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日本加緊侵略中國,蔣介石忙於圍剿中共,不僅如此,蔣介石建立及助長的國民黨特務系統,在全國各地安插特務,形成密集的特務網絡,企圖“連根鏟除”所有的中共組織。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共臨時中央決定由上海遷至瑞金,紅軍也展開對國民黨的反圍剿之戰。此二事,是中國史的重要事件。也是在這段被稱之為“白色恐怖”最猖狂的時期,中共地下組織成員為完成上級安排的任務,須與國民黨特務鬥智鬥勇,展開步步驚心的博弈。

要知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少中共地下組織成員在這過程中慘烈犧牲,且大部分犧牲者至今身份未明,這除瞭因為他們在執行任務時,不斷更換身份偽裝自己外,還因為他們在執行任務時,常遇到突發狀況被迫犧牲,連當時的同伴都不清楚犧牲者到底是誰。但也正是他們,中國偉業才有瞭今天的模樣。遺憾的是,關於他們的故事,僅少部分留存在某些地方文史或口述史上,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

孫甘露的《千裡江山圖》,聚焦在1933年前後,發生於上海的國共諜戰。諜戰圍繞的正是中共重新搭建秘密交通線,轉移在上海的重要人員到瑞金一事。中共通過層層地下組織成員,成立上海臨時行動小組,專門負責轉移任務。豈料人員尚未聚齊,會議現場被國民黨特務破壞,在場人員均被捕,且遭受特務不同方式的拷問。陳千裡,臨危受命,孜身一人到上海重整小組,繼續這項絕密任務。

這本書所提及的參與此項任務的中共地下組織成員,都是主流歷史中未被提及的平凡小人物,孫甘露在創作這個故事時,參考瞭大量的史料,且將虛構的故事放置於真實的歷史現場中,讓讀者在感受孫甘露筆下緊張刺激的諜戰情節過程中,也認識那段歷史,以及當時上海與廣州的社會文化。因而這本書也被稱為“不為人熟知的革命史”。(施晨露《報道 | 孫甘露長篇新作登場:上海,至暗時刻,一段不為人熟知的革命史》)

眾人肩負的任務涉及中共中央最重要的部分,既絕密又危險。由於國民黨特務組織在中共組織裡安插瞭線人,而中共地下組織也在國民黨各層搭建瞭情報網絡,所謂國共諜戰,無疑是人心之戰。信任與猜疑,坦誠與保留,考驗著雙方的意志。這也是本書的亮點之一。雖然孫甘露十分坦白地交代每個人的心理活動,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信息可以提供什麼信息必須保留,讀者都能知曉眾人的多方考慮。然而,讀者絕對不會想到,這些看似正當的坦白裡,其實還隱藏著敵軍的偽裝與假意。因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己也要充當一名能識別敵方的精明的地下組織成員,透過孫甘露拋出的線索,來辨別出現在眼前的人,是敵是友。

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參與感,除瞭諜戰中的暗號和攻防技能外,還有受刑的體驗。特務拷問地下組織成員時,使用的招數奇多,書中提及僅是其中一部分,不過孫甘露並沒有將其忽略,而是通過對地下組織成員受刑的細致描寫,來襯托他們經受考驗的精神。但是,這本書文案雖將故事稱之為“隱秘而偉大”,它並不是贊歌式文學作品,在人性的描述上,孫甘露還是把握住瞭尺度。既然是平凡人,面對誘惑與刑罰,意志動搖、叛變、為敵軍提供情報都是會發生的事,甚至想吃兩頭飯的成員,也存在於其中,受刑細節一點點展現,就像拋給讀者的思考——如果是你,面對這樣的考驗,你會做出如何的決定?

《千裡江山圖》中沒有《千裡江山圖》,但有著上海與廣州的歷史景象。這本書讓人驚喜之處還在於,它盡可能還原歷史現場——在描寫廣州的部分,使用瞭粵語表達。在書中,他們強調一個細節,當年在廣州的地下組織成員,需要懂粵語才能留在廣州繼續完成任務,不熟識粵語者處境十分危險,隻能離開。當上海臨時行動小組的部分成員回到廣州時,為瞭掩人耳目,與當地人相處自然也需使用粵語表達,因此,書中在這部分的文字處理上(對話),使用粵語表達,無疑構建瞭符合歷史現實的情境,一方面凸顯成員們的謹慎,另一方面也暗示他們所處環境之危險,更重要的是,在這部分情節中,實際還埋藏瞭挖出敵方間諜的伏筆,讀者若不讀得細致,怕是難以發現作者在這裡佈局的用心。

近年來,不少早期革命敘事都以中共為主要視角展開,甚少從國民黨切入,《千裡江山圖》在篇幅分配上,幾乎國共各半,以此展現雙方力量相互滲透、博弈的緊張氛圍。有瞭國民黨特務的種種考慮,以及各處陷阱的設置,才能凸顯中共地下組織身處險境的程度,以及他們破解困境的難度,以此展現他們的機智與應變能力,平凡卻又不平凡,意在於此。孫甘露多年的文學創作經驗積累,讓這部作品保持一貫水準,即使這隻是他在諜戰方面的初次嘗試,而眾人對他及這部作品的不同說法的稱贊,在此不再贅述。隻是,這部作品所采用的以他者視角來凸顯主角光環的敘事手法,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