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囊蕨綱—蕨目(三)

10雙扇蕨科

雙扇蕨科,學名DIPTERIDACEAE。雙扇蕨科屬真核域、植物界、真蕨門、薄囊蕨綱、蕨目。土生較大型蕨類。根狀莖長而橫走,粗壯,木質,有管狀中柱,被黑褐色堅硬剛毛狀的鱗片。葉遠生,單葉;葉柄比葉片長,光滑,上面有縱溝,基部不具關節;葉片及主脈多回兩歧分叉,形成多數不等長排列成扇形的裂片,第一回分叉將葉片等分為兩部分,然後各自再多回兩歧分叉。葉脈網狀,小脈明顯,網眼內有反折而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小,圓形,點狀或近匯生於聯結的小脈上,無囊群蓋,隔絲棒狀或盤狀;孢子囊少數,球狀梨形,具有4行細胞的短柄,環帶通常垂直,由12個增厚的細胞組成。孢子兩側對稱,單裂縫,光滑。

本科1屬,約有8種,產亞洲熱帶地區。中國有3種,分佈於華南、西南和臺灣。

隻有雙扇蕨屬一屬。我國有喜馬拉雅雙扇蕨,中華雙扇蕨,雙扇蕨(又稱灰背雙扇蕨)3種。

11.鱗毛蕨科

鱗毛蕨科,中等大小或小形陸生植物。

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具簇生葉,或橫走具散生或近生葉,連同葉柄(至少下部)密被鱗片,內部放射狀結構,有高度發育的網狀中柱;鱗片狹披針形至卵形,基部著生,棕色或黑色,質厚,邊緣多少具鋸齒或睫毛,無單細胞或多細胞的針狀硬毛。葉簇生或散生,有柄;葉柄橫切面具4-7個或更多的維管束,上面有縱溝,多少被鱗片;葉片一至五回羽狀,極少單葉,紙質或革質,幹後淡綠色,光滑,或葉軸、各回羽軸和主脈下面多少被披針形或鉆形鱗片(鱗片有時呈球圓形或基部呈口袋形),如為二回以上的羽狀復葉,則小羽片或為上先出(如在Arachniodes屬)或除基部1對羽片的一回小羽片為上先出外,其餘各回小羽片為下先出(如在Dry-opteris屬);各回小羽軸和主脈下面圓而隆起,上面具縱溝,並在著生處開向下一回小羽軸上面的縱溝,基部下側下延,光滑無毛(偶有淡灰白色的單細胞柔毛,如在Lepto-rumohra屬);羽片和各回小羽片基部對稱或不對稱(即上側多少呈耳狀凸起,下側斜切楔形),葉邊通常有鋸齒或有觸痛感的芒刺。葉脈通常分離(在Cyrtomium屬為網狀),上先出或下先出,小脈單一或二叉,不達葉邊,頂端往往膨大呈球稈狀的小囊。孢子囊群小,圓,頂生或背生於小脈,有蓋(偶無蓋);蓋厚膜質,圓腎形,以深缺刻著生,或圓形,盾狀著生,少為橢圓形,草質,近黑色,以外側邊中部凹點著生於囊托,成熟時開向主脈,內側邊緣1-2淺裂(如在Lithostegia屬)。

孢子兩面形、卵圓形,具薄壁。

約14屬,1200餘種,分佈於世界各洲,但主要集中於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高山地帶,中國有13屬,共472種,分佈全國各地,尤以長江以南最為豐富,從海岸起向西達4500米的高山冰川附近。

本科一些植物清熱平肝、解毒殺蟲、涼血止血。主要用於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膜炎,用於治療各種蟲積腹痛癥,用於紅崩白帶、刀傷出血諸癥。亦有些可作為觀賞植物。

鱗毛蕨科包含3個亞科:

鱗毛蕨亞科(Dryopteridoidaceae)

舌蕨亞科(Elaphoglossoideae)

三叉蕨亞科(Tectarioideae)

