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萬病之源。

說起濕氣來,大傢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朋友,濕氣會比較嚴重,那麼濕氣重都有哪些癥狀和表現呢?又該如何祛濕呢?

濕邪從來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他會找幫手,比如和風邪合作就是風濕,與寒邪合作就是寒濕,與火邪合作就是濕熱,導致人體出現各種病癥。

當體內濕氣嚴重時,我們就會頭暈頭重,臉上油膩,四肢困重,腰酸無力,關節腫脹,渾身發懶不想動,隻想躺著;

經常感覺消化不良,吃一點東西就會腹脹,小便不利,大便發軟不成型,每次都好像排不幹凈等;

同時水濕凝聚會化成痰,因此我們還會有咳嗽咳痰,痰多的好像吐不完一樣,堵在嗓子裡上不去下不來的感覺,伸出舌頭一看,舌苔又白又膩,可能兩邊還有齒痕……

如果你有上述癥狀,那就需要祛濕瞭!

那麼,這種濕氣是怎麼產生的?隨著交通愈加便利,人們運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加上經常吹空調,飲食油膩,喝冷飲等,容易產生寒濕,同時,如果脾胃虛弱,也是會產生濕氣的。

而中國人的濕氣隻有醫聖張仲景才懂,張仲景深諳濕氣的本質,於是開出一個方子,成為祛濕的鼻祖方,後世所有祛濕的方子都是在這個祛濕方基礎上加減而來。

它就是《苓桂術甘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甘草(炙)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張仲景說這個方子治療什麼病呢?

第一個治療“心下逆滿”。心下就是脾胃這個部位,逆滿就是脾胃水濕太多瞭,有一種上逆的感覺,比如喝點水就想打嗝或者嘔吐。

第二個治療“氣上沖胸”。意思就是說濕氣太多瞭,不能氣化成津液,到胸部這個位置受到瞭阻擋,於是就有一種氣沖到胸部,很膈應的感覺。

第三個治療“起則頭眩”。蹲久瞭站起來頭暈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剛蹲下就站起還頭暈的話就是濕氣太重的原因。當然也有單純血虛的原因。但如果濕氣太重,腦部氣血就相對不足,因為有一部分被濕氣占據瞭,所以起身的時候會導致腦缺血從而頭暈。

第四個治療“身為振振搖”。走路的時候身體搖晃,需要扶著墻走。為什麼會搖晃呢?可以想象一下,隻有小舟在江河裡才會搖晃,身體裡面的水濕多瞭,身體就好比小舟,搖搖晃晃的。以上四個癥狀是苓桂術甘湯的主攻方向,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放到今天來說,隻要體內有濕氣,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濕氣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中焦脾胃有濕氣最典型的特征是什麼呢?顯著特點就是舌頭又胖又大,口水多。

張仲景真是無上高明,這個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養生的最高境界“一陰一陽謂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陰有陽,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補有泄,可謂天衣無縫也。

1、利濕–茯苓

利濕,又稱利水、利尿,簡單來說就是借助利濕的藥材,讓我們身體的濕濁直接從小便排出去。

茯苓祛濕是比較緩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麼猛烈,茯苓利濕是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人體多餘的、不需要的、亂竄之水,通過下焦以小便的形式排出。

2、滲濕–桂枝

滲濕,就是像我們平時出汗一樣,借助解表發汗的藥材,讓我們的濕氣從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慢慢滲出來。

但有的人心氣不足,心陽衰微,怎麼也不出汗,就算到瞭酷暑,人傢都汗流浹背瞭,他就是不出汗。

出汗是我們身體排毒的一個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濕氣怎麼去掉呢?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強壯我們的心陽瞭。《苓桂術甘湯》中的桂枝就可以強壯心陽,解表滲濕。

桂枝,溫陽行水,化氣利水。和茯苓搭配可加強溫陽行水的功效。主要治療我們身體上由陽虛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腳冰涼,水腫,胸悶等癥狀。

而且桂枝制陽光,它能給身體帶來陽氣,是能夠讓人感到暖烘烘的一味藥,原本因為嗜食寒涼而陰寒內盛的脾胃在陽氣的溫暖下,也得以蘇醒過來。

3、燥濕–白術

燥濕,就是像我們平時烤東西一樣,借助溫補的藥材把濕的東西給烤幹。

白術也是健脾祛濕的高手,隻不過它的藥性是往上走的,走到哪裡去呢?走到中焦脾胃。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藥,土能制水,所以白術氣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濕,把它變成身體需要的津液。

白術和茯苓同用會加強健脾,祛濕的功效,直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它還可以治療脾虛引起食欲不振,流口水等癥狀。

4、穩固脾胃–炙甘草

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礎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瞭甘草清熱解毒之效,增加瞭補中益氣的效果,調和諸藥,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苓桂術甘湯,簡單4味藥,健脾祛濕,從根上斷絕濕氣

茯苓利濕,從脾胃往下走,把我們的濕氣從小便排出去;

桂枝滲濕,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讓我們的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去;

白術燥濕,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陽,把我們身體可以利用的水氣化成水蒸氣,就像火爐烘烤毛巾一樣。

最後加入炙甘草,穩固脾胃,調和這些藥物,讓它們發揮更好的藥效。

四味藥一起用不僅可以消散痰飲,還能輸佈津液,健脾利水,除掉體內濕氣。當然,要想完全去掉所有的濕氣,日常生活還得多運動,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固脾胃。

有的小夥伴用瞭這個方子汗多瞭,這正是祛濕的效果出來瞭。有的小夥伴用瞭這個方子排便次數多瞭,排便之後感覺非常舒服,當然瞭,把身體裡的垃圾排出去瞭當然舒服嘍。無毒一身輕嘛。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瞭長達數年的慢性濕疹。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瞭膝關節積液、胸腔積液、腦積水、胃脹、水腫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濕第一方啊。張仲景真是高明啊!

最後說一下這個方子偏溫,適合脾胃寒濕的人。

我是崔醫生,寫的不錯的話,歡迎點贊、評論、留言、收藏!你的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感謝大傢的支持和關註。醫學科普,僅供參考,方中講到中藥,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