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把中東關系講清楚

圣子 2024-04-13 03:00 1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第一部分:前置知識點

一、中東國傢(地理)。

中東地區具體就指西亞和北非大部分地區。版圖記在腦子裡有助於學習理解,加強記憶。重點關註的6個國傢,伊朗、沙特、以色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如果把中東關系比作遊戲,那麼這六個國傢關系就是主線任務,其主要宗教矛盾、民族沖突、地緣政治、國際關系最為關鍵。

“主線”國傢版圖

二、阿拉伯國傢(民族)

阿拉伯國傢是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傢,老百姓主要講阿拉伯語、信伊斯蘭教,有相近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中東地區大部分是阿拉伯國傢,但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除外

大體上,中東地區主要民族有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伊朗)、猶太人(以色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民族是庫爾德人,但他們沒有自己的國傢,主要散落在中東地區多個國傢之中。

這幾大民族和睦共處是主流,不同時期又都有不同程度的恩怨糾葛,因此民族矛盾是造成中東亂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伊斯蘭國傢(宗教)

1.伊斯蘭國傢

伊斯蘭國傢也叫穆斯林國傢,是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和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傢和地區。中東地區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傢,但以色列除外。註意不要跟“伊斯蘭國”混淆,“伊斯蘭國”也叫ISIS,是一個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邊境地區的極端組織,後面會講到。

2.“遜尼派”和“什葉派”

伊斯蘭教是中東地區國傢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順從和信仰的是真主安拉,而“先知”穆罕默德相傳是接受瞭“啟示”,行使安拉給予的“使命”,傳播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其實相當於傳教士,同時,他建立瞭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因此說,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領袖,也是政治領袖。

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就出現瞭“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系,它倆主要分歧就在於誰是穆罕默德合法繼承人上,這既是個宗教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二者區別簡單說就是權力該由誰繼承

3.附加知識

本段如果看不懂可以跳過,看完整篇文章後再回頭看這段,理解起來會更方便。在伊斯蘭的教的歷史中,“什葉派”和“遜尼派”大多數時期都處於敵對仇殺的狀態。從信眾人數上看,“遜尼派”的數量遠多於“什葉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八成以上。可以說什葉派長期處於被遜尼派壓制的地位。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建立瞭“什葉派”神權政治,在這樣政治體制之下,伊朗反美反猶並將什葉派意識形態作為對外革命輸出的主要途徑,其他有“什葉派”穆斯林中東國傢就成為瞭伊朗革命輸出的主要對象(革命輸出指在本國革命勝利後,幫助其他國傢進行與本國革命性質相同的革命。)。伊朗積極向外擴張什葉派勢力,黎巴嫩的真主黨、敘利亞政府、也門的胡賽武裝,都成為瞭伊朗的鐵桿同盟和勢力范圍。

因此,伊朗是“什葉派”穆斯林的中樞,其他“什葉派”勢力主要分佈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巴林、也門等國。這裡要註意,穆斯林國傢這兩種派別都有,隻是人數、掌權情況不同。從版圖上看,“什葉派”勢力連成一條弧線,被稱為“什葉派之弧”。“什葉派之弧”最大特點是反美、反以色列。從執政上看,中東國傢目前隻有伊朗和敘利亞是“什葉派”掌權,所以伊朗堅定支持敘利亞,而其他“遜尼派”國傢大多忌憚伊朗的“什葉派”輸出革命。

什葉派之弧

至此,把第一部分的3個知識點歸納一下:

中東國傢是以地理劃分的阿拉伯國傢則是以民族劃分的伊斯蘭國傢是以宗教劃分的。中東地區是阿拉伯國傢占多數,阿拉伯民族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在世界傳播,不僅限於中東地區和阿拉伯民族,所以伊斯蘭國傢分佈范圍更廣。

明白瞭上面幾個概念,我們也順帶搞清楚瞭,什麼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阿拉伯國傢聯盟,前者是由伊斯蘭國傢組成的國際組織,後者是由阿拉伯國傢組成的地區性國際組織。