12.裡白蕨科

裡白蕨科,陸生植物,有長而橫走的根狀莖,具原始中柱,被鱗片或被節狀毛。葉為一型,有柄,不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葉片一囘羽狀,或由於頂芽不發育,主軸都為一囘至多同二叉分枝或假二叉分枝,每一分枝處的腋間有一被毛或鱗片和葉狀苞片所包裹的體眠芽,有時在其兩側有一對篦齒狀的托葉;頂生羽片為1-2囘羽狀;末囘裂片(或小羽片)為線形。葉為紙質或近革質,下面往往為灰白或灰綠色;葉軸及葉下面幼時被星狀毛或有睫毛的鱗片或二者混生,老則大都脫落。孢子囊羣小而圓,無蓋,由2-6個無柄孢子囊組成,生於葉下面小脈的背上,成1行(少有2-3行)排列於主脈和葉邊之間。孢子囊為陀螺形,有一條橫繞中部的環帶,從一側以縱縫開裂。孢子為四面形或兩面形,透明,無周壁。原葉體為扁形,綠色,有脈。

一個很自然的科,有6個屬,150多種,大都分佈於世界熱帶。中國有3屬,產熱帶及亞熱帶。

13.禾葉蕨科

禾葉蕨科(學名:Grammitidaceae)是蕨目下一個科,一般為小型附生植物。

根狀莖通常短小而近直立,有時橫走或攀援,被鱗片。葉簇生,葉柄基部與根狀莖相連處不具關節;葉一型,單葉或一至三回羽狀,通常被單一的紅色或灰白色針狀毛,不被鱗片。葉脈分離,小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圓形至橢圓形,著生於葉表面或下陷葉肉中,位於小脈的頂端或中部,或為伸長的匯生囊群而與主脈平行,位於縱溝內,有時為葉片所覆蓋,無囊群蓋;孢子囊頂端有時具剛毛,孢子囊柄除近頂部外為一行細胞組成;隔絲有或無,孢子綠色,輻射對稱,球形或近球形,三裂縫,外壁表面具顆粒或小瘤狀紋飾。

禾葉蕨科為一中等大小的科,約有300種,分佈於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對於屬一級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屬的概念和范圍尚無統一認識,4-10屬不等。我國有6-7屬,約22-23種。

14.膜蕨科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蕨目的一科。

附生或少為陸生植物。根狀莖通常橫走,一般不具根,有二列生的葉,或稍短而直立,有輻射對稱排列的葉,幼時常被易脫落的多細胞節狀細毛。葉通常很小,有多種形式,由全緣的單葉至扇形分裂,或為多回兩歧分叉至多回羽裂,直立或有時下垂,葉片膜質,幾乎都是隻由一層細胞組成,不具氣孔,幼葉的卷疊式為拳卷的,但極退化的葉有時是直的;葉脈分離,二叉分枝或羽狀分枝,每個末回裂片有一條小脈,有時沿葉緣有連續不斷的近邊生的假脈,葉肉內有時也有斷續的假脈。囊苞壇狀、管狀或兩唇瓣狀;孢子囊著生到由葉脈延伸到葉邊以外而成的往往突出於囊苞外的圓柱形的囊羣托的周圍,但不露出或部分地露出於囊苞外面,同時成熟或向基部逐漸成熟,環帶完全,斜生或幾為橫生,多少以縱縫開裂;孢子為四面形,或變成球圓形。原葉體絲狀或為葉狀,形狀不一。

本科約有34屬,700種,其發源地可能為南極或澳洲,目前的分佈中心為潮濕的熱帶地區。中國現有19屬,約79種,分佈於南部,西南部及東部。

下屬亞科:

膜蕨亞科(Hymenophylloideae)

毛葉蕨亞科(Trichomanoideae)

15.鱗始蕨科

鱗始蕨科(Lindsaeaceae)是蕨類植物門蕨目下的一個科,該科均屬於少有附生(有攀援的根狀莖)的陸生植物。該科的模式屬是鱗始蕨屬(Lindsaea Dry.)。

