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最經典戰役(點評)

破坏死光 2024-05-27 21:36 9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一、淮海戰役時間:1948年秋。地點: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省海州(今屬連雲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東省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

戰役簡述:淮海戰役,國民黨稱為“徐蚌會戰”。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瞭60萬重兵,隨後增援至80萬,而解放軍總投入兵力僅60萬。11月22日至次年1月20日,國民黨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依次被全殲。至此,這個以少勝多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淮海戰役是三大解放戰役中犧牲最慘烈、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它使得國民黨處於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解放瞭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同時又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瞭基礎。物資:戰役期間,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原局和冀魯豫分局全力組織支前工作。根據統計,支前民工(包括隨軍民工、二線轉運民工和後方臨時民工)共543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1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 8539隻,汽車257輛,由後方向前線運送彈藥730萬千克、籌運糧食4.8億千克,由前線向後方轉運傷員11萬餘名,有力地保障瞭大規模作戰的需要。評價:淮海戰役一共歷時66天。人民解放軍在戰場總兵力少於敵軍的情況下,及時把握大決戰時機,精心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實行大規模運動戰與大規模陣地戰相結合,將敵軍分割成幾大塊,逐步轉移兵力,形成局部優勢,分批予以殲滅,實現瞭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在淮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這個主要戰略集團的決心。殲滅和爭取起義、投誠國民黨軍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餘人。人民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使國民黨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軍攻擊矛頭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也是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二、凡爾登—索姆河戰役時間:1916年地點:法國凡爾登戰役簡述:1916年1月開始,法金漢就悄悄結集部隊準備攻擊凡爾登,同時,德國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增兵,做出要在香貝尼發動攻勢的姿態。法軍總司令霞飛果然上當瞭。自1914年德軍無力攻克凡爾登而轉移進攻方向之後,法國人就認為凡爾登要塞已經過時,霞飛在1915年即停止強化要塞。而此時,德軍向香貝尼移動的動作使霞飛異常警惕,他認為德軍會向香貝尼進攻,然後從這裡進軍巴黎。

德國人正在繼續往凡爾登方向悄悄結集兵力。隨著結集跡象的漸漸明顯和暴露,英法聯軍終於弄清瞭德軍的真正意圖。霞飛慌瞭神,火速下令向凡爾登增兵。時間到瞭2月21日,僅有兩個師趕到凡爾登。而這一天,德軍開始向凡爾登進攻。德軍炮兵團以猛烈的炮火轟擊凡爾登要塞,然後發起瞭沖鋒。凡爾登戰役的序幕拉開瞭。德軍的1000門大炮如雷霆一般轟擊著,輪番的沖鋒一浪高過一浪。凡爾登凡爾登戰役要塞司令貝當指揮守軍和增援來的軍隊拼命抵抗。但因增援部隊隻趕來兩個師,加上他自己的兩個師,總共才有四個師的兵力,頭一天就被德軍推進瞭6公裡。不過總算穩住瞭陣腳。戰鬥對於法軍來說是十分艱苦的。德軍有27個師,1000門大炮,而法軍隻有11萬人,270門大炮。但好歹總算抵住瞭德軍的進攻。待法國援軍趕到之後,雙方開始瞭拉鋸戰。德軍未在頭天一舉拿下凡爾登,已經失去瞭戰機,雙方都在向凡爾登增兵,擺開瞭決一死戰的陣勢。激戰到4月,法軍的兵力已與德軍相當。德國人急瞭,由皇太子親征,並首次使用瞭毒氣彈。但法軍仍將德軍的攻勢一次次阻止在要塞前。7月,德軍發起瞭最後一次進攻高潮,但仍被法軍抵擋住,到秋天,法軍開始反攻瞭。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瞭近200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100多萬。德軍在這一戰役中耗盡瞭元氣。法軍反攻開始以後,逐次收復瞭凡爾登以東的大片土地,德軍節節敗退。到1917年,德、奧陣營日益衰敗,終於在1918年戰敗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德軍兵力部署: 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522門,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裡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裡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采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法國隻有2個師,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正多兩倍,炮兵多3.5倍,火炮密度達到每公裡正面50-110門。法軍兵力部署: 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裡,縱深15~18公裡;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占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德軍未能實現它奪取凡爾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計劃,在耗盡兵力後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終失敗。評價: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此戰之後,德國大傷元氣,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瞭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瞭大口徑炮巨炮,德軍使用瞭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具有十分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瞭火炮的運用,而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後,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傢效仿,並得到新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的火炮戰法是發展最為成熟的。凡爾登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三、不列顛空戰時間:1940年至1941年地點:英國本土及英吉利海峽上空

