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聽隰州】見識“三雕”

追风少年刘全有 2024-05-15 03:12 1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作者:賈隻貴 ⎮ 主播:李巖澤

若要說隰縣民間建築藝術,不妨從“三雕”說起。

那麼,什麼是“三雕”?

“三雕”,即木雕、石雕、磚雕的總稱。是古代漢族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寺、廟、觀、庵及民居建築的點綴和延伸。大到房窯殿堂,小到日常用具,無不以它們的存在增色添彩。

古老的隰縣,漫漫的歷史長河,經過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思想激蕩,必然帶來生產關系的大變革,生產力的大發展,生存環境的大改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建造瞭大量反映農耕文明時代的民居、寺廟等古建築。其建築風格,屬於山西“三河一關”古村鎮中的黃河沿岸以臨縣磧口鎮為中心的范疇。在這些古建築中,雕塑是一個重要元素,它彰顯瞭古建築的氣勢,體現瞭古建築的美感,蘊含瞭古建築的文化,可以說是綻放於古建築中的一朵久開不敗的藝術奇葩。

民居、寺廟、道觀、祠堂、官墳、牌樓等構成瞭隰縣古建築的主體,而民居又居其首,給“三雕”提供瞭廣闊的藝術空間和極致發揮的用武之地,撐起瞭“三雕”藝術的藍天,承載瞭“三雕”豐富的文化內涵,托付瞭先民的美好夢想。隰縣民居“三雕”之木雕主要集中體現在窗欞、窗花、掛落、門匾、傢具等方面。如石傢莊曹傢大院的窗花,就能代表隰縣窗花的木雕水平。有豎條窗、雀眼窗、升底子窗、十字窗、如意窗、燈景窗等。再如諳正旗桿院大門門額木雕,各將象征子孫滿堂、幸福美滿、學而優仕的儒傢倫理道德展現地淋漓盡致。

石雕主要集中體現在民居,官墳等的柱礎石、門墩石、臺階石、拴馬石以及旗桿牌樓等。位於諳正東馬老爺墳的石門樓建築氣勢恢宏,雕刻大氣磅礴,充分彰顯瞭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磚雕主要集中在民居磚窯的面額、房屋的樨頭、屋脊、門樓、門額、照壁等。陡坡村劉氏五個大院無論建築規模,構築形制,還是磚塑雕飾,都位列隰縣民居建築的首位。尤其是每個院落裡磚窯洞面額,磚雕圖案內容豐富多變,是隰縣磚雕藝術的縮影。雕有“耕讀傳傢”的字樣、“羊、鹿、菊花、牡丹”等吉祥圖案。西頭院二門照壁的磚雕更是精品,圖案有“鹿、松、竹”組成,充分體現瞭院主人為仕路路相通、為官清白虛心、為人松柏堅貞的為官之道和做人原則。隰縣古民居雖沒有像臨縣磧口那樣飄逸古韻,沒有像汾西師傢溝那樣鴻篇巨制,沒有像陽城上莊村國傢級歷史文化名村那樣歷史久遠。但細細挖掘、好好梳理、津津品味,也不難看出這些雕刻的獨特和情趣。

隰縣現存的“三雕”作品多屬明清時期,特別是清鼎盛時期。有專傢說:“從清代乾隆末期到光緒年間,山西民居建築有瞭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出現瞭許多高質量的深宅大院。”這些精彩的民居,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有著各自的風格與造型。依附於古村落、古民居、古寺廟中的“三雕”藝術作品,競相亮相、獨領風騷,時不時地透露著古代農耕文明的氣息,體現著“三雕”藝術的獨特風格。那些雀替、鬥栱、勾頭、滴水,那些脊飾、鴟(chī)吻、望獸、急剎,那些博風、懸魚、惹草,那些柱礎石、門墩石,條階石、墻基石、壓沿石、轉角石、上馬石、栓馬石……似精彩大戲之後遺落閑置的道具,雖讓人無以置身於喧囂熱鬧的劇情之中,卻能感受到餘音裊裊的每一刻動人場面 ;雖讓人無以領略其跌宕起伏的全景全貌,卻能以此為線索尋找到曾經的燦爛與輝煌。

那些凝固在梁坊、鬥栱、雀替、樨(xī)頭、匾額、垂蓮柱、須彌座、門墩石等建築物件上雕琢的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以及故事、典故、文詞等,這些凝聚著倫理道德、宗教文化、人文思想的“三雕”作品,仿佛使整個建築有瞭鮮活的生命體征,頓時有瞭溫度和脈搏、語言與對話。這都是當時歷史時代所賦予希望的生命,復活的心靈,是曲與直的詩韻、藝與形的妙諦。所有這些又都薈萃為熠熠生輝的藝術,排列組合成蘊含深遠的文化,散發出跨時代的光芒和魅力。

