的頂天立地,凡事靠自己,所以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男人從小就被教育瞭,以這樣的一種思維去解決問題,“我必須要行,我不能不行,我沒有退路,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且是靠我自己,不是依靠別人”。
而這個思維最厲害的就是不斷的從自身去找原因,知道什麼是自己可以做到的,知道什麼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是不斷自強的一種思維。
而女人大多數從小被教育瞭“不會沒關系,你還有爸爸,你還有媽媽,甚至是找個好男人嫁瞭就行”,這就導致瞭,女人會把困難外部化而變成借口,很少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無法從自身去找原因,那就永遠無法解決問題,這是從小思維未被訓練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那麼他的自我認知,就很難發展起來,也會變得怨天尤人,把困難外部化,而不是去找解決辦法,那就隻會不斷的發些負性情緒,可情緒發泄瞭,問題依然沒解決,那結果也自然不會變好。
但是,如果過度的從自我身上找原因,那也會導致自己過度的自卑,從而忽略瞭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
二、原生傢庭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還與我們從小和父母的互動有關系。
我見過很多很多原生傢庭不幸福的人,他們在感情中總是不斷的處在安全感匱乏的階段,就是因為內心這個最根本的需求從小就從未被滿足過。
就像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回避型依戀的人一旦被他人靠近,就渾身不自在,他們就會覺得別人始終都會離開我。
既然一定會分離,那就不如不靠近,通過這樣的行為來避免分離,他們就會想要逃離和他人的疏遠來借此獲得安全感,這是他們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習得的慣性相處方式;
而焦慮型依戀則和回避型依戀恰好相反,他們需要通過不斷的與他人接近來獲得安全感,而且焦慮型依戀的人,尤其喜歡試圖控制對方的一舉一動,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時刻確定對方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則能讓他感覺到自己被對方在意,被對方重視,這種確定感就能滿足他內心中的安全感。
一旦對方消失或者試圖脫離這種控制,那麼焦慮型依戀的一方就會開始不斷的指責,責怪對方想要拋棄自己。焦慮型依戀的人需要通過他人不斷的獲得外界的確定感,來增強自己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無法被他們從自身內部獲得,來自我滿足,所以和這類人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通常會讓人感到窒息的壓力。
焦慮型依戀的人,如果自身戀愛經驗少,缺乏安全感,也會很喜歡被對方控制,因為被管這件事會讓她們覺得,他很在意我,重視我,在乎我,滿足瞭內心的安全感。
我想說,無論是回避型依戀,還是焦慮型依戀,他們的安全感都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安全需要。
所以,不同的人他們需要的安全感是不同的,處在不同的情感關系階段裡的人,他們需要的安全感也是不同的,安全感的核心就是當事人不同的心理需求。
三、不同階段,內心需求和認知的影響
那麼女人的不安全感到底來自哪裡呢?
上面的例子其實說的本質是:
期望管理的問題,而期望的落差,就會造成不安全感。
比如:
男生一開始都熱情體貼,一旦男生撤回付出,女生感受到瞭對方的期望落差,而又因為“缺少自我的價值認同感”,導致自己感受不好,無所適從。
這時絕大部分女生就會從外部找原因,覺得對方不重視自己,覺得對方要拋棄自己,就會沒有安全感。
而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則會認為,你對不對我好,那是你的事,和我沒關系,你不對我好,我就找其他人對我好,因為我值得被更好的對待。
這兩者思維有著很大的差異,
原因就在於“深深的自我價值認同感”,這些都是從小不同的教育方式下,不斷形成的“靠自己”和“靠他人”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這是一個人最根本的自我認知的部分。
其次,女生嘴裡說的安全感的含義是不同的,而安全感的背後則是:需求。
比如,
有的人說是錢,是房子,是一個上進的男朋友,是信任感,是參與感,是專一感,是責任等等,這些統統都是,但都不全,因為這些說的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決定瞭,不同階層的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女生,不同的情感關系階段的安全感也是不同的。
我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瞭,
比如,
一個北漂或南漂的人來說,常年被房東趕來趕去換房子,那麼有個房子,就是她在這個階段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一個北漂或南漂的人來說,已經在大城市定居,可是沒有人可以依賴,沒有人可以照顧自己,那麼她這個階段,有個對象在自己生病的時候陪伴自己,就是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一個已經結婚的人,如果另一半不讓自己去參與他的生活,不讓對方進入他的生活,兩人缺乏信任感,那麼這時關系的參與感和被信任感,則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等等。
我想,上面的三個例子,你已經明白瞭。
被信任,被依賴,被在乎,被重視,這些本就是身為一個人一定會有的內在需要,一點都不足為奇,每個人都會需要,而當這些基本的需要無法被滿足的時候,整個人就會陷入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狀態。
也正因為,
女生沒有從過去成長的過程中,鍛煉出來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無法從自己的內心認同自己,那麼她就必然會不斷的尋求外部的認同,而這個外部的環境就是,男朋友的一言一行,因為男朋友是她在意,重視的親密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密關系。
女生內心的深處有被拋棄的恐懼,所以必然會需要確定男朋友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她們會認為“對方隻要否定我”就意味著要拋棄我,因為恐懼而擔心對方真的要拋棄我,從而無法分辨什麼是對方真的介意,什麼隻是對方的玩笑。
和這樣的女生戀愛,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因為她們內心的恐懼太多太多。
所以男生必然要不斷的付出大量的精力來安撫她內心的恐懼情緒,男生也不知道自己說的哪句話或者哪個行為就會戳中女生的痛處,而這樣相處的疲憊感,就會不斷的消耗兩人感情,從而導致男生真的會和女生分手的。
而這樣的一個循環結果,又反過來驗證瞭女生內心中的恐懼,
他果然把我拋棄瞭。
如果女生無法把自己內心中的恐懼疏通,和自己和解,他就會不斷的經歷這樣被拋棄的痛苦而無法跳脫出這個死循環。
四、安全感到底是自己給自己的,還是別人給的?