戰役簡述:不列顛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瞭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裡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 尤其是許多被納粹德國占領的歐洲國傢,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瞭保衛英國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瞭"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意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之前德軍為瞭入侵英國定制瞭——海獅計劃,企圖首先奪取制空權,以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與英國皇傢空軍。在戰役初期階段,德國空軍主力有3個航空隊、2669架戰機與轟炸機,而英國隻有1200架戰機與轟炸機,德國占有2:1的優勢;但後期戰機數量不斷提高,雙方各自約有4千多架飛機。當時的英軍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使德軍始終未能奪取制空權。評價:由於德國空軍無法完成奪取制空權的計劃,登陸英國,迫使英國政府投降或者是與德國合作的意圖也就無法執行。德國空軍損失超過兩千名空勤人員和將近兩千架各類飛機,盡管不至於影響到整體的實力,但是對於資源十分有限的德國來說,其損失在對蘇聯開戰之前也無法完全恢復。最終。德國喪失在政治上與英國和談的機會,也無法解決英國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可能的威脅,雖然短時間之內英國隻能以戰略轟炸的形態對德國本土施加壓力,借由美國的協助,英國能夠阻止意大利與德國在北非的計劃,也保留反攻歐洲本土最大的基地。

在心理層面上,英國暫時抵擋住德國進攻的銳氣,同時也打破德國空軍在開戰初期全勝的戰績,讓英國的士氣得以在歐洲大陸連番挫敗之後有稍微恢復的機會。不列顛空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空戰,也是自飛機問世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其意義是有力的促進瞭英美聯盟的建立。四、阿拉曼戰役時間: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地點:非洲北部,埃及阿拉曼等地區戰役簡述: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德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瞭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欲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占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這場戰役結束瞭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與瓜島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事實上,蒙哥馬利將這次戰役看作是一場消耗戰,猶如一戰。他準確地預測瞭戰役的持續時間及盟軍損失。英聯邦軍隊將炮火支援運用地很完美,但是他們的裝甲部隊卻還應用著騎兵戰術,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隨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在開闊地上向敵人發起猛攻,造成瞭重大傷亡。英聯邦軍隊隻是有限度地利用瞭空中支援,但是與之相比,德國空軍與意大利空軍卻幾乎根本沒有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他們的精力都集合在瞭空戰上。盟軍取得瞭輝煌的勝利。阿拉曼戰役是盟軍打贏的第一次大型戰役。溫斯頓·丘吉爾在1942年11月10日發表瞭他對這場戰役的著名評論:"這場戰役不是戰爭的結束,甚至不是戰爭結束階段的開始,而可能是戰爭開始階段的結束。這是蒙哥馬利最光榮的成就,他被授予爵位時獲得瞭"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的稱號。而隆美爾一路撤到瞭突尼斯高地,在那裡,他的部隊補充瞭人員和裝備。這些支援如果在阿拉曼戰役中被送到的話將會是十分有用的。隆美爾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局面,英聯邦軍隊從東邊追擊他的部隊,美軍在西邊一步步逼近。以一場小戰役來戰勝軸心國部隊的想法由於沒有經驗的美軍在卡瑟琳小道之戰中犯下的錯誤而被放棄。這個錯誤使突尼斯戰役成為瞭一場漫長且艱難的戰鬥。