第二部分:中東國傢幾次重要沖突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對中東地區幾次較大的沖突進行歸納整理。中東關系之所以復雜,往往是宗教、民族、地緣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在理解把握時往往要站在全球宏觀視角通盤理解。

一、巴以沖突和中東戰爭

1.巴以沖突

主要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從下圖紅綠兩種顏色就能看出來,兩國的領土糾紛有多麼離譜。現在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古稱迦南,猶太人曾在這裡建立國,後來被滅掉瞭,猶太民族遭到瞭驅離和迫害,但他們骨子裡一直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傢。二戰後,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被拆分成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大約各一半,說白瞭就是一半土地給以色列,一半給巴勒斯坦。這個決議本意是好的,就是讓在二戰中被迫害的猶太人有個傢,但問題是,對於巴勒斯坦而言是不公平的。猶太人雖然曾在這裡建國,但是那是過去瞭,拿到現在來說事兒,那巴勒斯坦肯定不幹,於是以色列建國後,就和巴勒斯坦經常爆發戰爭,這就是巴以沖突。

版圖上看,以色列被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傢包圍

2.中東戰爭

剛所講的巴以沖突,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民族,為瞭獲得各自的生存空間而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巴以沖突可以看作是中東戰爭的核心環節。簡單講,巴勒斯坦被拆成瞭兩部分,巴勒斯坦不服,加上周邊國傢(埃及、約旦、沙特、敘利亞、伊拉克、也門、黎巴嫩等)的阿拉伯人對猶太人也有民族矛盾,整體上都很排斥猶太人,最終在1948年到1982年的30多年裡,爆發瞭5次阿拉伯國傢和以色列之間的戰爭,這就是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剛剛講到,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傢與以色列交戰。當時參戰的7個國傢有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和也門,他們已經組建瞭早期的阿拉伯國傢聯盟,有點類似於“小北約”,好兄弟被閹割瞭,於是一擁而上去幫忙,但在美國的支援下,阿拉伯國傢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戰爭共持續瞭6天。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1964年5月敘利亞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以色列在作戰中占領瞭部分敘利亞領土,敘利亞打的是這部分),由此爆發沖突。最終以色列全面獲勝。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這次戰爭引發瞭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瞭重要影響。主要過程是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被以色列占領的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傢先勝後敗。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從宏觀上看,以色列由於建國問題跟周邊阿拉伯國傢格格不入,屬於中東地區的“另類”。雖處於彈丸之地,但由於美國的支持,以色列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高度發達,整個國傢被“武裝到牙齒”越打越強。因此目前的狀況,就隻能打打嘴炮,或者不時偷襲騷擾搞點事情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是美國的排頭兵和橋頭堡,美國利用以色列和其他國傢的矛盾,在幕後出謀劃策制造沖突,以此來達到控制中東的目的。而對於美國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國傢自然也是恨的牙癢癢,但無奈缺少跟美國叫板的實力和勇氣。而如今敢跟美國抗衡的中東國傢,伊拉克政權被滅,敘利亞戰亂不斷,伊朗被制裁多年仍在苦撐,大多數反美政權都被折磨的夠嗆。沙特更是老油條哪個大國都不得罪,還當瞭美國的盟友,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三、兩伊戰爭

主要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矛盾引發的戰爭。首先要瞭解伊斯蘭革命。革命發生在1979年的伊朗,這是伊朗在中東關系發展變化的轉折點,後面討論伊朗和美國關系的時候還會講到。簡單來說,在伊朗,革命前掌權的是巴列維王朝,實行獨裁統治,同時高度親美,推行全盤西化。但伊朗作為歷史悠久的穆斯林國傢,西方的文化制度,嚴重沖擊瞭穆斯林的傳統,加之掌權者貪污腐敗、民生凋敝,最終爆發瞭伊斯蘭革命。“什葉派”領袖霍梅尼領導推翻瞭巴列維王朝,建立瞭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掌權一直到今天。為什麼說伊斯蘭革命重要呢?霍梅尼奉行高度反美反以政策,同時又是正統的、極具擴張性的“什葉派”,這樣的政治、宗教主張,註定伊朗要被美西方國傢和多數“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傢所針對。因而在1979年之後,伊朗一直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要把伊朗這個情況放在後面事件中加以理解。