有人問我,“我和我女朋友討論瞭許久,始終不能說服對方,我認為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女朋友覺得安全感來自對方,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經常和別人說一句話“邏輯是可以自洽的,關鍵在於闡述邏輯的角度。”
你和女友關於“安全感到底是誰給的”無法討論出一個結果,就是在於你們雙方的立足點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
隻有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
可是,有的人偏不這麼想,他們會認為,他人應該為我負責。
而這個“他人”,就是男朋友。
戀愛,的確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最終為自己負責的,還是隻有自己。
什麼意思呢?
比如,
你的女朋友需要你在情感上給她安全感,可是你做不到,那麼她如果能請你下崗,她換個合格的男友上崗,那麼她就是在為自己負責。
“安全感是誰給的?”這個問題的邏輯也是同理。
如果他人無法滿足我們內心的安全感,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自己站出來,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所以女朋友請你下崗瞭。
所以你看,最終滿足安全感的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而有的人偏不這麼想。
她們會在對方無法滿足自己安全感的時候,胡攪蠻纏,任性撒潑,強勢指責,壓迫控制對方來服從自己。
你就再看看,但凡這樣做的人,有幾個感情是能幸福的?
五、從小缺愛的人如何給自己安全感?
“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類似的話,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都聽過,但是沒什麼用,他們根本做不到。
很多道理其實他們都聽過,但是他們卻在實踐中一遍一遍的去通過幼稚無理的方式去證明他對我獨一無二的愛,他們知道這些方式的不可取,但是仿佛有心魔似的非要讓他們去這麼做,如同比喻成渴望呼吸的那種感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這就是道理知道一大堆,但就是,做不到的典型例子。
我的學員中就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理論專傢。
理論和實踐的唯一區別,就是,實踐中是有情緒的,而理論是沒有情緒的。
當你在清醒的狀態下,你是沒有感受的。
所以,你能做出理性,正確的選擇。
但是在實踐中,你是帶著感受的,
比如,
缺愛的人就是會像渴望空氣那樣,渴望更多的愛,這是內心最深層次感受的需要。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一句話,真正的蛻變是非常痛苦的。
當你真正通過實踐蛻變自己後,你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那些你原來就知道的道理的真正意義。
所以,當你在實踐中,知道這件事不可取,就得改變你自己的,行為路徑。
朝著過往習慣相反的方向去做,然後在這個痛苦的堅持中,找到正向的經驗和反饋。
在這個過程中,要學著多去記錄自己的言行,去深度的思考,這個過程是異常痛苦的,這就像,你在走一條,不知道要走多久,要走到什麼時候才能有亮光盡頭的黑暗的小路,你隻能在一片漆黑中,持續的堅持走下去,你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但是,當亮光來臨的時候,你就知道,你離真正的蛻變不遠瞭,你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你原來就懂的那些道理,真正的知行合一。
這個過程中最難的就是堅持,去適應這種痛苦的感受,在這個感受的當下停下,然後適應焦慮。
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焦慮的情緒,然後在痛苦和焦慮的情緒中,找到那個理性,正確的做法,然後堅持去執行,這是靠自己的唯一解法,也就是我常說的領悟。
你是完全可以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的,而過去的那些堅持的痛苦,黑暗中的前行,都是你蛻變的根基。
我不太喜歡用“改變”這個詞,我更喜歡用“蛻變”,因為這個過程夾在著很多的痛苦,心酸、委屈和不容易。
我也經常和我的學員說,“如果一個人的蛻變,沒有經歷過半夜抱著被子痛哭,那一定是不完美的。”
僅靠自己的毅力,就能“蛻變”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毫無疑問,這是最省錢的辦法。
這時,就會有“咨詢師”這個職業的出現,來幫助你完成這個“蛻變”。
他們可以在一旁給你力量,給你安全的港灣,可以讓你隨時躲到自己的殼裡,等你痊愈瞭,再出來繼續堅持,無非就是你的腰包要更鼓一些,畢竟一個月最少兩三千的咨詢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最後,希望以上我所描述的,這個蛻變過程的心路歷程,能對你有幫助。
-
扫码下载安卓APP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