直到突尼斯戰役後,隆美爾才失去瞭在北非戰場取勝的全部希望。即使這樣,阿拉曼戰役還是盟軍的輝煌勝利,成為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到瞭1943年,所有軸心國部隊都被逐出瞭非洲戰場,盟軍也開始將註意力集合在瞭地中海。評價: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德軍陣亡6000人,意軍陣亡4000人,英軍陣亡7000多人。這次戰役從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續到1942年11月3日。在軸心國於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取得勝利之後。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將軍在1942年8月取代瞭克勞德·奧金萊克,成為瞭由英聯邦士兵組成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的總指揮官。這次戰役的勝利扭轉瞭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使納粹德國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瞭。此戰役結束瞭非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在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五、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時間:1950年11月25日黃昏時分地點:朝鮮戰役簡述: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又分東西兩線發動總攻勢。中國志願軍誘敵深入,於1950年11月25日黃昏時分發起進攻,敵軍大敗。12月3日,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的方向全線敗退。12月6日,中國志願軍收復平壤。東線9兵團則在長津湖地區發起進攻,至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元山、興南。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此役的勝利,不但收復瞭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敵占區,更解放瞭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甕津兩半島,從根本上扭轉瞭朝鮮半島的戰局。

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以將敵趕到三八線以南而勝利結束,戰役共殲敵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美軍10天內即敗退瞭300公裡以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志願軍除瞭戰略指導正確和戰役部署巧妙外,在戰術上也最充分地發揮出國內戰爭中形成的機動靈活、善於夜戰和接近敵人後即分割穿插的傳統戰法,出奇致勝,取得收復北朝鮮的戰略性勝利。戰役結果二次戰役,志願軍取得超出預定計劃的勝利。志願軍殲滅南朝鮮軍第7、第8師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給美軍第2、第7師和陸戰第1師嚴重打擊,重創美軍第25師、騎兵第1師;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繳獲飛機6架。六、中途島海戰時間:1942年6月地點:太平洋中部戰役簡述:中途島是太平洋航線的中途,也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與交通樞紐。1942年6月4日,美國海軍在此戰役中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大敗,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瞭日軍四艘重型主力航母。美軍在此役中取得瞭初步扭轉太平洋戰局的勝利,結束瞭日本海軍的長期攻勢,恢復瞭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逐漸喪失瞭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瞭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中途島戰役期間,1艘日本重型巡洋艦被美軍艦載機擊中後正在下沉(1942年6月6日沉入海底)。6月3日,細萱戍子郎海軍中將率北方編隊(航空母艦2艘、艦載機82架、其他作戰艦艇29艘)對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發起突擊。4日凌晨,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率第1機動編隊(航空母艦4艘、艦載機260多架、其他作戰艦艇17艘)進至中途島西北240海裡海域,4時30分派出第1波飛機108架飛往中途島。島上美軍發出警報,飛機升空迎敵,展開激戰。日軍轟炸機襲擊機場,炸毀部分地面設施。由於島上防禦得到加強,機場跑道未被摧毀。在此期間,南雲的機動編隊多次受到美軍岸基飛機的偵察、襲擾和攻擊。南雲遂決定再次攻擊中途島。7時15分,美軍岸基魚雷機結束攻擊,南雲卻下令已掛上魚雷準備攻擊美國航空母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7時28分,日軍偵察機報告發現美國艦隊。此時,在中途島東北海域待機的美國特混艦隊正向日機動編隊接近,並已派出第一、第二波飛機200多架8時20分,日本偵察機報告美國艦隊似有1艘航空母艦。南雲於是命令攻擊中途島的第一波飛機和擔任空中戰鬥巡邏任務的戰鬥機返航,隨後率領艦隊北駛,以免遭到襲擊,並重新部署對敵艦隊的攻擊。約9時20分與10時26分,正當日軍第2波飛機正在卸下炸彈、重掛魚雷的混亂之際,美國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空母艦。日方雖有部分戰鬥機臨空迎戰,但為時已晚。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重巡洋艦1艘、飛機285架,人員3500名;美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約克敦號”)、驅逐艦1艘、飛機約150架,人員307名。鑒於第1機動編隊損失慘重,山本於5日下令停止中途島作戰,率聯合艦隊西撤。美軍乘勢追擊,於6日派艦載機3次出擊,又擊沉日軍重巡洋艦1艘,擊傷巡洋艦、驅逐艦數艘。評價: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放棄孤立主義,對日宣戰,其他國傢紛紛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達到最大。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本開始撲向南太平洋上的各國。不到半年時間,日軍占領瞭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三百多萬平方千米的他國領土。中途島海戰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改變瞭太平洋地區日美海軍的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1艘重型航空母艦、4艘輕型航空母艦,並損失大量艦載機飛行員。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七、斯大林格勒戰役時間: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地點:蘇聯伏爾加河流域,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區戰役簡述: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重要交通位置,而德軍正企圖占領,以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 年7月17日,蘇德戰場戰鬥打響。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但攻勢略顯頹弱。