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靜居寺

体验师 2024-05-20 12:00 9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光山縣靜居寺,一座千年古剎,一座可以讓你安靜、幹凈和虔敬的禪寺。每年,每月,每日,總有絡繹不絕人群趕往寺廟。當你走進寺廟,不管之前是落迫、沮喪、悲戚、愁苦、絕望,還是興奮不已、得意忘形、躊躇滿志、目空一切,你都會感到安靜、幹凈,心中充滿虔敬。光山靜居寺,不僅是修身養性之所,還為我們營造一個無限安寧的夢境。  

靜居寺牌坊

  來光山遊,不去靜居寺,不成遊也!  凈居寺坐落於大蘇山上,乃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光山凈居寺門發源地。天臺宗又稱法華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靜居寺建於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60年),由名僧慧思和尚結庵。相傳齊天保五年,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爛漫、萬木爭榮的時節,高僧慧思來到大蘇山,隻見四周群山環抱,群峰隆起,一峰獨尊,好一處人間勝境!他正細心思量,忽見一位白發老者路過,便問老者姓,答曰“蘇氏”,又得知此地有南大蘇山、北小蘇山,遂想起臨行前師父曾對他說“遇三蘇則住”的話,於是決定在此結庵。他再尋老者,已無影無蹤,便料定此人乃山神也。山神點化慧思在大蘇山結庵傳授佛法,在當地一直是老幼皆知的美談。

公元560年,釋智顗冒著戰火慕名千裡投奔大蘇山,師從慧思7年,苦心修習“法華三昧”,精研《法華經》,一日豁然開朗,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蘇開悟”。智顗在大蘇山學識精進,創立瞭“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系統的天臺宗佛學理論,於公元567年受師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傳授佛法,後於公元575年入浙江天臺山,建國清寺,開宗立派,弘揚佛法,創立佛教天臺宗。智顗一生著述甚豐。日本天臺宗佛教信眾盛贊他為“中國的釋迦牟尼”“天臺智者大師”。

公元706年,唐朝的律宗大師道岸率弟子鑒真等從長安返回大師的故鄉光州,為追念天臺“二聖”(慧思、智顗),亦為報恩傢鄉,在大蘇山建造瞭氣勢恢宏的寺院,始名凈居寺。道岸建寺時造塔於山頂,相傳塔頂有紫雲如華蓋,凝久而不散,望到祥雲有瑞兆,因而得名紫雲塔。寺分三進兩院,一進天王殿,二進觀音殿,三進大雄寶殿,東、西兩院以寺廟中心線呈對稱分佈,建築體系完整,風格古樸典雅,鼎盛時期(唐、宋)僧超千人,房過千間,殿、堂、樓、亭、臺、塔、廊等古建築成群,後三次毀於兵火,屢毀屢建。北宋乾興中(約1022年)修復,宋真宗題名"敕賜梵天寺"石刻5個大字匾額,故又稱"敕賜梵天寺"。

  靜居寺依山而立,是一個融匯瞭佛教文化、人文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的多元聚合載體。建國初期列入省文物保護古建築。曾對殘存的舊舍進行補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凈居寺位於大蘇山南麓,寺廟依山傍水,寺廟前為放生池,水面波光粼粼,池中塑有觀音塑像。這裡山奇水秀,青蔥翠綠,風景如畫,抬頭仰望紫雲塔,氣勢非凡,令人心生敬畏,整個建築設計都是"三高兩矮"式的房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

  寺廟門前是幾株唐柏。 傳說寺門前的古柏皆為唐朝道岸禪師同定易二和尚合栽。數株唐柏中的一株,其上寄生瞭銀杏和檀樹,這棵樹,被稱為“三異樹”。此樹需三四人才能合抱,至今鬱鬱蔥蔥。

唐柏後,才是山門。兩扇木門斂縮素樸,上懸小小匾額“敕賜梵天寺”。這是宋真宗的真跡,堪稱“鎮寺之寶”。山門是一面紅色磚墻,上有徽派馬頭墻裝飾,古樸莊重,頗有歷史滄桑感。

凈居寺周圍,地表植被等諸因素的完美結合,使凈居寺有著獨特的豫南山鄉風光,尤以山水靈秀,形若"九龍捧聖",狀如"四水歸池"的大景觀引人入勝,以星羅棋佈,交相輝映的小景觀令人賞心悅目。