中國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說 :“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三雕”建築藝術,是寄托傳統文化的豐厚載體。從隰縣現存的古村落古民居遺址輪廓或實物來看,其規模形制,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建築風格,古樸渾厚。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從建築形制看,以清代建築為主,尤其突出清中晚期建築規制 ;二是從建築分佈看,整體上處於分散狀態,不成集群,零星散落,缺乏規模。雖然縣城有張府、李府、史府、劉府四大府弟,但現已無存,也沒有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但可以想象,四大府第和隰州城內郭、馮、王、秦等眾多望族,不僅有高門深院,一定有“三雕”精品。相比較他們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層次優先於鄉下大戶,他們的鑒賞和追求會更高一籌 ;三是從雕塑風格看,屬於太行山和呂梁山脈與黃河流域、汾河流域兩邊山西雕刻藝術文化,具有實用闊氣、誠樸秀麗、粗獷大氣的風格;四是從建築用料看,磚、瓦、石、木相融合,構成瞭隰縣古建築原料的主體。在建築物中尤為突出紅沙石也就是(紫石)的運用,無論是牌坊、臺階、沿臺,還是石窯洞、窯基石以及石磨、石碾、石夯都離不開它。這或許是對“紫”色的崇拜取意紫氣東來帶好運,取其吉祥意、福壽旺。或許是因其分佈廣泛,取用方便。

隰縣民居建築中的“三雕”,對建築物的細部裝飾,就像書畫傢手中的一枚印章,鑲嵌於畫面之間,豐富而不凌亂,細膩而不瑣碎,精細而不庸俗,意深而不冗繁。通過其音、形、意的轉換,曲、直、圓的勾連,浮、透、圓的雕琢,祈福納祥、抒情寄志、求富體健、突兀顯現,躍然其間。體現瞭主人或為學之求清雅,或為官之求騰達,或為耕者求充裕,或為商者求財富,或為父母求子賢的夢想夙願。同時,對建築物本身而言,通過“三雕”傳統藝術的運用,把高大巍峨的門樓裝飾的美妙絕倫 ;凝重脫俗的照壁修飾的陰陽分明 ;探頭翹首的脊獸神態生動 ;舒翼跌落的鬥拱,振翅欲飛 ;礎石超凡脫俗,包羅萬象 ;門窗通透玲瓏,莫測變幻,匾聯溫文爾雅,意理深遠……

雕刻即裝飾,裝飾含寓意,寓意載文化。隰縣“三雕”的每件藝術作品,每個部件構圖,每個物件無不體現著儒傢、道傢、佛傢三大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無論是石傢莊曹傢大院的屋脊磚龍,體現中華之龍,騰飛之勢,還是義泉張氏大院門前石獅,體現東方雄獅,扶正祛邪,以及垛壁上雕飾的牛、鹿、麒麟等寓意著春與順的和諧,還有馮傢村劉傢、下司徒劉傢大院的大門、照壁、柱礎石等特定結構部位雕飾有祥瑞人物、納吉器物、文字祥雲、魚蟲花草,不僅將鮮花般的美麗奉獻給瞭社會,而且把極為豐富的文化寓意傳遞給瞭人類。同時,“三雕”寄托著對未來的夢想,它是屬於那個時代人們獨有對未來的希望,對生存的需求,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獨特的審美情趣,執著的藝術追求,所賦予的文化內涵。

“三雕”,消失速度驚人,搶救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義務。至今,隰縣沒有人對“三雕”這種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系統地研究整理和搶救。2010 年夏,有幸得到作傢朋友王軍一套《陽泉民間文藝叢書》,閱後甚喜,頗受啟發,隨即萌生瞭挖掘整理研究隰縣“三雕”的工作。漫步古老隰州大地,尋求歷史文化遺產,審視古建築歷史現狀,我們有收獲,也有憂慮。

隨著城鄉面貌的煥然一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古建築、古村落、古民居正在悄然消失。當然,附著於其中的“三雕”藝術作品也隨之消失。對其進行拍攝紀錄、收集整理,挖掘搶救瀕臨消失的古老民居建築藝術刻不容緩,尤其一幅幅富有文化氣息,生動形象的“三雕”藝術作品。但要把散落在千村萬戶中的“三雕”藝術作品進行斷代整理,分門別類、自成一體、編撰成書,卻又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究其原因 :一是時代變遷,戰爭焚毀,人為破壞,實物消失,斷代不清,難以全面反映;二是實物需要拍攝,文化需要研究,史料需要收集,內容需要真實,而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文化修養和知識積累,難免失之翔實 ;三是要把蘊藏在“三雕”這塊璞玉渾金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拂去塵土,除去污垢,展現於世,昭示後人,工程浩繁,責任重大,難以擔當。但從搶救寶貴歷史文物遺產出發,從“留住歷史,傳承文明”的高度思考,從“聰明運用”把文化遺產留給後人的意願來看,這是我們保護珍貴文物的一種神聖義務。

一個歷史久遠 的地方,必定伴隨著悠久的文明。正如我們拍攝和編寫《隰州尋勝》一樣,挖掘和留住過往的文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漫長的古建築歷史長河中,我們所研究的“三雕”隻不過是一滴水。

來 源:文旅隰縣

發 佈:華夏文化融媒體中心

責 編:明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