11月19日,蘇軍反攻,使用瞭當時最為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歷經兩個月的相持階段,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瞭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直接造成瞭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成為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曾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若德軍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灣。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假如德軍占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重要資源。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納粹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瞭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瞭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以上,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評價: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瞭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戰役並沒有讓德軍完全失去主動權(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庫爾斯克戰役才讓德軍完全失去主動權)。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勛章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聯紅軍也造成瞭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聯紅軍也幾乎消滅瞭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下轄第8、11、51步兵軍,第14裝甲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第4軍),有21個德國師的番號被從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師,第14、16、24裝甲師,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師,第9高炮師)。另有大量直屬部隊被消滅(被殲滅時,第6集團軍下轄第51和第53迫擊炮團;第2、第30煙霧發射器團;第4、46、64、70炮兵團;第54,616,627,849炮兵營;第49、101、733重型炮兵營;第6、41輕工兵營)。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為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無論是哪種估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瞭東線南翼兵力1/4的說法得到瞭大部分人的認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失敗,使德軍發動瞭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作為奪回蘇德戰場主動權的最後希望,卻因此而完全喪失瞭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瞭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梁骨。”

蘇聯也付出瞭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此役,蘇聯紅軍的損失仍然要超過德軍,不同的是:德軍是被整建制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新的部隊不經一段時間的訓練形不成戰鬥力;而蘇聯紅軍殘存的部隊補充新兵,以老帶新,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而且德軍人員和物資難以補充,蘇聯紅軍補充的速度和數量則遠超德國。德國的實力因此而衰弱。八、諾曼底登陸戰役時間:1944年6月6日,地點:法國北部諾曼底戰役簡述:1944年6月6日,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率先進軍,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成功開辟瞭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它的勝利宣告瞭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減輕瞭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攻克柏林,而美軍又可將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評價:1944年6月6日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瞭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瞭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美國史學傢薩姆爾·紐蘭德:"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鬥的意義能夠諾曼底登陸相媲美。"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瞭毀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通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隻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瞭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瞭重要作用。盟軍登陸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成功組織瞭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瞭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瞭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瞭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裡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瞭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瞭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2、把控絕對制空、制海權。成為登陸成功的重要原因。盟軍投入作戰的飛機達13700架,軍艦9000艘,是德國飛機、軍艦的數十倍。在登陸前空軍對德國空軍基地、航空工業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標進行瞭大規模轟炸,嚴重削弱瞭德國的戰爭潛力。盟軍並憑借絕對優勢海空軍,保障瞭登陸部隊在航渡中的安全。在登陸前後,盟國空軍對戰區范圍內的交通線進行瞭嚴密的空中封鎖,使德軍為數不多的增援部隊也無法及時成建制投入反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的關鍵時刻,海空軍更是給予瞭極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奧馬哈海灘,完全依靠海空軍火力支援才取得瞭成功。

