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耳屎有多大?在自然界,有能力掏耳屎的動物並不多。所以說,很多動物這一輩子,都未曾掏過耳朵。例如前肢已特化成鰭狀的鯨類,就沒有辦法享受這片刻歡愉。而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就有著最大的耳屎,長達25厘米。那人類呢,一生不掏耳朵,會發生什麼?

藍鯨的日積月累的耳屎,會像樹木年輪一樣呈帶狀交替變化,科學傢會通過耳屎推測它們的生命歷程

有這麼個新聞,一位42歲的婦女時常覺得耳朵不通,聽不清東西還嗡嗡作響。忍瞭20多年,她才去找醫生求助。結果發現,她的耳道早就被耳屎堵死瞭。而她也明確地表示,自己這20多年來,都未曾掏過耳朵。當那塊“耳屎巨無霸”被掏出後,她的聽力很快就得到瞭恢復,宛如重獲新生。

類似這種長期不掏耳朵,耳道被耳屎堵住的傳聞,我們自幼應該就聽過不少瞭。但是,醫生和專傢的建議更多是,人類是不需要掏耳朵的。 在美國,每年都有12500個孩子因使用棉簽掏耳受傷而被送進急診室。頻繁掏耳,除瞭爽之外就是頻繁受傷瞭。所以這耳屎,我到底是掏還是不掏瞭?

瞭解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耳屎。人類之所以能產出源源不斷的耳屎,全賴耳道內的耵聹腺。它能分泌一種淡黃色的油性分泌物,名字也叫做耵聹。

電鏡下的耵聹腺分泌物,圖源:sciencephoto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分泌物能黏附灰塵、皮屑和其他異物。所以說,耳屎的本質就是耵聹、灰塵以及皮屑等的混合物。它主要由60%的角蛋白,20%的脂肪酸和10%的膽固醇組成。

正所謂,屎亦有道。和鼻屎一樣,耳屎也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首先,保留著一定量的耳屎,能保證耳道的溫暖和濕潤。而耳垢亦能使耳道空腔變窄,對強聲波起緩沖作用,使鼓膜不易被振傷。另外,這種粘稠的分泌物還能阻擋異物入耳,例如將粉塵和小蟲子等拒之門外。

當然,耵聹最重要的,還是抑菌殺菌的作用。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代的一些醫生就喜歡把掏出來的耳屎,塗抹在傷口處以舒緩疼痛。隻可惜耳屎無法大量投產,這種重口味的土方法才沒有大規模流行。傷口不抹耳屎不要緊,但若沒有瞭耵聹庇護,我們的耳道則很容易發生感染,後果很嚴重。

你耳朵“黴”瞭

例如,有新聞報道,一名女子去足浴店掏耳後,耳朵竟感染瞭“腳氣”。是的,你沒聽錯,就是“腳氣”。最常見的真菌感染部位,是在腳上,也被稱為腳癬。但去完足浴店掏耳後,女子的雙耳就感染瞭真菌。現在,她的外耳道壁及鼓膜佈滿瞭一層厚厚的白苔,上面附著灰褐色的絨毛狀物,被診斷為真菌性外耳道炎。所以,最好不要去美容院采耳,因為你真的不知道“采耳大師”用的是什麼“陳年耳挖”。

其實,就算不主動掏耳朵,我們耳屎也會自動“遷移”。原因是耳道內的細胞,本身就會由內向外移動。如果在耳道深入點上一個小墨點,過幾周後再觀察你就會發現,它其實已經發生瞭明顯的位移。所以耳垢,也能隨著這種細胞運動自動被帶出。而在正常情況下,附著在外耳道表面的耵聹,也會慢慢變得幹燥。隨著日常咀嚼、張口等運動,耳道內的耳屎就會松動脫落,並排出體外。

這樣看來,我們確實不需要掏耳朵。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隻需在洗澡或者洗臉時,把耳道外的耳垢洗去即可。當然,這隻是一般情況瞭,因為並不是所有耳屎都是那麼聽話的。

