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的概念、方法與資料

机械先驱 2024-04-24 18:36 1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門既新且舊的學科,原因在於:一方面它有著本土的傳統學術傳統(沿革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從屬於歷史學,另一方面以西方現代地理學作為學科基本架構,矗立於目前的學科體系之間。

1、概念

所有現象都在時間中存在而有其歷史,也在空間中存在而有其地理,換言之,任何現象都應具備時間與空間的屬性。時間是歷史學考察世界的獨特視角,空間是地理學考察世界的獨特視角,那麼,歷史地理學考察世界用的就是綜合時間與空間的視角。因此,我認為應該存在一種最廣義的歷史地理學—:作為思考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視角或思維。在這個層面上,歷史地理學可以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應該是思考任何現象的基點。甚至有歷史地理學者將這樣一種綜合時間與空間的思考視角稱作“盡全時空觀”,認為應該有一個獨立學科“盡全時空學”。

然而,即便我個人抱有這樣一種寬松的學科意識,但仍然不免成為這個具體學科的一部分,故而需要在寫作和研究中思考“我為這棵學科樹做瞭什麼努力嗎?”。作為具體學科的“歷史地理學”蓬勃發展於建國之後,特別是得益於譚其驤先生給毛澤東主席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圖1);在譚先生、侯仁之先生和史念海先生的努力下,中國的歷史地理學被定位於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並就學科研究內容達成基本共識:研究歷史時期(距今一萬年以來)地理現象的變遷。大千世界有無數現象、無數要素,“歷史地理學”自然無法通吃。因此,現在的歷史地理學者普遍以“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現象的變遷”作為自己的任務,從而與現代地理學和古地理學區分。

任何現象隻要存在於空間之中,就都可以被視為地理現象,故而所謂 “地理現象”仍然非常多樣且復雜,學者仍然不可能全部顧及。所以,目前中國的歷史地理學科又仿照現代地理學的分類,具體分為歷史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動植物等)、歷史人文地理(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人口等)和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等幾個大的分支。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歷史政治地理,是以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變遷為綱,探討政區變動、政治變化、區域社會進程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2、方法

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是一個“套路化”比較嚴重的狀況,碩博士論文尤為明顯,原因在於學科研究方法的可復制性、可移植性非常強。“連續剖面法”可以說是目前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謂“連續剖面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1)選擇研究區域。研究區域的選擇多種多樣,以自然區域(地形、流域)、古今行政區、文化區為主,如《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南嶺歷史地理研究》《唐代江南西道研究》《明清南陽盆地交通研究》《隋代南方政區改革研究——以湘川地區為中心》,等等。隨著學術發展和歐美地理學觀念的引入,學界對如何選擇、定義區域富有爭議卻無法達成共識。目前來看,流域是作為研究區域的比較好的選擇。

(2)建立連續地理剖面。由於歷史地理學旨在探究某一地區地理現象、地理面貌的變遷,必須有不同時代的地理現象、地理面貌做出對比,故而建立某一區域的連續地理剖面就成為必由之路。一般的做法是,對不同時代選擇一個標準年份(該標準年份應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復原某一或某些地理要素在該年份的分佈,從而形成一個時代的地理剖面;逐次復原多個時代的地理剖面,便建立起研究者所需的“連續地理剖面”。

連續地理剖面示意圖《從“臨江擴城備戰”到“兩江四岸發展”——唐宋虔州城市格局演變》,《華中建築》 2016年第10期。

(3)總結與對比。總結不同階段該區域內某一要素的空間分佈格局、特征,並將不同階段該區域內某一要素的空間分佈格局、特征進行對比,歸納出具體時空內(具體的時段與具體的地域)的變化規律(或者說趨勢)。如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的縣級政區從平原向山區拓展,這就是歸納出的一種規律。這一階段通常需要地圖作業,如分佈圖、密度圖。

(4)因果解釋。歷史學本質是構建因果聯系,解釋原因,分析影響,即“事後諸葛亮”和“馬後炮”。在總結歸納地理要素變遷規律後,歷史地理學者會將這一變化規律置於廣泛的背景中進行思考,試圖將它與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自然環境變遷等各方面要素建立因果聯系。有時或許存在明顯相關性,卻不一定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這就並不妨礙學者做大量的聯想。這在歷史學色彩濃厚的歷史地理學中是不道破的秘密。這一局面說明,光靠歷史地理學者尤其是歷史學出身的學者,無法彌補這一天然缺陷,無法做出有力、可靠的時空解釋。這呼喚著在歷史地理學中進一步引入現代地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分析方法、模型意識和理論引導,隻是比較困難。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從一開始就比較排斥理論、拒絕模型,而歷史地理學研究者多半出身於歷史學,那歷史地理學目前的面貌也就不奇怪瞭。

有瞭這樣成熟的“生產模式”,歷史地理學碩士論文的量產毫無問題。

不過,作為一種思考方式的歷史地理學也可以給予其它學科研究以養分,主要體現在歷史地理學對時間維度中的區位、區域、尺度的關註。

(1)區位/位置(location)。歷史學傢面對一個現象通常要問:什麼人?做瞭什麼事?什麼時候?明確瞭時間之後再將其與前後時間點的其它現象勾連起來,就建立瞭時間線上的因果鏈。歷史地理學習者還會問一個問題:在哪?為什麼在那?前一個問題涉及的是傳統的地理考辨,確定位置;後一個問題涉及的是解釋,把該現象的位置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加以認識、做出解釋。大尺度下:蒙古人征服南宋,為什麼非要打下襄陽不可?中尺度下:駐馬店為什麼擊敗汝南?石傢莊為何擊敗正定?小尺度下:為什麼北朝人要在某個位置立下這樣一塊碑?我們默認人們的選擇可能有時間節點或空間位置層面的用意,就需要追問:when?where?why?從中揭示(有時也是發明)“意義”。

