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到底有多牛?

應邀追隨朱元璋,平定南方戰亂,北上取代元朝,之後更是為穩固大明江山鞠躬盡瘁,而這樣一個牛人,為何要在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花瞭十七年又在其中發現瞭什麼奧秘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共同領略一代謀士劉伯溫的魅力。

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劉伯溫的曠古絕今,而明太祖朱元璋卻偏愛將劉伯溫稱作“吾之子房”,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諸葛亮雖然謀略過人,卻偏安一隅,蜀漢更是二世而亡,而張良輔佐劉邦,卻是開創瞭漢代四百年基業。

《明史》中評價劉伯溫不僅明曉經義歷史,更是百無禁忌,啥書都看,尤其擅長天文、地理、方術之學,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古代讀書人不屑一顧的東西,這就使得博采眾傢之長的劉伯溫在一眾隻會之乎者也的酸腐儒生中顯得格外出挑。

但自古以方術輔佐君王之人,因著其神秘的色彩,大都會招來當權者的猜忌,和張良一樣,劉伯溫也深諳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當一切塵埃落定,劉伯溫便借故向朱元璋請辭,為瞭使他更加安心,又讓自己的兒子留京做官,當瞭人質。

按說劉伯溫做到這個份兒上,可以說是很懂事兒瞭,可為什麼還是沒能善終呢?想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得先看看劉伯溫歸鄉之後做瞭什麼事。

自古謀臣歸鄉之後,為避免君王猜忌,大都深居簡出,不問世事,可碰到瞭擾亂綱紀、危害社會的事兒,一心為國的劉伯溫卻根本做不到袖手旁觀。

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後,無意中發現談洋這個地方販賣私鹽的行為很是猖獗,事關社稷,思量再三,劉伯溫還是讓自己的兒子向朱元璋進言,希望朝廷設立巡檢司,查處私鹽。

可販賣私鹽牽連甚廣,此言一出,朝廷裡從中獲益的諸多勢力便坐不住瞭,先前與之有過節的胡惟庸更是趁機散播謠言,說談洋這個地方有王者之氣,劉伯溫強占墳地不成便想瞭這麼個招數來報復當地的老百姓,實則其心可誅。

這下劉伯庸可是慌瞭神兒瞭,他深知朱元璋對這種事很是忌諱,趕忙進京面聖,想要和朱元璋當面解釋清楚,可朱元璋這位老謀深算的主兒卻選擇瞭避而不見,不給劉伯溫自證清白的機會。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自己已然生瞭嫌隙,再說什麼都是徒勞,可見不著皇帝,劉伯溫也不敢擅自離京,想到自己為大明朝殫精竭慮,到如今卻被自傢君主這般猜疑擠兌,頓時心中鬱結萬千,終日悶悶不樂,不久便一病不起。

聽到劉伯溫病倒的消息,朱元璋趕忙派胡惟庸前去探望,隨行太醫一番診治後,給劉伯溫開瞭一些“湯藥”。看著這些恩賜的“湯藥”,劉伯溫心知自己命不久矣,便奏請歸鄉養病,不久便去世瞭。

民間傳言是胡惟庸毒殺瞭劉伯溫,可彼時的胡惟庸剛剛拜相,根基不穩,況且他與劉伯溫隻是拌瞭幾句嘴,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實在是犯不上做出這樣的蠢事,劉伯溫想必也是知道這一點,才會欣然赴死的吧。

可盡管君王無情,心系大明王朝的劉伯溫,還是在去世之前派人將一本治世良方和一筐魚送給瞭朱元璋,而這筐魚的寓意,朱元璋花瞭十七年方才看懂。

劉伯溫去世十七年後,太子朱標病逝,當朱元璋物色新的太子人選之時,忽然想起瞭劉伯溫臨終之前送來的那筐魚,那些魚擠在一個筐裡,爭鬥不斷,至死方休,警示瞭皇子爭權的慘烈。

朱元璋終於明白瞭劉伯溫的一番苦心,於是將孫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而後將其他兒子趕往地方,並要他們沒啥事兒不要進京,否則視同謀逆。可朱元璋卻也隻是領會瞭劉伯溫的第一層意思。

多年之前,朱元璋曾設下慶功宴,犒賞部下,彼時君臣同心,其樂融融,朱元璋更是將一條魚的不同部位分給瞭幾位功臣。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分魚宴”。怎奈何朱元璋成為君王後,猜忌之心也隨之而來,三十四個開國功臣,生生殺瞭三十個,分魚宴上的眾人,也隻有湯和一人保全其身,其餘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在劉伯溫去世之後相繼“犯事兒”,未得善終。

若是朱元璋在天有靈,當看到朱棣犯上謀逆,而他心愛的孫兒朱允炆卻無計可施,是否會再次記起劉伯溫的那筐魚。

涸澤而漁,雖然短時間內收獲頗豐,可以後卻再沒有魚可以捕撈。正如大明朝堂之上,朱元璋為穩固政權,給小孫子鋪路,將滿朝文武殺得片甲不留,以至於朱允炆身邊無人可用,成瞭孤傢寡人,而朱元璋為小孫子苦心謀劃的局面也在他死後瞬間土崩瓦解。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劉伯溫至死都在擔君之憂,解君之困,無奈滿腔熱血也捂不熱朱元璋那顆君王的猜忌之心,不禁讓人想起瞭如懿傳中剛愎自用、疑心深重的乾隆帝,時光流轉,蘭因絮果,如懿的少年郎已然不在,而劉伯溫與朱元璋君臣同心,風雲際會的盛況也盡歸塵土。

如果你是劉伯溫,你會為瞭朱元璋這樣的皇帝鞠躬盡瘁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