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列傳】上期回顧:文藝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巴洛克在歷史當中屬於一個不容易清晰甄別的風格,退一萬步而言,沒有經過專門瞭解,其實大部分西方歷史風格在我們眼中就是兩個關鍵詞:分別是“歐式風格”跟“古典風格”。頂多再加一個“羅馬風格”。

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詞源自於西班牙語,本來的含義是“變形的珍珠”,有“艷俗”的意思,聽起來就感覺不太好,所以作為一個形容詞“巴洛克”自帶一種“不太正經”的氣場,因而起初就是貶義詞,隨著巴洛克在歐洲慢慢風行才逐漸褪去這種不良色彩,直到如今早就沒瞭這個意思,變成瞭華貴與繁盛的代名詞。

巴洛克室內風格

但僅僅幾個詞匯無法述說清楚巴洛克的本質與特點,今天咱們一起來瞭解,看看這個風格能給我們設計工作帶來什麼養分。

發軔之地

關於巴洛克風格的形成問題,如果認真細說起來將會變成綿長的歷史課,所以我們將以一個精簡方式陳述,就是著名的“時間、地點、事件“法。

話說16世紀中期,位於歐洲南部的意大利在都城羅馬召開一個著名會議,主題是討論“天主教會的核心地位問題“,史稱“特蘭托宗教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這個會議歷時瞭整整18年,可見其艱難程度,與會者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及法國四個國傢的教士,會議最後的成果之一就是天主教獲得認同,其教皇是所有宗教教會的最高權威。

“特蘭托宗教會議”

會議結束後意大利的天主教就希望主導一種藝術風格來向教徒傳達凱旋與勝利的畫面,同時掩飾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的社會與經濟危機,因而這個風格從定調開始就有著浮誇與幻象感,慢慢的這個風格就被稱作:巴洛克。

於是乎,在1560年到1660年期間,意大利境內興建瞭大量巴洛克宗教建築,還用巴洛克手法去重新裝飾或者翻新過去的老教堂,巴洛克就這樣慢慢在意大利的藝術探索中被有意形成,其後傳到法國獲得進一步放大,此為後話,我們先按下不表。

風格特點

瞭解一個古典藝術風格必須要抓“關鍵幀”,因為風格與風格之間經常存在交叉重疊,很多時候我們說某個設計是某個風格時,通常隻表示這個風格元素存在更多,比例更高,在古典歷史風格中,純粹一種風格用到極致的情況其實不多。

巴洛克誕生期間剛好與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傢同一個時期,那時候科學研究獲得質的飛躍,比方“日心說”的提出,還有光學新認識等,在此背景中,善運用光結合空間節奏也成為巴洛克建築的重要特點,另外,音樂劇的舞臺元素也成為當時藝術傢借鑒的靈感,最後則是大量形象化的浮誇雕塑裝飾構件。

哥白尼與“日心說”

於是我們首先發現瞭三個關鍵詞,分別是“善於用光”、“舞臺感”及“浮誇雕塑裝飾”,最後一點幾乎貫穿瞭大量古典風格,因為那時候的建築師大部分都是畫傢、雕塑傢與石匠出身。

擁有這幾個特點的代表作品位於羅馬,叫“聖馬利亞·德拉·維多利亞教堂科納羅小禮拜堂”,被視為早期巴洛克風格的重要作品,設計者為吉安·勞倫佐·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是意大利17世紀極為著名的雕塑傢、畫傢及建築師,此人後面會重點介紹,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禮拜堂。

科納羅小禮拜堂

禮拜堂的視覺焦點在居中的雕塑上,雕塑作品有獨立名稱叫“ 聖特蕾莎的狂喜”,講述瞭西班牙聖女聖特蕾莎一個夢中體驗的故事,貝爾尼尼將時間定格在左邊天使輕擊右邊聖女這一個瞬間,自然光源透過上方天窗間接射入,配合頂部材質反射成一道道金光,這種引人入勝的戲劇效果處理,配合大堂一種舞臺化結構設計,讓看的人感覺自己在看一幕戲劇,好像天使隨時都會擊向聖女,視覺上充滿瞭動感與張力。

《 聖特蕾莎的狂喜》

巴洛克建築另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建築立面”的雕塑化,建築師們通常喜歡采用弧形制造一種波浪起伏的立面,膨脹與收縮的形態除瞭讓立面有誇張的視覺深度效果,更是讓人感覺建築擁有生命力,似乎是能呼吸的有機體。