再說回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交戰國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接壤。從1980年到1988年一共打瞭八年,時間上看,是在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後爆發的戰爭。戰爭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領土爭端。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的交界河,是兩國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掌權後,野心膨脹,想完全掌握阿拉伯河的控制權,遭到瞭伊朗的反對,這是戰爭爆發的主要矛盾。二是宗教原因。伊朗和伊拉克主流是“什葉派”,但伊拉克掌權的是國內占少數的“遜尼派”薩達姆政權。當伊朗的伊斯蘭“什葉派”革命成功後,伊拉克的“遜尼派”擔心自己政權被威脅,擔心自己國內的“什葉派”會被伊朗輸入革命。三是民族矛盾。伊朗大多是波斯人,伊拉克大多是阿拉伯人,倆方在對方的境內都屬於少數民族,因此經常發生暴力沖突。兩國都鼓動對方的庫爾德人在對方境內爭取民族獨立,借此機會給對方國傢制造麻煩和分裂,以完成自己的野心。

戰爭結果方面,其實並沒有結果。經歷過這場戰爭,雙方的領地依舊沒有變化,伊朗軍隊死亡35萬,伊拉克18萬,在聯合國協調下,兩國簽署瞭停戰協議。當然這裡也有美國的影子,霍梅尼掌權後,伊朗跟美西方交惡,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蘇聯轉為支持伊朗,美國也支持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

兩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打瞭一架,那今天,兩國關系怎麼樣瞭呢?還是敵對狀態嗎?實際上,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遜尼派”薩達姆集團倒臺,伊朗自然是高興的,因為無論新政權是“親美”還是“反美”,國內的恐怖主義和戰爭後帶來的內亂,都讓伊拉克人民都同美國勢同水火,恨之入骨。同時因為“什葉派”在伊拉克占大多數,選舉政府必然會產生“什葉派”政權。所以用“惺惺相惜、同病相憐、難兄難弟”來概括兩國現在的關系,再恰當不過瞭。

四、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1.海灣戰爭

1991年2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主要原因是伊拉克在經歷兩伊戰爭後經濟下行,想通過侵占鄰國搶占資源緩解經濟壓力,但這種入侵行徑遭到瞭聯合國和國際輿論的聯合抵制。當時科威特背後老板是美國,入侵科威特那美國面子往哪放。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薩達姆雖然在兩伊戰爭期間得到瞭美國的支持,但薩達姆屬孤傲自大的狀態,也並沒有完全追隨美國,也就是“親美”的誠意不夠。隨後美國便以“人權”為由主導瞭這次海灣戰爭,28天後伊拉克敗退,聯合國撤軍。在戰爭中,美軍運用瞭大量高科技武器,展示瞭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這次戰爭也加強瞭美國在該地區的政治、軍事存在,說白瞭就是:你們中東國傢,在政治上多多聽話,不然就得跟伊拉克一樣挨揍瞭。軍事上多買點我們的武器吧,你看多厲害。

2.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發起瞭戰爭,伊拉克戰爭也可以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實質是美國想要避開聯合國而打擊伊拉克內存在的反美政權。其實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幫助過伊拉克,兩國還是比較友好的,但是薩達姆對權力掌控的欲望遠超美國的預期,引發瞭第一次海灣戰爭,從那以後,反美政權在伊拉克生根發芽,在當時,美國支持誰,伊拉克就反對誰,你要我減產石油,我就增產,你要我用美元結算,我偏用歐元,總之就是處處對著幹。當然,一切的陰謀詭計都要批上遮羞佈,美國官宣的作戰目的是:幫伊拉克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同時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以及“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等等。2003年4月,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建立瞭民主政府,國內“遜尼派”、“什葉派”、庫爾德人,各種勢力平衡制權,美國留下大量駐軍用於打擊反美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保護”伊拉克民主。直到今天,伊拉克國內仍處於動蕩、低迷的狀態,國力衰弱不堪,難以再現當年的榮光。