相信很多人已經註意到,耳屎其實也有油耳和糠耳之分,被稱為“濕性耵聹”和“幹性耵聹”。而這,也讓掏耳朵的問題變得復雜瞭起來。正常的情況下,糠耳屎就像是薄片的幹痂,顏色呈黃白色比較酥脆。

糠耳屎

但油耳就不同,呈蠟黃色或棕褐色的粘稠油狀,黏糊且油膩。無論摸上去還是看上去,都有點像兌瞭油的廣式紅蓮蓉月餅餡。

油耳耳屎,把他想象成月餅餡就不覺得惡心瞭

那為什麼有的人是油耳,有的人卻是糠耳?而這兩種耳屎類型,掏耳朵有什麼講究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先聊一下狐臭的問題。講到這,可能油耳的人已經心頭一驚瞭。是的,油耳的人,絕大多數都有狐臭。人們經常將狐臭當做一種疾病。而古往今來,狐臭者在中國也受盡瞭嘲笑和排擠。但事實上,所謂狐臭其實也隻是正常體味的一種,與腋窩的大汗腺有關。而除瞭會產生刺鼻難聞的氣味以外,腋臭並不會對人體有直接的健康危害。

大汗腺(左)和小汗腺(右)示意圖

哺乳類有兩種汗腺,分別為大汗腺(又稱“頂泌汗腺”)和小汗腺(又稱“外泌汗腺”)。大多數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皮膚的絕大部分區域都分佈有大汗腺。但人類的大汗腺則不同,主要集中在腋窩、鼻翼、腹股溝、會陰及生殖器等地方。另外,耳道、眼瞼和乳暈部位,也存在著大汗腺的變型。而乳白色的大汗腺分泌物,其本身也是無色無味的。也就是說,出汗多並非是狐臭的根本原因。但問題就在於,腋窩皮膚的表面還定植著各種菌群。當這些微生物與腋窩的分泌物反應,便會分解產生難聞且刺鼻的異味,而這才是狐臭的根源。所以說,腋下的大汗腺越發達,也就更容易引發狐臭瞭。

盡管狐臭不是病,但尷尬氣味帶來的心理負擔,也讓很多人選擇手術切除腋下的大汗腺,從此與狐臭一刀兩斷。不過,切除大汗腺這種手術,也隻能在東亞地區受歡迎瞭。究其原因,倒不是外國人沒有狐臭,反而是狐臭在他們之間太常見瞭。在英語中語境中,狐臭會被直接稱為“體味”(body odor)。因為這幾乎是每個外國人的特征,沒有“體味”才罕見呢。你有我有,大傢都有的東西,自然不必斷大汗腺避狐臭那麼狠瞭。而相比做手術,他們在日常中則更青睞一個叫香體露的東西。

全世界的狐臭分佈圖,藍色有狐臭、黃色無狐臭

從全世界的狐臭分佈圖就可以看出,歐美白人等地幾乎人人都是狐臭,但在東亞地區則剛好相反,狐臭人群隻占瞭很小部分。而非洲的黑哥哥則更慘,沒有一個是不狐臭的,是的,一個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與東亞人第16號染色體上ABCC11基因的rs17822931突變有關。這個突變,會使大汗腺不那麼發達,所以東亞人也就不那麼容易出現狐臭瞭。而學界也推測,這個突變大概發生在四萬年前,是東亞人祖先適應寒冷氣候的結果。

但當東亞人丟失掉狐臭的同時,我們的雙耳也開始慢慢變幹,由原本的油耳變成瞭糠耳。其實,決定有無狐臭的基因,和決定油耳和糠耳就是同一個基因。而從病理學角度分析,耳耵聹腺和腋下的汗腺都屬於頂泌型的大汗腺。由此可見,狐臭和油耳確實是一對難兄難弟,有狐臭的人,耳屎多半也是油膩膩的。