3、擁有充足的物資準備和周密的偵察保障。盟軍為確保登陸成功,進行瞭長達近一年的準備,而且參戰部隊多,裝備全,登陸前盟軍作戰物資和裝備器材的準備十分充足。在登陸後,也保障瞭不間斷的後期補給。尤其是創造性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線,更是在保障部隊和物資的順利上陸中發揮瞭巨大作用。而在偵察保障中,一面作為戰略欺騙對加萊地區組織瞭偵察,一面對諾曼底地區進行瞭大量水文、氣象、地質偵察,為選擇具體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提供瞭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還通過空中偵察基本獲得瞭諾曼底地區的德軍兵力部署、防禦設施等情況,為戰役的實施起瞭重要作用。4、極為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瞭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瞭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特別是湯普森的訓練基地給予瞭高度評價。5、惡劣天氣的影響。天氣是登陸作戰中關鍵因素之一。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盟軍不僅將登陸時間由1944年6月5日推遲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戰、海上航渡、火力準備等過程中都受到不小困難。但也正是惡劣天氣使德軍喪失瞭必要的警惕,增加瞭登陸的突然性。雖然盟軍登陸取得瞭巨大成功,但在戰鬥中也暴露不少問題。如雖掌握絕對海空優勢,又在敵兵力薄弱的次要防禦方向登陸,卻因組織指揮不得力,部隊攻擊力不夠銳利,使得建立登陸場的速度太慢,平均每日僅1.8–2.7公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戰役進程。比如偵察工作還不夠及時周密,特別是未能迅速查明德軍精銳的第352步兵師的去向,使得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遭到頑強抵抗,蒙受巨大的人員傷亡。再比如空軍兵力使用不當,造成瞭兵力兵器的嚴重浪費。在6月6日登陸前的航空火力準備中,出動2500架次重轟炸機,投彈1萬噸,這種從高空轟炸小型、點狀的海岸防禦工事,效果很不理想。在7月7日對卡昂的轟炸中,對面積約3.5平方公裡地區集中投彈達2500噸,如此猛烈的轟炸所造成的大片廢墟瓦礫甚至嚴重阻礙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九、海灣戰爭時間: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地點:波斯灣戰役簡述: 海灣戰爭是1990-1991年以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針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武裝沖突,其目的在於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佈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瞭停火協議。在此次戰爭中,美軍使用瞭大量高科技武器,展現瞭壓倒性的武裝力量,對於現代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瞭眾多啟示,有重要的影響力,而借此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又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二千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瞭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評價:海灣戰爭加速瞭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瞭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僅剩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海灣戰爭顯示出高技術武器的巨大威力,標志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瞭世界軍事舞臺。由於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都出現瞭重大變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以強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瞭研究未來新型戰爭的熱潮,從而引發瞭一場以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新軍事革命。十、科索沃空襲戰時間:1999年地點:南聯盟戰役簡述:為瞭將巴爾幹地區納入西方戰略體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瞭一場代號為“聯盟力量”的大規模空襲戰,戰鬥從1999年3月24日持續至6月10日,北約方面零戰鬥傷亡,但南斯拉夫損失慘重。整個北約共出動飛機3.8萬名列前茅架次,發射與投擲大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精確制導武器占35%。科索沃空襲戰是一場極為典型的航空兵與導彈戰役,是高技術對中低技術的“非對稱作戰”,是20世紀末一場重要的影響廣泛的高科技現代局部戰爭,對現代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評價: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瞭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瞭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瞭重要的影響。戰爭結束後,當時俄羅斯徹底被擠出瞭在東歐的原有勢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