伊拉克獨特的國情,註定無法建立民主政府,反倒是薩達姆這樣的戰爭機器才能把控國傢大權,伊拉克政府有硬性規定:總理是什葉派,議長是遜尼派,總統是庫爾德人。總統是名義上的,總理掌握國傢實權,理論上伊拉克不能算作是純粹的“什葉派”國傢瞭,但“什葉派”在伊拉克還是占據人口的大多數,並且跟遜尼派不可調和,伊拉克中“遜尼派”有沙特支持,“什葉派”有伊朗支持,庫爾德有美國支持,整個國傢權力分散制衡,還要堤防恐怖組織搞事,日子十分艱難。

這裡再引申個題外知識,美國打擊伊拉克的背景,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佈什宣佈向恐怖主義作戰,把伊拉克等多個國傢列入“邪惡軸心國”(反恐確有其事,但本質上還是借著反恐順道打擊反美政權),恐怖主義組織包括本拉登的“基地”組織以及衍生出來的“伊斯蘭國”(ISIS)等,這部分在敘利亞內戰部分加以介紹。

六、敘利亞內戰

從2011年年初開始,爆發瞭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敘利亞內戰是中東地區持續時間長、勢力糾紛廣的“代理人戰爭”。敘利亞這麼多年來,飽受內亂和外來入侵之苦。原因非常復雜,主要有地理位置和歷史遺留問題、內部民族矛盾和不同派別鬥爭招致外來幹涉,以及地區與域外國傢利用敘民族和內部矛盾幹涉和侵略敘利亞,以獲取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等原因。早在1979年,霍梅尼的反美態度就引發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更有媒體稱2011年敘利亞內亂更是美國中情局,利用敘利亞內部矛盾而煽動和一手策劃的。

敘利亞戰爭的內部原因,是由於巴沙爾政府的腐敗導致的,加之遜尼派國傢貧富差距過大,官僚資本主義盛行,爆發遊行示威引發內亂。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也絕不是無端生事,老百姓活不下去瞭,我不反你我反誰。這裡其實跟我們國傢早期的狀態是很像的,當年國共合作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也是這個情況,北洋政府也是官宣的名義上的政府,對北洋政府而言,國名革命軍也使反政府武裝。

敘利亞戰爭的外部原因,相對復雜,我們從交戰方來作簡要分析。交戰方大致分為三類:

敘利亞政府軍。主要是俄羅斯和伊朗支持的巴沙爾政府下的軍隊。起初節節敗退,後來在俄空軍支援下,逐步占據主動。這裡需要搞清2個問題。首先,伊朗為什麼支持敘利亞政府軍?一是敘利亞和伊朗同屬什葉派國傢,教派主張讓兩國政府聯系緊密。二是敘利亞是反美反以色列的堅定份子,與伊朗意識形態相近,兩國都遭到美國制裁打壓,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其次,俄羅斯為什麼支持敘利亞政府軍?簡言之為瞭加強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擴大戰略空間,美國打壓的國傢俄羅斯自然要支持,甚至不惜親子下場維護敘利亞政府,於是“阿鬥”就這樣被扶起來瞭。

反政府武裝。大體上可分為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區和西方國傢支持的遜尼派武裝,和美國等支持的庫爾德人武裝。這裡面的利益糾紛比較多,從國內角度看: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是“什葉派”,國內“遜尼派”經常受到欺壓,自然就起來反叛瞭。其次是庫爾德武裝,在前面講到,各個國傢都有一些庫爾德人,他們也想建立自己的國傢,趁著內亂也發動瞭戰爭。從支持國的角度看:沙特支持“遜尼派”武裝好理解,主要出於教派主張。而土耳其有自己的小算盤,土耳其境內除瞭土耳其人大約還有15%的庫爾德人,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建立瞭武裝並且要建立國傢,勢必會對土耳其的庫爾德人起到引導作用,這對土耳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於是土耳其支持的反對派,主要打擊的是敘利亞的庫爾德人。至於美國,美國借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為由,支持庫爾德人,加強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

從這裡我們能感受到土耳其和美國是有利益沖突的,即便土耳其也是北約的一份子,但是土耳其並不對美國言聽計從。所以美西方對土耳其政府持有較為敵對的微妙關系,特別是在土耳其出兵後,美國對土耳其實施瞭制裁。