國外流行的各種香體露,有止汗、殺菌抑菌和掩蓋氣味的作用

但需要強調的是,不要看到別人是油耳就認定他有狐臭。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勤塗香體露,基本上能做到抑制體味瞭。而且,也別以為有突變基因加持的東亞人就能與狐臭絕緣,三天不洗澡那味道也讓人夠嗆。另外,狐臭和油耳,也都屬於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而這也是狐臭和濕耳在全球范圍內占主導地位的原因。

AA為無腋臭、糠耳,GA和GG為有腋臭、油耳

在全球耵聹幹濕類型的分佈,也是歐美多油耳,東亞多糠耳。另外,即便是在中國油耳和糠耳也有明顯的地域之分。基本上越往南,油耳人群就會越壯大。所以,這也難怪,粵語中形容聲音或歌曲好聽,經常會用到“聽出耳油”一詞。若在糠耳較多的北方,這詞可能就得變成“聽出耳渣”瞭。

中國17個人群的耵聹表型及基因頻率,可看出明顯的地域性

鑒於兩種耳屎類型的不同,中國人和歐美等地的掏耳朵工具也略有不同。在糠耳較多的中國,傳統的掏耳朵的工具一般為耵聹鉤。這是一個金屬的小勺子,能將耳屎一勺勺地挖出來。不過,幾乎都是油耳的歐美國傢則不同,棉簽才是他們首選,很多人都喜歡在洗澡後用棉簽掏一下耳朵。

傳統耵聹鉤

確實,耵聹分泌旺盛的油耳,其實比糠耳更容易發生耵聹栓塞。特別是在粉塵較多的環境下,耳屎堵耳的情況就更是常見瞭。但無論是棉簽還是耵聹鉤、糠耳還是油耳, 其實都不建議養成掏耳朵的習慣。這裡就不說一個手抖把耳膜捅穿的極端情況瞭。日常用棉簽等掏耳工具,其實更容易將耵聹往耳朵內推,堵塞耳道。而尖銳的掏耳朵工具,就更容易刮傷耳道引起感染瞭。到時候,就不是單純的“耳背”瞭。

例如,澳洲有一位37歲的女子,睡前就喜歡用棉花棒清潔耳道。某天,她就突然聽到一陣刺耳的聲音,伴隨著劇痛她的耳道內還流出瞭惡心的膿液。在聽力測試中,她的左耳就被確定為“中度耳聾”。但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還更加駭人。她的耳道已發生嚴重的細菌感染,其耳朵後方的頭骨已被啃噬得像一張紙那麼薄。

經過5個小時的手術搶救,她的耳道才得以重建。而耳科醫生也在她的受損組織內找到元兇,原來是一塊匿藏瞭5年的棉花纖維。如果再遲點發現,細菌可能就要啃穿她的頭骨,引起顱內感染瞭。而到時候,後果將更加嚴重。另一位用棉簽掏耳惹上麻煩的男子,就發生瞭嚴重的顱內感染。當時,他已經癲癇發作,暈倒在路上才被送進瞭急診室。所以說,最正確的掏耳方式就是“不掏”,清理耳屎的事就交生理吧!但若雙耳已經感到不適,出現發癢、聽力下降等問題,則請盡快就醫。這時,清理耳屎的事也該由專業的來!

Earwax.WikipediaBody odor.Wikipedia耳背20年原是耳屎作怪.搜狐健康.2007.07.31Jason G Goldman.The mysterious properties of the wax in your ear.BBC.2016.05.03鐘彩萍,何小英,文彩輝.外耳道耵聹栓塞的治療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0):105-106張悅,白妍雙,龔軼.腋臭發病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8,27(10):167-169Yoshiura K,et al.A SNP in the ABCC11 gene is the determinant of human earwax type[J].Nat Genet.2006,38(3):324-30.杜若甫,肖春傑,黃瑞珍, 張士賢 ,王源遂, 郭德良,陳慎堅,張衛紅,冶福雲 , 趙 鋒.中國 17 個人群中的耵聹基因頻率 及幹型基因地理分佈圖[J].遺 傳HEREDITAS.1997,19(6):21-24Rachael Rettner.Woman Develops Horrifying Skull Infection After Cleaning Her Ears with Cotton Swabs.LiveScience.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