巴洛克建築立面圖

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羅馬的“四泉聖嘉祿堂“(外文名:Chiesa di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設計師為佛朗西斯科·波洛米尼(Borromini),我們可以感覺到建築的凹凸感非常強,陰陽虛實的變化很明顯,有一種會隨時會“變形”向人撲來的感覺。

四泉聖嘉祿堂

我們發現上述兩個建築存在一個共通點,無論室內或者室外,建築表面的裝飾都誇張到極致,這種極致除瞭體現在繁復程度,還有制作材料的豐富,比方大理石、石膏、白鐵皮、青銅、灰泥、甚至黃金等都會被設計師采用,其裝飾手法跟哥特那種重視裝飾,細節繁復的風格十分相似,可能是彼此都跟宗教聯系密切相關。

所以大傢在甄別巴洛克風格時候,應該密切關註這幾個特點,並註意前面談及的比例問題。

大神貝爾尼尼

巴洛克風格中的典型設計師就是前面談及的貝爾尼尼,他是巴洛克藝術中中風格最鮮明的代表者之一,作為藝術傢的他身份多重,一生高產,分別從事過繪畫、雕塑、建築、舞臺設計甚至煙火(煙花)設計等。

貝爾尼尼

因為貝爾尼尼設計瞭大量羅馬主要建築作品,包括雕塑及噴泉,所以羅馬城裡主要的風格可以說是貝爾尼尼確立的,坊間甚至流傳一句話“羅馬是貝爾尼尼的羅馬”,可見其地位的海拔有多高。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建築,現在可以從貝爾尼尼的雕塑作品來瞭解巴洛克風格,某些時候一種藝術風格的覆蓋是全方位的,比方巴洛克除瞭建築雕塑,還有繪畫、音樂甚至文學等領域的的表現。

我們選一個大傢應該比較感興趣,同時又是典型巴洛克風格的作品,這個作品充滿瞭荷爾蒙氣息,名為《被擄掠的普洛塞庇娜》,是貝爾尼尼23歲時的創作,雕塑的故事背景源自希臘神話,左邊那個猙獰男子叫冥王,被強行抱住的美貌女子就是普洛塞庇娜,因為冥王被其美貌吸引,於是忽然從地府冒出來搶走其作妻子,所以這是一個超越陰陽界的“耍流氓”事件。

《被擄掠的普洛塞庇娜》

作品讓人最震撼的地方是貝爾尼尼采用大理石這種硬朗材質居然雕刻出柔軟、剔透、潤澤的肌膚感,精美絕倫,單純看圖片就感受到肌膚肉感,除此之外,女子的抗拒與厭惡,男子的喜悅與沖動,被貝爾尼尼塑造得栩栩如生,頭發與衣服的細節也絲毫不馬虎,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匠心精神。

此時我們來瞭解一下巴洛克在雕塑中的體現,主要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造型上采用曲線與曲面等生動形式,突破瞭古典及文藝復興的端莊和寧靜的規則,著重強調變化和動感,與建築的理念是一致的。其二則是打破建築空間與雕刻的界限,使它們互相滲透,強調綜合的藝術形式,這一點我們從前面的建築作品中就領略過。

除瞭貝爾尼尼為代表的雕塑,巴洛克風格在繪畫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比利時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等等。

巴洛克風格繪畫《夜巡》

凡爾賽宮

談巴洛克不聊法國可謂難以服眾,曾幾何時大傢一度認為巴洛克源自法國,原因多數因為洛可可風格的緣故,大部分人無法清晰辨認這兩種風格,甚至認為兩者是同一回事,但其實彼此隻能說是近親,具體的區分我們留待談洛可可風格時候再聊。

話說17世紀之際,法國的政治與社會背景十分適合藝術文化發展,統治者有意將巴黎打造為歐洲藝術中心,而此時“統治”各個藝術領域長達5個世紀那麼久的羅馬風日漸式微,畢竟審美總會疲勞,所以當巴洛克風格從意大利傳到法國,立馬獲得快速的傳播發展,落地生根。

首先意大利的建築師被法國宮廷盛情邀請到法國參與設計,比方1664年時候路易十四的宅邸盧浮宮拓建就請來意大利巴洛克的“名角”貝爾尼尼,他的設計方案提供瞭典型的巴洛克形式,采用律動的線條,波浪紋的走勢,可惜法國人認為少瞭古典韻味,沒有采納,在法國人眼中,講究比例勻稱,平衡及線條簡潔的古典風格建築才是正統,因而巴洛克風格在法國多數用在瞭室內設計中。