根狀莖短而橫走,或長而蔓生,具原始中柱,有陵齒蕨型的“鱗片”(即僅由2-4行大而有厚壁的細胞組成,或基部為鱗片狀,上面變為長針毛狀)。葉同型,有柄,與根狀莖之間不以關節相連,羽狀分裂,或少有為二型的(如Platytainia Kuhn), 草質, 光滑。葉脈分離,或少有為稀疏的網狀,形成斜長六角形的網眼而並不具分離的內藏細脈。孢子囊群為葉緣生的匯生囊群,著生在2至多條細脈的結合線上,或單獨生於脈頂,位於葉邊或邊內,有蓋,少為無蓋(如竹葉蕨屬Taenitis Willd.其孢子囊群位於葉緣與中脈之間,橫過網脈,不具囊群蓋);囊群蓋為兩層,裡層為膜質,外層即為綠色葉邊,少有變化,裡層的以基部著生,或有時兩側也部分著生葉肉,向外開口;孢子囊為水龍骨型,柄長而細,有3行細胞;孢子四面形或兩面形,不具周壁。

本科有8屬,約有230種。分佈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中國現有5屬,31種。

16.稀子蕨科

稀子蕨科,蕨類系統中一科。本科有2屬,分佈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及日本。

陸生喜陰嬌嫩植物。根狀莖短粗而平臥,斜升,具簡單類型的網狀中柱,無鱗片,也無真毛,隻有易落的銹棕色的粘質腺狀毛或腺休。葉簇生,有柄,基部不以關節著生,有二條成八字形的長圓形維管束,向上部融合成U字形;葉片一型,膜質或薄草質,一回至五回羽狀細裂,各回分枝式為上先出型;幼時各部疏被纖細易落的繡棕色腺狀毛。葉脈纖細,分離,不達葉邊。孢子囊群小,圓形,葉下而生,位於稍加厚的小脈頂部或接近頂端,但不為頂生,由少數(10-20)的同時發生的孢子囊組成,混有腺狀夾絲,無囊群蓋;孢子囊梨形,有短柄,由三列細胞組成;環帶由14-20個加厚細胞組成,側面開裂,囊托小而不凸起。孢子為四面形,微黃色,半透明,表面有小疣狀突起。

17.腎蕨科

腎蕨科植物為中型草本,多為土生植物或附生植物,少有攀援植物。腎蕨科共3屬,分佈於熱帶地區,我國有2屬,是常見的觀葉植物。

根狀莖長而橫走,有腹背之分,或短而直立,輻射狀,並發出極細瘦的匍匐枝,生有小塊莖,二者均被鱗片,具管狀或網狀中柱;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向邊緣色變淡而較薄,往往有睫毛。葉一形,簇生而葉柄不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上,或為遠生,2列而葉柄以關節著生於明顯的葉足上或蔓生莖上;葉片長而狹,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一回羽狀,分裂度粗,羽片多數,基部不對稱,無柄,以關節著生於葉軸,全緣或多少具缺刻。葉脈分離,側脈羽狀,幾達葉邊,小脈先端具明顯的水囊,上面往往有1個白色的石灰質小鱗片。葉草質或紙質,無毛或很少被毛,或罕有略具糠秕狀鱗片伏生。孢子囊群表面生,單一,圓形,偶有兩側匯合,頂生於每組葉脈的上側一小脈,或背生於小脈中部,近葉邊以1行排列或遠離葉邊以多行排列;囊群蓋圓腎形或少為腎形,以缺刻著生,向外開,宿存或幾消失;孢子囊為水龍骨型,不具隔絲;孢子兩側對稱,橢圓形或腎形。

腎蕨科共3屬,分佈於熱帶地區。我國有2屬。腎蕨屬的大多數種的形體清雅秀麗,為主要的觀葉植物。腎蕨除瞭為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觀賞蕨類,其塊莖富含淀粉,可食,亦可供藥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