前殿西側盡頭是整理發掘出的歷代碑刻,因為歷史原因,有些石碑字跡已殘缺不全,但其中明朝沈紹慶重刻的蘇軾《遊凈居寺詩並敘》保存完整,是寺中又一鎮寺之寶。

  公元1079年,宋代大文學傢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下獄。後來,蘇東坡僥幸保住性命,被發配到黃州任團練副使。1080年初,蘇東坡一行離開汴梁南下,途經光山,慕名遊覽大蘇山凈居寺,寫下瞭《遊凈居寺詩並序》。他在詩中寫道:十載遊名山,自制山中衣。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不悟俗緣在,夫身蹈危機。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回首吾傢山,歲晚將焉歸。全詩充滿瞭對凈居寺的依依不舍之情。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當時的心情已趨於平靜,“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凈居寺已成瞭蘇東坡的靈魂傢園,“回首吾傢山,歲晚將歸焉”,蘇東坡已經將那裡當成瞭自己的傢,當成心靈的歸宿瞭。 蘇東坡達到黃州後,還念念不忘凈居寺,先後幾次回到凈居寺,在那裡觀察山色,談佛論經,結廬讀書,低吟淺唱,流連忘返。後來,人們把他在凈居寺的讀書處辟為“東坡讀書堂”。

從東側殿出來,再往東走有一條石階小路直通山頂紫雲塔,據說紫雲塔在唐朝時已經修建,後毀於戰火,此紫雲塔為這兩年剛剛重建的。

  大蘇山並不高,大約十幾分鐘即可沿石階上到紫雲塔下,站在紫雲塔的塔基座上遙望遠方,一片低矮丘陵高低起伏,丘陵上樹木茂密,茶園滿野,景色壯美。你可靜下心來,體驗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拋開一切煩惱,沉浸在這一片刻的寧靜中……

  踏進凈居寺的那一刻,無論多心煩意亂,都能在這古樸古香的氛圍安靜下來,工作的不順、情感的糾纏、人生的得失,在這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凈居寺,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更是一個情感的寄托。每年,每月,每日,來自四面八方的老老少少都來這裡上香祈福,它是讓每個光山人倍感自豪的地方,老一輩的人對著後輩,本地人對著外地來的朋友,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著凈居寺的傳說,這片神聖的凈土,拉近瞭天地和人心的距離、自然和人的關系。  據說凈居寺建寺院時大殿所用的木料,多是從這口井裡扯起來的。這口井對建寺院立瞭功,所以人們就叫它"功德井"。  這口井怎麼個立功呢?據說唐朝有個叫道岸的老和尚,帶著幾個小和尚雲遊,一天他們來到大步嶺,看到四周景色好,就決定在這裡建廟。開始他們四處化緣備料,打算先蓋起大殿。一天,一個擔水煮飯的和尚說:"那山坡下的井裡有一個根豎著的木頭,能不能扯起來作蓋大殿用?"眾和尚跑去一看,真的有一根木頭露出水面,他們就用繩子套住木頭扯瞭起來,一看,原來是根又粗又直的大梁。剛把大梁扯起來,井裡又有一根木頭冒瞭出來,大傢又扯瞭起來,原來是根管用的柱子。就這樣,你扯起來一根,它又冒出來一根,和尚們一口氣扯起來一大堆木料。道岸和尚好喜歡,便叫管建殿的小和尚算算木料夠不夠?建殿的小和尚算瞭算後說道:"夠瞭,夠瞭!"小和尚話音剛落,大傢再怎麼也扯不起來瞭。說也不巧,那個數數的和尚算錯瞭。後來,蓋大殿還差三根,和尚們隻好到山上砍來三棵松樹補上。千百年來,從井裡址起的檁子始終不壞,而從山上砍來的早已爛掉瞭。水井裡的是從哪裡來的呢?據說當年八仙經過大步嶺時,呂洞賓掐指算到這裡要蓋寺院,就從頭上拔瞭一毛,吹口氣飄到井裡,就變成瞭檁子。他臨走時,就把這些交給土地爺管著,還說:"以後和尚扯井裡的檁子蓋廟,隻要數數的和尚說聲‘夠瞭’,你就不要給瞭。"所以,數數的和尚說聲"夠瞭",那井裡的再咋也扯不起來瞭。不過也有人說,以後在晴朗的夜晚,每當明月當頂時,還隱約可看到井水裡的頭。

凈居寺不僅有雄偉壯觀的廟宇,還有典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古文化。凈居寺生態旅遊開發區景點很多,記載於縣志的有"大蘇山""紫雲塔""翠燭峰""東坡讀書堂""功德井"等十二處,還有廣為流傳的、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遠映""二門觀天""仙人洞""釣魚臺""油鹽罐"等十二處,此外,還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異樹",唐柏寶菊花等古木名卉,令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遺憾的是有好幾處景色已經成為瞭歷史,隻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