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橋,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雅治街村西側100米,橫跨龍溪。如果從衛星地圖上看去,這座小小的石橋是處於龍溪這道猶如“Z”字形的第一道轉彎處,在石橋的四周都是一片種滿莊稼的田野。

古月橋屬於義烏市赤岸鎮,而我上午走坊的紫薇山民居則屬於東陽市畫水鎮。其實兩地之間非常近,開車過來隻有十來分鐘,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也僅僅隻有3.85公裡。

因為古月橋處於田野之中,所以開車過來隻能停在橋東側的雅治街村路旁那個“Z”字第二道彎的位置。

下車來之後,沿著溪邊修有一條步道向田野深處通去,沿著步道約行100餘米、再走一小段土路,就可以看到遠處地面拱起,這就是古月橋。

古月橋全長31.2米,拱高4.95米,寬4.5米。

因在古月橋南側壓梁石上發現有一陰刻楷書,其上鐫刻“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閏月建造”字樣,因此認定此橋應是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所建的單孔石拱橋。

古月橋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石質風化嚴重,但仍保持其古樸風貌與別致造型。其石拱形式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類似,是研究中國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1982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古月橋首次發現,被專傢認為是研究中國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且古月橋也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肋骨拱石橋,對研究我國橋梁發展史有重大意義。因此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月橋采用單拱縱聯分節列砌置法建造,橋拱呈五邊形。

古月橋凈跨15米,兩側引橋各長8.1米,矢高4.15米,坡度30度。

橋身分三層疊砌,底層用條石塊直砌,共五折,呈五邊形。每節用六塊長2.8米、厚0.55米、寬0.3米的石條直砌,條石之間距離0.55米,搭接處用長4.75米、高0.58米、寬0.3米的橫鎖石承接。

全橋共用三十根條石、四根橫鎖石。中間層為條石橫砌,規格不一,橋面以沙泥和方石鋪成,橋面兩側設有寬0.5米、高0.4米的壓欄石。

橋側面中部橫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潤月建造”字樣,為該橋建造年代。此橋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石質風化嚴重,但仍保持其古樸風貌與別致造型。

折邊形拱橋作為我國拱橋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形制,今僅在浙江及周邊地區有實例留存,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不少學者認為,折邊拱是曲拱結構發展的過渡階段。在漢代墓葬考古中發現的畫像石也證明瞭這一點:拱橋是由磚拱疊澀逐漸發展為三、五、七折拱,最終發展為圓拱。

2014年,古建專傢為瞭更好的保護古月橋,對全橋進行瞭測繪,並對部分影響結構的部件進行瞭修復。

古月橋采用單拱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橋身分四層。

作為主要承重結構的橋身底層由六列肋梁組成五邊形折拱形制,每列石梁5根,拱段之間以橫鎖石相連,橫鎖石上鑿出凹槽,使拱條石與橫鎖石緊密相接;同時,為瞭使橋整體保有一定的靈活性,橫鎖石並非貫穿整體六列石梁,而是以每排兩根、錯開排列的方式,連接六列石梁。

橋身第二層為鋪設於承重層上的底板層,該層由石板在石梁之間垂直橋身方向平鋪而成。

橋身第三層為底板層之上的填充層,該層由大小不一的碎石、黃土填充而成。

橋身第四層為填充層上的橋面層,該層中央鋪有長條石,折拱橫鎖石位置垂直於橋身方向鋪有條石,其餘橋面部分平行於橋面方向錯落鋪設石板。

結合《宋史》中所載宋代已經掌握瞭橋梁模型和試驗技術,以古月橋如此精密巧妙的設計,極有可能在建橋之初先建有模型,再根據模型放樣建橋。

古月橋橋體收分的設計,使橋梁更加輕巧美觀,無論從側面還是正面看,古月橋都具有優美的曲線。

更加重要的是,古月橋的收分設計,使橋體依靠自重產生瞭向內的預應力,這種現代力學設計理念,在800年前的古月橋設計上就巧妙地體現出來,這種設計保證瞭古月橋經歷800年的風雨侵襲、洪水襲擊也依舊屹立不倒。

————————————————————————————————————

本節結束,文中部分內容摘自以下文獻:

《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古月橋保護修繕工程實踐分析》--張榮

《多種科技方法在古月橋勘察修繕設計中的應用》--呂寧

《寄船策杖_江南宋代石橋述略》--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