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畬族最盛大、最崇高、內容最豐富的傳統民族祭祀慶典活動,全方位展現瞭畬族的民間舞蹈、民間飲食、民間刺繡等傳統文化特色,今天小編就為大傢盤點瞭畬族三月三亮相的那些民俗藝術,一起感受一下這個民族獨特的人文魅力吧!

三月三當天在畬鄉,定會看到畬民三五成群相互對山歌的壯觀場面。畬族人善山歌,也極其喜愛民間樂器。山歌嘹亮之下,嗩吶笛子吹瞭起來,回蕩村中,悠揚回轉。

在此起彼伏的歌聲裡,畬族姑娘當然也不會閑著,她們盛裝出席,表演起極富民族特色的舞蹈——竹竿舞。

竹竿舞又稱打竹舞,是畬族廣泛流傳的特色民間舞蹈。

表演者踩著音樂鼓點的節奏,控制竹竿一開一合,不停地變換著“開、合、開、合、開開合”的花樣,靈巧的畬傢姑娘在竹竿的空隙間翩翩起舞,氣氛也在一聲聲“嘿哈!”中逐漸走向高潮。

除瞭用來烘托節日歡樂氛圍的竹竿舞,三月三還會展現一種祭祀祖先、鎮邪驅魔的舞蹈——儺面舞。

儺面舞,又稱打黑獅,其歷史悠久,是畬族極具鄉土風情的傳統武術舞蹈 ,是一種糅合瞭儺面舞與南獅演出的表演形式。舞者戴上象征某種神祗的儺戲面具,隨著鑼鼓的節奏邊唱邊跳,表演時動作粗獷,舞步奔放,感染力十足。不論人物性格潑辣與溫和、風趣與端莊,雖是呈現於儺面之上卻依舊活靈活現。

這麼熱鬧的節日自然也少不瞭精彩的傳統舞獅表演。三月三,人聲鼎沸,鞭炮齊鳴,身懷絕技的畬民會身著亮眼的服飾,控制身體隨著鏗鏘有力的鼓點,在“笑臉和尚”與“孫猴子”的不斷逗引下,讓威武霸氣的“雄獅”做出騰轉、抖毛、打滾、撲跳等滑稽動作,表演者間的默契配合和精彩的技藝令人拍手叫絕。

撥開載歌載舞的喜慶熱鬧,三月三最受矚目的當屬畬傢女子服飾。她們將平時珍藏的銀環、銀鏈、銀鐲、鳳凰簪今天毫不吝嗇全都穿戴起來,走起路來環佩叮當,襯著畬傢少女羞澀的臉。

她們穿的衣服更是錦上添花,是繡有各色花鳥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姑娘甚至穿上瞭壓箱底的鳳凰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瞭她們比服飾,比刺繡的隆重日子。

畬族三月三又稱為“烏飯節”,傢傢戶戶都要在這一天吃烏米飯,以此達到緬懷先祖的目的。關於它的來歷,畬族民間有個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在唐代時,畬族出瞭個名叫雷萬興的首領,帶領饑寒交困的畬軍抗擊官兵圍剿時,以野生烏稔果充饑而重振軍風,於農歷三月初三這天殺出重圍,度過難關。

烏米飯需將烏稔樹的葉子搗爛、擠汁,再將糯米浸泡許久後蒸熟,一粒粒谷子便從白花花變成烏亮亮。其口味清香軟糯,有淡淡的甜香。因此這裡常常說“煮烏米飯就是給谷子穿上瞭花衣裳,給谷子慶生”。給谷子過完瞭生日,畬傢人也算是過完瞭三月三,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三月三”不僅對畬族人民來說意義非凡,同時也是壯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一般會在這天搭歌棚,辦聚會,過“歌圩節”,讓未婚男女對歌共舞,談情說愛。據說壯族史上有位叫劉三姐的歌仙,精通歌曲,三位秀才同與她對唱,都敗於她手。後來她飛天當瞭神仙,在廣西一帶留下不少佳話。後人為瞭紀念她,就把三月三叫做“歌仙節”。

侗族,又稱三月三為“花炮節”,多在這天搶花炮、吹蘆笙、跳踩堂、對歌、演桂戲、唱彩調。

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村民集體上山打獵和下河捕魚的節日,他們會將當天獵取的野味、魚類按戶分配,美美的飽餐一頓,然後圍坐於火塘邊,唱瑤歌、喝米酒,歡度佳節。

你喜歡畬族三月三嗎?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的三月三風俗習慣?歡迎在底下留言哦~

更多精彩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寧畬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