極端組織。這裡主要說一下影響較大的“伊斯蘭國”(ISIS)。“伊斯蘭國”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產物,它原本是本拉登“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分支,在美國入侵後,這個分支組建瞭“伊斯蘭國”,美國在2007年向伊拉克增派軍隊後該組織受到打壓轉入地下,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之際,又重新活躍起來,並控制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部分領土,宣佈要建立“哈裡發”國傢。從這麼多年各國的打壓,極端組織仍然活躍在各個角落,足以看出這個組織的強悍戰鬥力,ISIS沒有任何國傢支持,單獨作戰時卻能吊打政府軍和反對派。

所以,敘利亞內戰從內部看,就是巴沙爾、反對派、ISIS的“三國大戰”,極端組織ISIS打巴沙爾,打反對派,企圖建立新政權;巴沙爾打反對派,偶爾打ISIS(打不過);反對派打巴沙爾,偶爾打ISIS(也打不過)。從外部看,敘利亞政府軍受俄羅斯、伊朗支持,反對派中“遜尼派”受沙特、土耳其等國支持;反對派中庫爾德武裝受美國支持,美國想借庫爾德之手,滅掉ISIS,以及推到巴沙爾政府,拔除俄羅斯在中東的這顆“釘子”;極端組織所有人都不支持。這就是敘利亞內戰的大體情況。

其實,敘利亞內戰打來打去,主要就是美俄在博弈,巴沙爾極權政府茍延殘喘,沙特和土耳其等地緣強國意欲撿漏,國內反對派趁機反攻,ISIS渾水摸魚。百姓最可憐。

至此,我們把第二部分的6場沖突歸納一下。宏觀上看這些沖突概括為3點:一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傢矛盾引發的中東戰爭二是伊拉克侵略性帶來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三是敘利亞自身政治牽動大國博弈的敘利亞內戰。這些沖突的掌握,有助於理解各國之間復雜關系。

比較有意思的是,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主角都有伊拉克,這根薩達姆政權的主張有很大關系,薩達姆更像是一個軍閥,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加之伊拉克石油儲備豐富,軍事實力號稱“第四大軍事強國”,因而極具侵略性,更不願意聽美國的招呼,而伊拉克出於中心的地理位置註定是個兵傢必爭之地。其實本身侵略性不要緊,但觸及到瞭美國利益,高估瞭自己也低估瞭美國霸權,大概就是薩達姆政權被終結的最好詮釋吧。

七、沙特和伊朗的矛盾

伊朗和沙特,牽扯的恩怨糾葛比較多,但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沖突。這兩個國傢是除以色列以外中東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傢,是該地區的前兩大石油輸出國,但關系卻是水火不容。兩國歷史久遠,為瞭方便理解,我們從一戰後開始梳理。

一戰後(1914-1918),伊朗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開啟瞭世俗化的改革。所謂世俗化改革,類似於洋務運動,主打的是全面西化,伊朗當時掌權的巴列維王朝建立瞭政教分離的政權,而但是沙特拒絕世俗化,此時在政治上已有一些分歧,但總體上也還算穩定,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暴力沖突。

二戰後(1931-1945),為瞭獨霸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遏制蘇聯在中東的擴張。美國沙特、伊朗、以色列建立瞭戰略同盟關系。同在美國的“屋簷”下,伊朗和沙特也逐漸形成瞭戰略同盟關系。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沙伊兩國雖然是盟友關系,但兩國的分歧始終沒有消失。

直到1979年,伊朗爆發瞭伊斯蘭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霍梅尼上臺後,伊朗和美西方國傢的關系全面惡化。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第一,輸出革命問題。輸出革命,是指幫助其他國傢進行與本國革命性質相同的革命,當時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也使蘇聯對我國進行的輸出革命。在當時,沙特是君主專制,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共和制。沙特擔心伊朗輸出革命威脅到自己的君主專制,便極力阻止伊朗向伊拉克、黎巴嫩等國輸出革命。而霍梅尼宣稱“沙特就是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代理人”,代表美國而非伊斯蘭的利益,激起瞭沙特的強烈不滿。