貝爾尼尼版的盧浮宮設計方案圖

真正集法式巴洛克之大成的作品是凡爾賽宮,這個宮殿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荒地,1624年時候路易十三在此修建瞭一座兩層的狩獵行宮,他去世之後兒子路易十四繼承皇位,在其完婚後就決定將皇傢行宮從盧浮宮遷出,而新的行宮就在父親狩獵行宮的基礎上進行改建,變成著名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

宮殿的建築外觀其實還是比較標準的文藝復興風格,講究莊重與雄偉,樸實與優雅,設計者為J·H孟薩,他保留瞭路易十三時期狩獵行宮的建築結構,正面朝向城市,在兩側增加瞭長長的翼樓,建築正面由25根軸線組成,圓柱組合的前凸部分與墻壁表面的凹入交替出現,讓整個立面工整之餘顯出一種律動的靈氣。

其中最具法式巴洛克色彩有幾個地方,比方朝向花園的大長廊,這個長廊鏈接瞭國王與王後的房間,並在此陳列瞭他們豐富的藝術收藏品,長廊兩邊裝點瞭無數閃耀的鏡子,很多銀制的陳設品都由當時頂尖的工匠精心制作,帷幔上是精美絕倫的金線刺繡,拱頂則是唯美的錯視畫,記述瞭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歷史場景,經過這樣一番設計,巴洛克那種講究動態與幻象感的形式完美呈現瞭出來。

凡爾賽宮的大長廊

除瞭長廊還有宮殿北側的巴拉蒂娜小教堂的聖壇,小教堂有開放式的拱門與拱廊,還有非常多的窗戶,讓空間的光亮度充足並且呈現出一種通透感,這也是巴洛克常見的采光手法。

巴拉蒂娜小教堂

最後是坐落於花園中的大特裡亞農宮,宮殿遠離瞭喧囂的朝堂,是比較私密的宅邸,宮殿由多座建築組成,每座隻設一層,分列左右,中間通過開放式的柱廊鏈接,這個柱廊有一對一的的粉色大理石圓柱,支撐瞭一條線性橫簷梁,梁上再架上平屋頂,這座低矮建築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就采用瞭巴洛克風格中常見的視覺透視手法,讓空間顯得更加寬廣。

大特裡亞農宮

當代啟示

我們從前面的作品及人物故事中瞭解到,巴洛克不管在建築、平面或者雕塑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分別是:強調光的使用、善於運用動態制造幻象感、豐富並且浮誇的裝飾細節等,其精神內核是希望透過藝術形式呈現一種繁盛景象,而不論其真實與否。

在如今時常提倡“不再談風格”的時代,巴洛克對我們還有什麼樣的參考價值呢,其實在21世紀60-70年代興起的“後現代主義風格”中會看到巴洛克的應用,後現代主義是種新舊融合、兼容並蓄、甚至帶點玩笑意味的折中主義風格,有大量對古典風格的重新應用,這是其中一個情況。

後現代風格建築

同時,巴洛克因為有特定風格意象所以不會完全消亡,比方如今我們看到比較多的商業設計應用在於電影、服飾、妝容及軟裝設計當中。

巴洛克風格妝容

比較著名的巴洛克風格電影有《巴黎春夢》及《戰爭與和平》,主要體現在場景佈置、空間運用、佈光手法、及傢具服飾等。

巴洛克風格電影

服飾其實屬於巴洛克在當代設計中時常重現的主要載體,所以時裝界甚至形成瞭“新巴洛克”這樣的稱謂,其中最擅長玩巴洛克風格的品牌是意大利米蘭的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巴洛克風格的服裝沒有修身的要求,偏向寬松與華麗,給人一種圓潤感,同時羽毛、大簷帽、蕾絲、花袖都是巴洛克的經典元素。

巴洛克風格的當代服飾

在用色上巴洛克常見的顏色有金銀色、寶石質感的紅黃藍綠等,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某個年代盛行的風格會導致其時任何物件的風格都以其命名,基本到瞭沒理由的程度,所謂的理由都是後世強行附加的,同樣的情況還有洛可可、維多利亞等。

而室內設計中除非有特定的目的,一般不會徹底的還原巴洛克,普遍都是借其元素或者手法進行結合運用。

融合巴洛克風格的當代室內設計

其實要看在中國地區的巴洛克,建議大傢可以去上海,因為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建築曾經大量湧入中國,上海的董傢渡天主教堂、上海匯豐銀行都能找到比較地道的巴洛克元素。

上海董傢渡天主教堂

我們今天的分享到這裡,感謝各位,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