(2)區域。我們在日產生活中常常會強烈地感受到不同區域之間的自然景觀、居住人口及其生產方式、居住方式、文化形態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不同自然景觀、生計方式或許會使不同區域走上不同的歷史進程或歷史道路,我們自身也無法對整個世界、國傢做出宏觀透徹的理解,得出普遍性的認識。所以,“區域”是地理學認識世界的必由之逕。舉例言之,隋唐帝國雖然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他的制度、文化卻是從南北朝時期的分裂狀態中過渡來的,必然存在整合山東(北齊政權)、關中(北周政權)、南方(南朝政權)不同地域制度、文化傳統的問題。“南方”又是一個整體嗎?未必。六朝時代的“南方”未必是一個整體,江南、湖南、江西、閩中、嶺南都有自身的發展脈絡、文化特質和主導性人群,很難說南朝政府完成瞭對“南方”的整合;沒有完成政權內部整合的王朝,還能有實力“統一”中國?“湖南”作為一個區域概念是自古以來的嗎?目前研究者多認為“湖南”概念大致形成於南朝隋唐時期,當時稱作“三湘”“湖湘”“湘川”。即便如何,“湖南”內部也存在頗大差異。在對某一歷史現象下斷語時,需要思考:該結論真的具有普適性嗎?

當然,我們需要關註的不僅是區域差異,還有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定區域內的不同要素相互聯系形成區域內部的綜合與整體,不同區域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洋流使不同區域間產生的氣候聯動效果)。

(3)尺度。尺度是一種意識,也是研究初期需要選擇的規范。一個要素坐落在一定的空間之中,主觀研究者必然要以一定尺度去觀察它、研究它,不同尺度下的研究對象所呈現的特點又是不同的。假設你在空中俯視一個村落,那麼在距離它一百米的高空,它是呈現出完整的平面形態與內部結構,你很難直接觀察到它與距離它最近的城鎮的相對位置關系;如果你在距離它一千米的高空,你難以直接觀察它的內部結構,卻可以看到它與距離它最近的城鎮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與聯系方式(水路?陸路?);如果在兩千米的高空,那它隻是一個更大聚落體系中的一個點;如果繼續上升觀察高度,它就看不到瞭,換句話說,在某個尺度中,它失去瞭觀察(研究)意義。 這個例子,指出的是研究尺度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直接關系。歷史地理研究尺度的選定,由於歷史地理要素的相關資料之多寡直接相關。多尺度綜合研究,是好的研究裡經常貫徹的。

3、資料

現代地理學者多半非常幸福,因為隻要有儀器設備就有數據;有瞭數據,就可以進行建模分析。歷史地理學者和現代地理學者相比,最大的困難是資料問題。

史料是歷史地理學者依賴的最關鍵材料。檔案、正史、方志、遊記等等,凡是涉及地理信息的史料都要進入歷史地理學者的視野。然而,對於不同時代歷史地理的研究所依賴的關鍵性史料卻存在顯著差異。

以歷史城市地理為例。研究宋代以前城市地理變遷,考古材料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文字材料,因為先秦文字史料極度缺乏、秦漢以降的文字材料中又非常缺乏有關城市建設的信息。又由於目前考古學界的目光集中於古代都城和大型都邑,所以對於宋代以前城市地理的研究又以都城、都邑為主,如洛陽、鄴城、長安、揚州。到宋代以後,文字史料漸多(主要是地方志保存的開始多起來),學者開始有機會探討宋代以降的城市變遷,包括一些江南的地方州縣城市。與地方志漸多的趨勢同步的是,地圖資料也開始多起來,如宋代的《平江圖》《靜江府圖》(圖7)。到瞭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地方志、地圖和檔案資料使研究者有條件做更精細、更地方的城市研究。至晚清近代,由西方測繪技術制作的實測大比例尺城市地圖、照片、調查報告成為更重要的材料,這些資料涉及到的城市范圍和明清時期相比又有拓展,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政治中心(省城)。可以說,在歷史地理研究中,資料的有無、多寡決定研究主題的可行性、豐富性和研究尺度。

歷史地理研究尺度深受研究資料的制約。如果我們有2.5萬比例尺以上的地圖,可以研究城市內部佈局;如果我們有10萬比例尺以上的地圖,可以研究城市形態與聚落分佈格局;如果隻有10萬比例尺以下的地圖,就隻能研究城市宏觀區位與相互關系。如果我們有檔案、村志、族譜、縣志,足以探討村落尺度的聚落變遷與區域歷史(明清近代);如果有檔案、府縣志、碑刻,可以探討縣一級尺度的區域進程(宋元明清);如果隻有正史、總志、文集,可以探討省、府尺度的歷史進程(唐宋);如果資料更少,就必須從考古、宗教文獻中尋找可用之材,探討國傢、地區尺度的歷史進程(唐代以前)。“材料”對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性即在於此。

近代汕頭城市地圖美國聯勤司令部軍用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