第二,教派分歧問題。霍梅尼成為瞭“什葉派”的領袖,和“遜尼派”的沙特在教派上也存在嚴重的分歧,伊朗不斷的用宗教的理論證明著沙特王室的不合法性,還鼓動在沙特的一些什葉派教徒在沙特制造暴亂事件。沙特認為霍梅尼的所作所為是在推翻沙特王朝的統治,也開始針對伊朗,1979年之後,美國出臺瞭多項制裁伊朗的法案,沙特也堅定支持對伊朗的制裁行動。而1980年-1988年的兩伊戰爭中,沙特堅定支持伊朗的對手伊拉克。兩國就這樣漸漸由同盟走向瞭對抗。

2011年敘利亞的內戰,背後都有著伊朗和沙特兩個大國的身影。兩國名義上保持著外交關系,實際上雙方對於宗教領導權的爭奪,使得兩國成為瞭中東最為敵對的兩個伊斯蘭國傢。(在“六、敘利亞內戰”部分有所提及)

2014年,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也門爆發瞭反對美國、沙特的胡塞武裝起義。胡塞武裝起義部隊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背後支持者就是伊朗。

2016年1月,沙特處決瞭伊朗的神職人員,直接引起瞭伊朗的強烈不滿。隨後兩國交惡,宣佈斷交長達7年。伊朗和沙特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是宗教主張不同引起的。兩國也曾有過蜜月期,但總體上分歧居多。2023年3月,兩國才在中國的斡旋下恢復瞭外交關系。


第三部分:簡要結論

我們從中東地區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從民族、宗教、地緣三個方向分析概括瞭中東最關鍵的六個國傢,所謂把書讀厚再讀薄,我們再把前三部分內容做一下精簡的總結。

以色列:和敘利亞等周邊阿拉伯國傢關系惡劣,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 包括沙特在內的大多數阿拉伯國傢,今天仍未和以色列實現關系正常化,彼此對立甚至敵視。是美國在中東最忠實的“代理人”,政治、軍事、經濟完全被美國掌控。

伊 朗:對以色列也處於敵對狀態,和俄羅斯、伊拉克、敘利亞關系緊密。在薩達姆政權垮臺後,霍梅尼是中東反美政權最強烈的國傢。近期有伊核問題、蘇萊曼尼被刺、向俄羅斯輸送武器等熱點。同時,伊朗是“什葉派”的核心國傢,向“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世界擴張讓其在中東地區相對孤立。

敘利亞:和伊朗關系緊密,也得到俄羅斯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府是中東地區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重要角色和伊朗很像。敘利亞受到美西方制裁,也因宗教教派問題而受到沙特等“遜尼派”國傢的排擠,加之政局動蕩,整個國傢十分衰弱,一定程度上滋生瞭恐怖主義溫床。但近期阿盟重新接受敘利亞也表明局勢正在發生變化。目前美國以打擊恐怖組織為由賴在敘利亞不走,侵占油田,巧取豪奪攫取經濟利益。

伊拉克:目前政府政治領導力不足,屬於四分五裂、喪失存在的的國傢。是名義上的“什葉派”國傢,實則“遜尼派”和庫爾德也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國內反美情緒嚴重,但又依賴美國打擊恐怖組織,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後,恐怖組織仍不時作亂。2023年重新回歸阿盟。

土耳其:本國宗教矛盾不尖銳,屬於偏西方的現代化國傢。政治上傾向中立,整體上歐洲不怎麼待見土耳其,因敘利亞戰爭導致與美西方國傢關系不和,受到美國制裁,目前戰略上逐漸向俄羅斯靠攏,而俄羅斯也一直想爭取土耳其。土耳其和敘利亞存在利益沖突,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打擊敘庫爾德人。

沙 特:是阿盟中的“老大”,作為阿拉伯國傢反對以色列,作為“遜尼派”國傢反對伊朗,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沙特雖然也是美國的盟友,但雙方更多是互相利用的關系。近些年諸如美籍記者在沙特遇害、沙特不配合美國增產石油等事件,也表明沙特政府也有意脫離美國的控制。

希望以上知識對大傢有所幫助,如有錯誤,還望及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