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伊萬在文章《雙發大殲10、垂直起降殲6?中國的“魔改技能”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中,簡要介紹瞭大型作戰裝備(比如空軍的作戰飛機、海軍的作戰艦艇)遂行技術狀態改進的事宜。文後有一位讀者專門留言:說“一部分殲-11A”型戰鬥機,目前進行瞭“MLU升級”也就是中期技術狀態改進。這批殲-11A型戰鬥機相比最老的殲-11/蘇-27SK,換用瞭全波形平面縫隙陣火控雷達,甚至連座艙都被改成瞭和殲-11B比較類似的“一平三下”。同時,這些技術改進的部分設備,還是從一些殲-11B型戰鬥機上“拆”下來的,而作為裝備“提供者”的殲-11B則被升級到瞭三代半戰機的水平。

殲11B的座艙模擬器

雖然這位讀者說的十分詳細,但大伊萬依然覺得,這位讀者的很多想法,想的也許有點“過於理想化”瞭。當然咱手頭並沒有任何涉密資料,咱們就簡單做個想定:

一架殲-11B與三架蘇-27SK

一方面,我國自行制造的殲-11型戰鬥機,技術狀態與蘇霍伊公司1994年批產的第39批次比較類似。這些飛機當時的日歷壽命,被蘇霍伊規定為停場20年和4000飛行小時,後續參照蘇-30MK型戰鬥機對壽命進行瞭重新規定,但即使如此實際上也用不瞭多長時間,估計會在2030年前後退出現役;

蘇-27SK

另一方面,我國自行制造的殲-11型戰鬥機,由於打通生產線和俄羅斯方面提供散件的限制,其實一共沒有制造多少架,而這些飛機,加上在2008年前處於戰鬥力生成階段的殲-10系列,還有蘇-30MKK和蘇-27SK系列,實際上就是我軍在2010年左右的主力空戰機型,日常戰備和訓練任務異常繁重,幾乎每一架飛機都沒有多少“閑工夫”。

美國空軍F-15C

這二者結合起來,大伊萬認為,必然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對殲-11機隊的技術改進,必然會考慮到性價比的因素,畢竟再好的裝備,你裝上去之後也用不瞭幾年,那跟沒裝有啥區別?二是殲-11機隊是否有那麼充裕的時間來進行深度的技術改進,其實也是需要打個問號的,畢竟按照美國空軍的經驗,對F-15C的改進幾乎每一架都用時小半年,全中隊的改進改裝前後花瞭兩年時間,殲-11部隊在緊張的應急作戰狀態下,有沒有時間空出這個“小半年”,其實是個值得打問號的事情。

機腹掛載R-77導彈的殲-11

目前,根據官方公佈的新聞圖片顯示,殲-11戰機的改進,其實也就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曾經被“禦用攝影師”拍攝到的、殲-11戰機攜帶瞭R-77型空對空導彈,意味著部分殲-11戰機可能更新瞭火控和外掛管理系統,在超視距攔射性能上有瞭一定的進步;二是曾經公開的、在機體兩側安裝瞭MAWS設備,但似乎並沒有實現整建制改裝,而是隻改瞭少數一部分。至於殲-11B戰鬥機,其實改進也不是很多,往年咱們談到的“灰頭殲-11B”,隻在去年出現過幾次,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央視新聞的鏡頭前。

殲-11B(圖源:萬全)

而這一切似乎都意味著,我軍殲-11系列的改進,遠遠沒有達到極端理想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